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曲 Little Night Music, A

資料:

製作人: Harold Prince, Ruth Mitchell

作曲、作詞: Stephen Sondheim

原作: Ingmar Bergman

改編: Hugh Wheeler

音樂指導: Harold Hastings

編曲: Jonathan Tunick

背景: Boris Aronson

服裝: Florece Klotz

燈光: Tharon Musser

編舞: Patricia Birch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探討男女關係的音樂劇,其題目只是提示了此音樂劇所用的風格,也就是美國式的小夜曲。全劇寧謐、優美,處處透露著典雅的情感。此劇相比起之前一作"伙伴們"一樣都是由作曲作詞的Stephen Sondheim及導演兼製作人Harold Prince所帶起的概念音樂劇。此劇的音樂曲風用上了一般來講較少會用在劇場上的歐洲式及美國本土仿歐洲式室樂風格的曲風,令人耳目一新之餘亦大大的增加了此劇的藝術性。劇中的演員除了有自己角色的外其餘的都充當了一隊小樂團,去評論或描寫故事。加上此劇的故事是設置在一個充滿浪漫及洶湧情感的氣氛之下,在Harold Prince出色的導演及設計師們精心設計下,此劇帶給了觀眾除了滿有慧黠的音樂歌詞及富藝術性的劇本外還有百老匯音樂劇少不得的耳目之娛。

曾經參演此劇的演員不少,計有:Len Cariou、Hermione Gingold、Glynis Johns、D'Jamin Bartlett、Patricia Elliot、Beth Fowler、Mark Lambert、Babara Lang、Victoria Mallory、Jean Simmons、Joss Ackland、David Kernan、Diane Langton、Elizabeth Taylor、Diana Rigg、Lesley-Anne Down、Laurence Guittard、Sally Ann Howes、Kevin Anderson、George Lee Andrews、Beverly Lambert、Michael Maguire等等。另外,此劇亦包含了作曲家Stephen Sondheim唯一一首改編成流行曲後聲名大噪的曲子:Send in the Clowns。百老匯在五六年代一直都是當時流行曲的天地,到了七八十年代似乎只有Andrew Lloyd Webber有這個能耐了。到了現在,流行曲和音樂劇已經分庭抗禮,也只有間中的交流而已。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開幕時,各主角組成一六人的重唱,開始了今晚的小夜曲。("Night Waltz")局外人情場老手岩費岱夫人向孫女弗列卡說夜晚總會笑三次:一次是為年輕的,因為他們甚麼也不知道;一次是為白痴的,因為他們知道太少;一次是為老人的,因為他們知道太多。中年律師費特烈新娶了十八歲女子安妮,其子二十歲的亨歷想跟風流女僕佩德拉做愛不成,而安妮則回想當時答應結婚的事,三人共唱。("Now-Later-Soon")岩費岱夫人之女狄絲妮曾是費特烈情人,她回想自己的路,("The Glamorous Life")其母卻不甚為然。安妮和費特烈重遇狄絲妮,重唱隊伍慫恿二人記起以前的浪漫。("Remember?")

這使安妮生妒意而離開,費特烈安慰她後去找狄絲妮,跟她討論自己妻子。("You Must Meet My Wife")然而,二人又火速搭上了,岩費岱夫人為現代的愛情感無奈。("Liaisons")突然狄絲妮情人卡爾馬勒斯來到,二人迅速撤了個謊,卡爾馬勒斯心存懷疑。("In Praise of Women")卡爾馬勒斯之妻卡洛塔早知此事,她跟安妮分享,二人同感落寞。("Every Day a Little Death")狄絲妮借探訪岩費夫人和弗列卡邀請費特烈一家,卡爾馬勒斯也決定攜眷不請自來。("A Weekend in the Country")

第二幕

那天的情況由下午("Night Waltz I - The Sun Won't Set")到晚上("Night Waltz II - The Sun Sits Low"),卡爾馬勒斯和費特烈討論起狄絲妮來。("It Would Have Been Wonderful")晚餐來了,眾人等待之時卻出現不詳氣氛,("Perpetual Anticipation")到最後亨歷擲杯退席。狄絲妮嘗試讓費特烈跟她重修舊好,卻不成功。("Send in the Clowns")然而,安妮卻愛上了亨歷,並跟他遠走高飛。佩德拉剛和屠夫做了愛,重申自己的愛情觀念。("The Miller's Son")

對失去兒子和妻子,費特烈感失落,卡洛塔安慰她,卻惹來卡爾馬勒斯懷疑。一輪決鬥後,卡爾馬勒斯跟卡洛塔速速離開,躺在地上裝死的費特烈卻真正地愛上了狄絲妮。已經笑了兩次的夜晚,終於也笑第三次了。("Finale")

 

紀錄:

1973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劇本、最佳作曲、最佳女主角: Glynis Johns (狄絲妮)、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Elliot (卡洛塔)、最佳服裝

1973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D'Jamin Bartlett (佩德拉)、Patricia Elliot (卡洛塔)、Laurence Guittard (卡爾馬勒斯)

1973年Drama Desk獎

最佳女主角: Glynis Johns (狄絲妮)、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Elliot (卡洛塔)、最佳新人: D'Jamin Bartlett (佩德拉)、出色導演、出色曲詞、出色劇本

1973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73年格林美獎

最佳原聲音樂

1974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曲詞、最佳女配角: Andra Akers (卡洛塔)、最佳服裝

1978年奧斯卡

最佳音樂

1991年Drama Desk獎

最佳導演、最佳重生音樂劇

1996年奧利佛獎

最佳女主角: Judi Dench (狄絲妮)

2001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女配角: Leslie Hicks (卡洛塔)

2004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指導、最佳服裝、最佳聲效

 

唱片:

香港要找看來也十分難,畢竟Stephen Sondheim的確不大合聽慣歐洲音樂風的香港人口味吧。全世界來講除了1973年百老匯原版外,還有1975年倫敦版、1977年電影原聲、1989年倫敦新版、1996年倫敦皇家國際劇院版及2001年巴塞羅那版。

 

觀感:

此劇屬概念音樂劇,其曲詞深刻地描述了各人的掙扎和不安。和"伙伴們"不大相似的除了音樂曲風不同以外,全劇也十分像二十年後Stephen Sondheim的另一部力作"激情"的格局。全劇除了那首"Send in the Clowns"外幾乎沒有其他歌能夠突圍而出,然而每一首曲子對演員來講不論是要演戲,還是要唱到樂譜要求的音符都是一件難事;所以要演出此劇幾乎每一位台上的演員(即使沒有角色,也會是充當"游離合唱組"的人)都得同時能演能唱。全劇曲子風格統一,內涵豐富,是Chamber Musical的表表作之一。

 

推薦曲目:

Send in the Clowns: 作曲家唯一一首流行歌,內容深富哲學意味,曲詞俱佳,就是難度不高。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73年2月25日 - 1974年8月3日
上演場數: 601
電影首映: 1978年3月
電視首映: 1990年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G-L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