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城春色 On the Town

資料:

製作人: Oliver Smith, Paul Feigay

作曲、附加歌詞: Leonard Bernstein

作詞、編舞: Betty Comden, Adolph Green

構念: Jerome Robbins

編曲: Leonard Bernstein, Hershy Kay, Don Walker, Elliot Jacoby, Ted Royal

佈景: Oliver Smith

服裝: Alvin Cott

燈光: Sam Amdurs

技術: Peggy Clark

編舞: Jerome Robbins

導演: George Abbott

 

簡介:

基本上在三四十年代的百老匯,使用新人都代表了一次嘗試;那是幾乎一個人成功失敗最大的轉捩點。此劇的製作名單裡面現在看來似乎是星光熠熠,在當時卻是幾乎沒有人聽聞過的名字。作曲家Leonard Bernstein這是第一次嘗試在百老匯展現自己的作曲技巧,他使用了極具風格的交響式爵士樂來作曲,亦加入了冗長的交響舞曲。作詞家與編劇Adolph Green和Betty Comden除了以上兩個職位外還加入了劇組成為演員,首登百老匯舞台便以三重身份亮相。負責編舞的Jerome Robbins則是靠此劇打入了一流編舞的行列,這除了是他自己特有的創意以及嚴謹外,還有是Leonard Bernstein拍子與調子都極為獨特的舞曲。佈景Oliver Smith雖然同時也是製作人,在百老匯他卻只亮相三次;而Alvin Cott與Sam Amdurs都是百老匯新人,換言之,以上列的人來講至少有六人是初踏百老匯的。

但這也沒有所謂,因為他們有一隻識途老馬,獨具慧眼的傳奇導演George Abbott。他除了給Leonard Bernstein的音樂所迷之外還有便是這幫人的幹勁和投入。Jerome Robbins一向以嚴厲著稱,而Adolph Green與Betty Comden正值青年活力大盛,讓此劇的製作倍感鼓勵。在百老匯此劇讓觀眾對這幾位新面孔都刮目相看,尤其是其極冗長而精采的幻想舞蹈,令此劇成為百老匯音樂劇中經典之一。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還有:Nancy Walker、Sono Osato、John Battles、Cris Alexander、Allyn Ann McLerie、Donna McKenchnie、Phyllis Newman、Bernadette Peters、Ron Husmann、Marilyn Cooper、Ramak Ramsay、Jess Richards、Kelly Bishop、Jonathan Freeman、Mary Testa、Jesse Tyler Ferguson、Jose Llana等等。然而,此劇在百匯重演兩次,取得的成績皆不如理想。

 

故事:

第一幕

水兵們被允許每人在紐約待二十四小時,早上六點下一批人已經準備就緒。("I Feel Like I'm Not Out of Bed Yet")今次輪到奧西、阿摺和基比。他們對紐約這城市充滿憧憬。("New York, New York")他們得知了有美女選舉,撕下海報時被一老女人告發,並展開了追逐。基比為了找尋得選人,便讓三人分頭去找。阿摺遇到了女的士司機希狄,他所叫的地方都已不復存在,希狄卻請他到家裡坐。("Come Up to my Place (Taxi Number)")而的士的主人阿卜曼因希狄拿走了的士亦報了警。

另一方面,奧西知道得選人是在博物館裡當學生,可他去錯了博物館,遇上了已訂婚的克莉,二人一見鍾情。("Carried Away")他們卻不小心弄散了恐龍化骨排位,結果追剿水兵的隊伍越來越大了。至於基比卻頭頭碰著黑("Lonely Town"),他來到了得選人艾菲的歌唱學校並成功約了她出來。("Carnegie Hall")鏡頭一轉回到奧西成功暪過了克莉的未婚夫;以及希狄解決掉麻煩室友露茜後向阿摺吹噓自己的廚藝("I Can Cook Too ")。此時基比卻對艾菲產生愛慕之情,("Lucky to be Me")但艾菲卻被老師勒令回去,阿摺和奧西安慰基比,並著希狄約露茜出來。("Time Square")

第二幕

夜總會,奧西、阿摺、基比、希狄、克莉共聚一起,聽著歌。雖然眾人依然想安慰基比,卻仍不得要領;而克莉則不斷讓其未婚夫來付錢("Nightclub Sequence")。終於基比知道了艾菲在哪,希狄著露茜回去,結果還是由克莉的未婚夫搞定。("I Understand")至於追捕眾水兵的隊伍依然有增無減,基比幻想著目的地被讓眾人一起在夢境裡跳舞。("The Imaginery Coney Island")終於他來到了真正的目的地,並找到了艾菲,卻處於極尷尬局面。("The Real Coney Island")結果眾人都被警察給抓住了,三位水兵在被釋放前終於都能與情人再聚。("Some Other Time")而到最後,三人回到船上,看見快要去紐約的人,均百感交集。

 

紀錄:

1972年Theatre World獎

最佳男配角: Jess Richards (阿摺)

1998年Theatre World獎

最佳女配角: Lea DeLaria (希狄)

1950年奧斯卡

最佳音樂

1998年奧比獎

出色演員: Lea DeLaria (希狄), Mary Testa (老女人)

2005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配角: Bets Malone (希狄)

 

唱片:

香港是一隻也沒有的了,恐怕除了電影版的DVD。全世界而言有1944年原裝卡士錄音版、1949年電影原聲、1959年倫敦錄音室版、1960年百老匯錄音室版、1963年倫敦原版、1992年倫敦表演版以及1995年的一個錄音室版。

 

觀感:

作為第一套在紐約實地拍攝的歌舞片的原劇,此劇最大最大的看頭還是在舞蹈方面。個人認為此劇的音樂雖然不是作曲家百老匯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但改編成組曲後亦是非常悅耳的。劇力方面挺有趣的是Adolph Green和Betty Comden總會懂得在一套似乎很平凡的音樂劇裡加入不少漫畫色彩的笑位,在此劇中不斷加大的追捕團可以說是其典型的傑作。至於舞蹈,個人而言對過份地長的舞蹈一向都不大喜歡,尤其此劇幾乎是半舞劇半音樂劇的體制,在當時也許行得通,在現在卻是過時的東西了。

 

推薦曲目:

New York, New York: 男聲合唱,全劇可能最符合觀眾心裡百老匯形象的歌曲,熱鬧而帶愛國情緒。
Come up to My Place: 男女合唱,女聲的表演曲目,全劇最為搞笑的段落之一,作詞者也刻意地玩了文字遊戲。
Nightclub Sequence: 大合唱,不斷的轉景與曲的段落,除了考作曲家作曲技巧之外,舞者與歌者也是考驗極高。
The Imaginery Coney Island: 幾乎沒有人唱的曲目,舞蹈佔了主導,亦是非常出名的幻想式舞蹈段落。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44年12月28日 - 1946年2月2日
上演場數: 462
百老匯複演: 1971年10月31日 - 1972年1月1日
上演場數: 73
百老匯複演: 1998年11月19日 - 1999年1月17日
上演場數: 69
電影首映: 1949年12月8日
個人評分: 6.5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