音樂劇的演變大略

前言

事緣於筆者看見留言版有人問音樂劇的分類,然而實際上音樂劇實在有太多藝術元素,可分類的範籌實在太多。我想從歷史角度出發會更讓人容易明白音樂劇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的。

 

早期音樂劇

這裡指的真的是非常早期。大家應該知道音樂劇是由一些舞台上加上了音樂的表演演變出來的,較嚴肅的有如小歌劇(Operetta),以滑稽玩笑為主的有滑稽劇(Vaudeville)和明尼斯特朗秀(Minstrel)等。這些前身已經把音樂、歌詞及一些極度浮誇的劇本放上舞台之上,並賦以華麗大膽的舞蹈,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然而,真正被美國納入為一部音樂劇的,應該是一部叫"黑魔鬼"(The Black Crook)的劇目。此劇由多位作曲及作詞家合作,加上編劇Charles M. Barras,並由William Wheatley和Henry Jarrett製作,於1866年9月12日在紐約公演。此劇其實可以說是意外中的產物,原本這只是一齣已經取消了的芭蕾舞劇,可是卻因William Wheatley突發奇想把舞蹈溶入劇場,加上滑稽和流行的元素,便成了所有音樂劇的鼻祖。當時此劇一共上演了475場。

早期的音樂劇大多都是愛情為主,只是牆景及名字的轉換,大多只注重搞笑和炫人舞蹈。當然也有改編自名著的音樂劇如"羅賓漢"(Robin Hood)、"綠野仙蹤"(Wizard of Oz)等。在這段期間還有一些愛國的音樂劇,大多都是美國鬼才George M. Cohan的作品,而這位為美國音樂劇影響深遠的表演者則成為百老匯唯一一個銅像的致謝人。史上最後公認的小歌劇"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也於1907年上演後,音樂劇作家有Victor Herbert、Henry Blossom各自輝煌。才識兼備的製作人Florenz Ziegfeld一手興起的"通俗劇"(Follies)也在此時興行起來,後來也有仿似的作品。這種大概是現在的諷刺劇,不過加上炫人的服裝背景和舞蹈而已。在當時這種表演模式壟斷了美國市場,捧紅了一個又一個名星與作曲作詞家。

漸漸地,音樂劇開始成熟起來,現在較出名的作家也是始於1910年代嶄露頭角,例如Irving Berlin、Jerome Kern、Sigmund Romberg、George Gershwin等等。然而最大影響的還是Jerome Kern,他可以說是替美國式音樂劇定位的作曲家。在1927年在Florenz Ziegfeld製作下Jerome Kern推出了影響深遠的大製作音樂劇"畫舫璇宮"(Showboat),此劇由Oscar Hammerstein II作詞及編劇,拋棄了過往簡單、搞笑的劇力主線,開闢了一條更著重劇本、歌詞的音樂劇路線。此劇於本網亦有介紹,故事便略去了。此劇亦是美國史上第一部用真正黑人(而非由白人塗黑臉便算),劇中探討的黑人白人歧視情況也值得人去深思。

 

步入成熟期

193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音樂喜劇的發展非常迅速,多位作家也開始踏入更成熟的階段。George Gershwin和其兄Ira Gershwin合作寫成了第一部拿到佩歷沙獎的音樂劇"為君而歌"(Of Thee I Sing),也表明了音樂劇開始在劇本中加入更多引人發笑的諷刺。Cole Porter的音樂劇"百無禁忌"(Anything Goes)也取得極好的成績。而Gershwin兄弟隨後推出的"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更是把歌劇和音樂劇元素合而為一,創造出一種新的音樂劇風格。在當時那是非常大膽的一個嘗試,除了他們把黑人故事搬上舞台外,這亦是二人最後一次在百老匯合作。

終於,一講到美國音樂劇史不能不說的一位作曲家Richard Rodgers出場了。他先於1936年推出音樂劇"引趾待舞"(On Your Toes),由Lorenz Hart作詞、George Abbott導演。作曲作詞家組合製作多部音樂劇,都很受歡迎。同期的音樂劇作家Cole Porter、Kurt Weill和Irving Berlin幾乎主宰了整個百老匯。後來Lorenz Hart身體狀況轉壞,Richard Rodgers改與Oscar Hammerstein II合作,共同炮製了多部音樂劇。有人說,二人如果分開的話,都能各領風騷,一旦合作,便注定會名流青史。他們對美國音樂劇的貢獻極大,包括在取材、作曲、作詞、編劇、舞蹈等等。一般人叫這段時期為黃金時期,二人的音樂劇作有:"奧拉荷馬"(Oklahoma!)、"天上人間"(Carousel)、"快板"(Allegro)、"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我與茱麗葉"(Me and Juliet)、"鋼管之夢"(Pipe Dreams)、"國家大事"(State Fair)和"仙樂飄飄處處聞"(Sound of Music)。他們最大的貢獻在於改革了音樂劇說故事的技巧,除了溶歌入劇,詞與劇本合而為一以外,亦大膽的以更嚴肅的態度去觀看世事。

同期還有不少出色的作品,例如老牌作曲家Irving Berlin的"飛燕金鎗"(Annie Get Your Gun)、"叫我夫人"(Call Me Madam)、"自由女神"(Miss Liberty);初試啼聲Leonard Berstein的"錦城春色"(On the Town);Cole Porter証明自己寶刀未老的名劇"刁蠻公主"(Kiss Me, Kate);Kurt Weill的"街景"(Street Scene);Burton Lane的"芬妮安的彩虹"(Finian's Rainbow)等等。而號稱R&H接班人的嚴肅認真的Frederick Loewe和野心勃勃的Alan Jay Lerner也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佳作,如"迷城之戀"(Brigadoon)和"畫推車"(Paint Your Wagon)。

1950年代開始有"江山代有人才輩出"之感,Frank Loesser寫出了輕鬆幽默,並脫離現實框框的"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其他出名而有影響力的劇目有如Leonard Berstein的"美妙城鎮"(Wonderful Town)、以古典作曲家的歌曲作調的"富貴榮華"(Kismet)、Kurt Weill最受歡迎作品"三便士歌劇"(Threepenny Opera)等等。然而,在1956年推出由Frederick Loewe和Alan Jay Lerner合作的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卻是一個不朽的百老匯傳奇,一共演出二千七百餘場,創下了當時紀錄。此時音樂劇已和荷李活經常合作,一部又一部的歌舞電影推出,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及後Leonard Berstein的"憨戴德"(Candide)和之後革命性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與Wilson Meredith的音樂劇"音樂人"(The Music Man)來了一場激烈的戰鬥。結果後者勝出,然而前者的音樂、舞蹈藝術價值,恐怕真的較優勝。此時編舞師兼導演Jerome Robbins及Bob Fosse開始各擅勝場,為百老匯音樂劇加入了很多舞蹈的新意念。

1960年代則可以說是轉換期,及後的音樂劇開始脫離美國式幽默愛情路線,轉移往更深一層的層次去探討。Charles Strouse的"再見伯迪"(Bye Bye Birdie)和外百老匯上演最多場數的"夢幻愛程"(Fantasticks)於此時出現。而在L&L組合的音樂劇"阿瑟王庭"(Camelot)後,Frank Loesser的"如何在商場不勞而獲"(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則成繼1950年代末的"費歐尼路"(Fiorello)後另一套奪佩歷沙獎的音樂劇。其後音樂劇發展向多方面,Stephen Sondheim由作詞家開始成為作曲家,推出了喜劇"廣場路上的一件趣事"(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Jerry Herman也推出了音樂劇"我愛紅娘"(Hello Dolly!)及"瑪姆"(Mame),英國作家Lionel Bart也在美國開闢了市場,把"孤雛淚"(Oliver!)搬了百老匯舞台。Jules Styne的"玫瑰舞后"(Gypsy)亦取得了好成績。

之後來的幾套都是經典改革之作,上演場數在當時極高,而且一改百老匯一貫樂觀的音樂喜劇精神。這包括了探討種族關係的"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探討人性的"夢遊騎士"(Man of La Mancha)以及John Kander和Fred Ebb這對拍檔冒起之作"酒店"(Cabaret)。這些都已經開始脫離美國式的愛情故事,轉而向人性及生命的角度發展。而Bob Fosse亦以其黑色幽默導演及編舞,這時之作有與作曲家Cy Coleman合作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值得一提是外百老匯也開始影響了歷史發展,"你是一個好人,查理布朗"(You're a Good Man, Charlie Brown)成為了外百老匯的一個奇蹟,一共上演了一千五百餘場。在越戰時,搖滾樂的興起讓之加入了戰團,""(Hair)便是一顛倒當時極多理念的音樂劇,獲得極大迥響。

 

本地與外來

1970年代美國的經濟開始整頓,此時亦可說是英國或歐洲音樂劇開始進駐美國的交接期。美國那邊有Stephen Sondheim這位善於探討人性的音樂劇作曲作詞天才,他在這段期間與著名導演Harold Prince推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意樂劇",包括"伙伴們"(Company)、"傻劇"(Follies)、"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友情歲月"(Merrily we Roll Along)及經典恐怖之作"理髮師托德"(Sweeney Todd),都是取材自不同的地方,表達出深遠的故事。另一位作曲作詞家Stephen Schwartz也推出了以輕鬆音樂為主線的音樂劇"上帝的魅力"(Godspell)和"邊邊正傳"(Pippin),皆獲好評。同期出名的音樂劇還有長壽充滿活力的"油脂"(Grease)、黑人音樂劇"騷靈仙蹤"(The Wiz)、K&E又一新潮之作"芝加哥"(Chicago)。不可不提兩套經典音樂劇,1975年"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創下在歐洲音樂劇來前的最多場數紀錄;以及1977年Charles Strouse改編漫畫的喜劇"小安妮"(Annie)。歐洲開始入侵的跡象開始於Andrew Lloyd Webber和Tim Rice這個組合,前者寫出了百老匯最動人的音樂;後者則才情橫溢、八面玲瓏。他們先推出"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再加入"貝隆夫人"(Evita),為百老匯注入新的思想。另一音樂劇"他們正唱我們的歌"(They're Singin Our Song)也為百老匯帶來了小型劇場與清新的曲風。

然後來到了歐洲所謂巨型音樂劇(MegaMusical)的時代,美國處強弩之末仍有佳作,如由臭名超著的David Merrick製作的"四十二街"(42nd Street)、及Michael Bennett編舞的 "夢幻女郎"(Dreamgirls)。Maury Yeston的曲風也開始在""(Nine)為人所接納,而及後在迪士尼揚威的Alan Menken及Howard Ashman也推出了外百老匯佳作"花樣獠牙"(Little Shop of Horrors)。英國的音樂劇則以Andrew Lloyd Webber為首,他在"約瑟與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後推出百老匯長壽音樂劇""(Cats),然後有"歌與舞"(Song and Dance),接著是"星光快車"(Starlight Express),最後是傳奇音樂劇"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這段時間可說是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和作曲家Andrew Lloyd Webber的天下。美國音樂劇也作出了反擊,Jerry Herman的"假鳳虛凰"("La Cage Aux Folles)、Roger Miller的"大河"(Big River),Maury Yeston的"大酒店"(Grand Hotel)為延續之前風格,可成就仍比不上Andrew Lloyd Webber的幾套大製作。唯一能與其對立的是反大型的Stephen Sondheim的音樂劇,其內涵一直為人所稱頌。他在這段期間有最成熟的兩套音樂劇奪佩歷沙獎的"星期日與佐治在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及同年與"歌劇魅影"平分秋色的"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然而,歐洲另一對組合Claude-Michel Schoenberg及Alain Boublil於1987年在Cameron Mackintosh製作下推出了傳奇音樂劇"孤星淚"(Les Miserables)於同年亦擊敗了"星光快車"成為百老匯史上另一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

 

多方繁衍

1990年代是音樂劇的一個興衰交接,而為謀求出路,似乎到2000年還在探索中。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開始因為製作太龐大而沒落。在1990年的"愛情面面觀"(Aspects of Love)、1995年"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雖然票房不差,劇評卻褒貶不一。而Claude-Michel Schoenberg和Alain Boublil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卻大受歡迎,可後來推出的"馬坦 基爾"(Martin Guerre)的迥響則不大。因為大製作於此時壟斷了百老匯,沒有太多經濟能力的好戲都在外百老匯打響了聲名,1992年William Finn的"假音人"(Falsettos)便其中好例子,而另一套在外百老匯出身的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更在1996年奪佩歷沙獎。美國本土的製作也開始挽回了面子,如K&E的"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woman)、Stephen Sondheim的"激情"(Passion)、George Gerswhin的"為你瘋狂"(Crazy for You)、Maury Yeston的"鐵達尼號"(Titanic)、和Stephen Flaherty及Lynn Ahrens的"散拍歲月"(Ragtime)等等,都是當代的名作。

另外越來越多把美國片搬上舞台的音樂劇例子於此時湧出,其中之一便是迪士尼。迪士尼的童話動畫深受家庭觀眾所喜愛,他們便把這些逐一搬上舞台。在這之前他們重新修葺了曾經是Florenz Ziegfeld的通俗劇上演的劇院成為一座全新的劇院。在紐約市長朱利亞尼的整頓下,百老匯色情事業大為收斂,迪士尼便放心把合家歡音樂劇製作出來了。一開始有"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及後取得成功的則是"獅子王"(Lion King)和"阿依達"(Aida),在2006年始,迪士尼一共有四套音樂劇在百老匯同時上演,成為了百老匯最大的製作公司。而動畫音樂劇也似乎成了一條出路,成功的例子有如1992年的"阿拉丁"(Aladdin)和1998年的"埃及王子"(Prince of Egypt)等。

進入了2000年代,音樂劇的發展更是多元化。在悲慘的9-11事件之後觀眾開始重新接納美國式的輕鬆音樂劇。舞劇也成了一個受歡迎的種類,例如有Susan Stroman一腳踢的"接觸"(Contact)、為紀念Bob Fosse的"霍西舞場"(Fosse)及Twyla Tharp的"破浪而出"(Movin' Out)等等。而2001年由演藝界老手Mel Brooks一手策劃的"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則破紀錄獲十二項東尼獎,成為這一段期間最成功的音樂劇。及後成功的此類音樂劇還有"摩登蜜莉"(Thoroughly Modern Millie)、"噴髮膠"(Hairspray)及"火腿騎士"(Spamalot)等。外百老匯式的小型音樂劇也越來越重要,像"Q大道"(Avenue Q)及"尿鎮"(Urinetown)及"第25屆布南區串字比賽"(The 25th Annual Putnam County Spelling Bee)三套音樂劇都是外百老匯出身,靠著機智的劇本和小品曲風進駐百老匯。那麼,注重故事的呢?當然也有,像Stephen Schwartz作曲斥資一千四百萬美元並取得極大成功的"邪惡女巫"(Wicked)與反其道而行的小型製作"春醒"(Spring Awakening)及"灰園"(Grey Gardens)都是此類重劇本而在二千年代末崛起的音樂劇。

另外,一種新的音樂劇風格點唱機音樂劇(Jukebox Musical)也開始興起。The Who於1993年的"湯美"(Tommy)可謂誘因,較早期的例子有ABBA的"媽媽咪呀!"(Mamma Mia!)和BeeGees的"周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但鮮少獲得成功。劇評對此類的評價參差,之不過在2006年,這個情況似乎有點變化,點唱機音樂劇"澤西男孩"(Jersey Boys)便打破了"點唱機音樂劇一定是粗製濫造"的定義,同年走喜劇路線的音樂劇"半醉伴護"(Drowsy Chaperone, The)雖然來勢強勁,但相形之下也只有遜色的份兒。

 

後記

現在只是2000年代中間,及後發展還是未知之數。不管怎樣,百老匯音樂劇始終在進步著,好好期待一齣新的音樂劇吧!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