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資料:

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 Really Useful Theatre Company Ltd

作曲: Andrew Lloyd Webber

作詞: Charles Hart, Richard Stilgoe

原作: Gaston Leroux "Phantom of the Opera"

劇本: Andrew Lloyd Webber, Richard Stilgoe

設計: Maria Bjornson

燈光: Andrew Bridge

聲效: Martin Levan

指揮: Michael Reed

編曲: David Cullen, Andrew Lloyd Webber

舞台及編舞: Gillian Lynne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從來沒有人想過在劇的開頭台上的吊燈會升到觀眾的頭頂,更難預料的是在劇的中途,頭上的吊燈會飛瀉而降至台上。此劇是展示歐洲式巨型音樂劇的代表作,亦可能是音樂劇有史以來全世界最成功的音樂劇。改編自同名小說,此劇最早是由Andrew Lloyd Webber看完了另一套改編自同小說的音樂劇後所提出的,當時他正與女星Sarah Brightman蜜運中,並想創作一套給她炫示唱功的音樂劇給全世界。有樂評指這便是此劇的音樂如此充滿浪漫色彩的原因,而劇中魅影和克里斯蒂便暗指了作曲家與明星的這種曖昧的關係。無論如何,此劇的音樂的而且確是極為觀眾受落的;作曲家以歐洲輕歌劇與搖滾樂的混合樂風來譜寫了一副充滿動機以及發展的音樂劇曲譜。歌詞方面最佳拍檔Tim Rice在此時與他分道揚鑣,他便找來了之前在"星光快車"合作過的Richard Stilgoe,而他又引薦了寫情歌較擅長的年輕作詞者Charles Hart。三人組成的團隊便成為了此劇的作曲、作詞及編劇。

之前早在"貓"之時便製作其作品的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又擔上了製作的重任,他出色的計劃下請來了一堆劇場精英,包括了剛與Stephen Sondheim攜手征服百老匯的導演Harold Prince、天才設計師Maria Bjornson以及飽受法國舞蹈浸淫的編舞師Gillian Lynne。Harold Prince這位幾近全才的導演不管是概念音樂劇還是巨型音樂劇都能駕輕就熟,因為如此劇情的轉景極其麻煩,他與Maria Bjornson便想出了以抽象及特效的方式呈現出法國巴黎歌劇院的典雅以及雍容的設計。此劇的舞台設計、特效幾乎要比歌曲並駕齊驅,詳細的效果在此不另加述了,但直至現今,那些仍然是讓人歎為觀止的效果。編舞方面,此劇不難想像地加入了大量芭蕾,卻其實都不大有甚麼作用。此劇在英國上演後大獲好評,搬往美國百老匯後雖然劇評不一,但觀眾卻為之瘋狂,讓之成為百老匯有史以來連續上演最多場數的音樂劇,票房收益之大更是無可比擬。

論及此劇的演員可絕對不能不提Sarah Brightman與Michael Crawford,前者曾經成為作曲家太太,現為世界知名的唱星;而後者則是幾乎被公認的最佳魅影人選。然而,二人在此劇以後在百老匯的出現都只有一次,而且該劇都是失敗告終。曾經出演此劇的演員還有:Steve Barton、Judy Kaye、Patrick Wilson、Gerard Butler、Emmy Rossum、Rebecca Luker、Patti Cohenour、Mark Jacoby、Aaron Lazar、Howard McGillin、Hugh Panaro、Brad Little、Colm Wilkinson、Elaine Paige、Rebecca Caine、John Barrowman、Ethan Freeman、Claire Moore、Megan Kelly、Minnie Driver、Miranda Richardson、Jennifer Ellison等等。此劇的龐大製作讓當時(以及現在)的觀眾都給迷住了,音樂劇在成功的巨型音樂劇沖擊下漸漸成為旅遊景點,而製作費亦在此時提高;換言之,小製作如果要打入百老匯,那麼似乎唯一途徑便是先得在外百老匯取得成功了。

 

故事:

第一幕

拍賣會開始了,所拍賣的都是巴黎歌劇院的物品。垂垂老矣的魯爾是坐上客,他買了幾件東西,來到第666件是個重新裝好的燈,拍賣官指它是與當年歌劇魅影的事有關,當他開著了燈,舞台的時間回轉到很多年前,那時魯爾還是個英俊的少年。("Overture")

當時當紅的巴黎歌劇院女主角夏洛特正在采排,而舊院長拉菲爾正帶著兩位新院長安特利和費文參觀。拉菲特要求夏洛特唱一段詠歎調,可唱到中途, 背景突然塌下,並嚇倒了夏洛特。有合唱團的人指是鬼魅作的事。安特利和費文不信,拉菲爾卻肯定地說真有其事。至於夏洛特就不唱了,換了一個合唱團的人叫克里斯蒂。因為她唱得很好,所以表演當日就由她代替了夏洛特("Think of Me")並受到了全場觀眾的喝采。坐上的魯爾突然醒起她是小時候的玩伴,她是一位小提琴家的女兒,表演後克里斯蒂和女朋友瑪姬提到了自己的聲樂大進是因為一位神秘的老師的指導("Angel of Music")。表演後魯爾去找克里斯蒂,希望和她聚舊吃飯。("Little Lotte")可是她拒絕了,因為她有個嚴格的老師。這時克里斯蒂聽到有個聲音呼喚她, 她認出是自己的老師。她依指示到鏡中一照卻發覺是可以進入的,更被一帶上了面具的人帶入地底。

那個人便是鬼魅。他把克里斯蒂帶到他的密室,克里斯蒂看見一個"自己"在布幕內,暈了(其實那只是一個模型)。("Phantom of the Opera")鬼魅愛上了克里斯蒂,他希望她能把他的歌演繹出來 ("Music of the Night")。克里斯蒂醒了,她發覺自己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I Remember")好奇心驅使下,她揭開了鬼魅的面具,發現裡面鬼魅可怖的樣子。鬼魅非常憤怒。("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另一邊廂,歌劇院專管舞台的布吉向一些舞蹈員解釋鬼魅的傳說("Magical Lasso")可舞蹈師加里太太卻勸他要小心。費文和安特利收到一大堆通告,原來是鬼魅要他們踢走夏洛特而讓克里斯蒂當主角。("Notes") 費文、安特利、魯爾(歌劇院贊助人)、皮亞基(首席男高音)都不同意;可是加里夫人及其女瑪姬卻擔心會有事情發生。("Prima Donna")

表演日,夏洛特的時候突然喉嚨哽住,唱不下去。("Poor Fool, You make me Laugh")無奈之下,費文和安特利請克里斯蒂表演,並安排舞蹈在這期間作間隔,誰知在中途,布吉的屍體突然從上面跌下,嚇散了所有人。克里斯蒂知道是鬼魅搞的鬼,便帶著魯爾走到院頂,向他解釋原因。魯爾不信,可卻趁機示愛。("All I Ask of You")二人甜蜜地離開,只剩下覺得被至愛出賣的鬼魅在瘋狂怒吼,並放下了吊燈;墜到台上的吊燈放出一下暈眩的白光,觀眾開眼之時已經幕下。

第二幕:

("Entr'acte")

自布吉死後,一連幾個月都沒有鬼魅的消息,大伙依照新年傳統開了個面具舞會,而克里斯蒂已和魯爾訂婚("Masquerade")。可中途鬼魅以幽靈的面具出現,指作了一個歌劇給他們表演。他重申克里斯蒂永遠都逃不掉。("Why so Silent")結果不久費文和安特利又收到便條紙了("Notes");他們認為這件事越來越離譜,並和魯爾商議要捉拿鬼魅。可加里夫人卻認為這是白費氣力,克里斯蒂更感壓加驟升。("Twisted Every Day")原本於音樂的角度上完全不成章法的音樂,在排練時卻大家發覺它有一種魔力,並使各人越練越起勁。克里斯蒂灰暗地走到了墳場,父親的墓前,訴以深情。("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鬼魅趁機要把克里斯蒂收回自己之下 ("Wandering Child"),可被魯爾阻止("Bravo, Monsieur")。鬼魅盛怒之下離去。

在鬼魅的作品"唐黃之勝利"開始前,費文、安特利、魯爾帶同手下捉"鬼",可不成功。節目開始,到了其中一段主角和其僕人調換的情節,男高音皮亞基下了台。可當主角再出現時卻換上了鬼魅,並和克里斯蒂唱了一段二重唱("The Point of No Return")。克里斯蒂知道壞事發生了,當鬼魅示愛時便揭下了他的面具。這時他那醜惡的面孔所有觀眾都看到了。眾人尖叫。同時,在另一邊,皮亞基的屍體也被發現了,結果造成大混亂。鬼魅與克里斯蒂逃去("Down Once More "),魯爾緊隨其後,並從加里夫人口中得知鬼魅的身世。魯爾下去之後是一場對峙;魯爾與鬼魅決鬥,前者卻中了鬼魅之計。鬼魅和克里斯蒂作交易: 若果要救魯爾,便得和自己走。克里斯蒂憤恨地同意,同時外面的人也開始衝進去了("Track Down this Murderer")。鬼魅回心轉意,明知克里斯蒂愛的不是自己,便成全她和魯爾遠走高飛。當眾人衝進密室,寶座上剩下的只有鬼魅所戴的面具而已。

 

紀錄:

1986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Michael Crawford (鬼魅)

1988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Michael Crawford (鬼魅)、最佳女配角: Judy Kaye (夏洛特)、最佳導演、最佳設計、最佳燈光

1988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主角: Michael Crawford (鬼魅)、最佳導演、最佳編曲、最佳作曲、最佳設計、最佳燈光

1988年外圍影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Michael Crawford (鬼魅)、最佳設計

1989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男主角: Michael Crawford (鬼魅)、最佳背景、最佳服裝、最佳燈光

2002年奧利佛獎

最受觀眾歡迎特別獎

 

唱片:

在香港應該只有1986年倫敦版及1989年加拿大版,都是非常一流的版本。當然,精華也不是沒有的,但沒什麼人會去買。另外2004年的電影版那鬼魅唱的不太好,包裝卻甚為精美。其餘版本還有:1988年日本版、1989年維也納及瑞典版、1990年漢堡版、1992年日本版、1993年荷文版、兩個錄音室版及倫敦錄音版、1996年錄音室版、1999年墨西哥版及日本版、2002年韓文版以及2003年匈牙利版。

 

觀感:

此劇知名度之盛世所罕見,即便是對音樂劇幾乎毫無認識的人都會聽聞過此劇。在2004年此劇拍成了電影以及2006年此劇來到香港上演之後這個情況更見明顯。個人認為這套東西的音樂的確也是夠經典的,幾乎每一首都是非常悸動人心的曲目,就是歌詞及劇力普普通通,十足的商業味及肥皂味。之不過論及劇場效果,此劇絕對是值得一再稱讚的,在音樂以及效果的配合下,再加上了導演出色的走位調動,原本甚為單薄的劇本頓時變得張力十足。即便脫去了商業的吹捧、以訛傳訛的讚譽,此劇的內容還是非常精采的。有關筆者對此劇的更多意見可以到小小搞作的觀後感區。

 

推薦曲目:

Overture: 以強勁帶恐怖的電子管風琴開啟全劇,這個震撼的開頭便是此劇成功的原因之一。
Think of Me: 女聲獨唱,清柔而脫俗的一首情歌,很有歌劇曲的影子。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男女合唱,勁力十足的一首曲調,對女聲要求尤高。
Music of the Night: 男聲獨唱,角色探索型的曲目,卻不失悅耳,對男聲的考驗大,技巧不熟絕對唱不了,適合拿出來演唱。
Prima Donna: 多重唱,音樂劇中非常少見的多重唱曲目,主旋律卻仍是非常突出。
All I Ask of You: 男女合唱,每套音樂劇都必定要有的情歌,極為浪漫的旋律,適合拿出來演唱,亦是現代人常用的求愛歌曲之一。
Masquerade: 大合唱,劇中最大的舞蹈段落,服裝及舞台設計最極致的表現。
The Point of No Return: 男女合唱,絕佳的角色探索型曲目,難度不算高,卻需要有有力的高及低音處理技巧。
Down Once More: 男合散唱,全劇的主題大雜燴,從音樂、劇力上都是最能看出作曲家天才的地方。

 

數字:

倫敦首演: 1986年10月9日 - 現在
上演場數: >7000 (截至2002年1月26日)
百老匯首演: 1988年1月26日 - 現在
上演場數: 7901 (截至7/1/2007)
電影首映: 2004年12月9日
個人評分: 9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