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小姐 Miss Saigon

資料:

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

作曲: Claude-Michel Schonberg

作詞: Richard Maltby Junior, Alain Boublil

附加: Richard Maltby Junior

音樂指導: David Caddick, Martin Koch

舞台: Bob Avian

製作設計: John Napier

服裝: Andreane Neofitou

燈光: David Hersey

聲效: Andrew Bruce

編曲: William D.Brown

導演: Nicholas Hytner

 

簡介:

看來每一套與歌劇套上關係的音樂劇的下場都不錯,"阿伊達"固之然成功,改編"波希米亞人"的"吉屋出租"也是非常賣座。這套音樂劇以浦切尼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為故事骨架,加上了作曲作詞家在之前"孤星淚"大獲成功的音樂及歌詞,由帶動巨型音樂劇的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製作。此劇成為了炒作出來"四大音樂劇"的最後一部,成功的捧紅了由菲律賓來的女演員Lea Salonga,以及實力派男演員Jonathan Pryce。要講此劇製作一切便不得不由一張相片開始,那是一個越南的母親為了讓孩子能夠在一個較舒適的情況之下長大,便把她交回到美國的軍人父親那裡。這些都是美國在越戰時期所留下的後遺症,作曲作詞者看到這張相片後大為憾動,便決意把一部講述越戰以及戰爭孩子的現代蝴蠂夫人故事搬上舞台。

此劇最出名的地方便是不惜工本幾乎跟真的一模一樣的直升機模型在觀眾上方盤旋的場景,加上了節奏緊湊的故事劇情和充滿煸情的音樂,即使有人訾議歌詞有點簡單缺乏深度也沒有關係,迅即俘虜了倫敦以及後來百老匯的觀眾及劇評人。在百老匯開演後在三十九星期內已然迅速回本,可以說是盛極一時。然而不知是否昭示著英國式的巨型音樂劇將踏入衰退階段,此劇不論在英國奧利佛獎或是美國東尼獎都與最佳音樂劇失諸交臂。之不過論及影響力及知名度,此劇要比那兩套獲獎的還要超出許多。此劇除了在英美兩地表演外,還曾到過世界多個地方表演,包括了中國、韓國、日本、德國、澳洲等等。此劇在美國的上演也曾經引起過因為對種族問題的一個討論潮,畢竟從劇本身的考量,此劇有多處地方仍是不符合真實的亞洲風貌的。

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除了有之前提及的Lea Salonga以及Jonathan Pryce外,還有如:Simon Bowman、Peter Polycarpou、Claire Moore、Ruthie Henshall、Keith Burns、Willy Falk、Hinton Battle、Yancey Arias、Will Chase、Norm Lewis等等。此劇標誌了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在八九十年代最後一套能夠獨自製作而又能成功的音樂劇,亦代表了巨型音樂劇的最後輝煌。在百老匯及倫敦此劇都能夠突破連續上演四千場的佳績,這在之後的巨型音樂劇(除了迪士尼那種的合家歡式的夢幻製作之外)是非常非常罕有的了。作曲作詞者在此劇之後亦再沒有作品真正能夠讓二人再嘗成功的滋味,不管是"馬坦 基爾"還是更久後的"海盜皇后",成績都非如期望般理想。

 

故事:

第一幕

一架直升機於台上降下,開始了本劇的故事。("Overture")那時正值越戰時期,西貢的一間酒吧中,美軍和由工程師帶領的吧女一起狂歡。17歲初賣身的少女金邂逅美軍克里斯。("The Heat is on in Saigon")她和其他吧女嗟怨世道,渴望有個好將來。("The Movie in My Mind")克里斯看中了金,他朋友約翰和工程師討價,二人在舞池中舞起來。("The Dance")一夜浪漫後,克里斯百感交集("Why God Why?"),之後他知道了金的孤兒身世,二人盡皆黯然。("This Money is Yours")二人互訴深情。("Sun and Moon")

用電話克里斯和約翰找工程師討價還價,("The Telephone Song")因為他們被下令離開,而終於達成協議。("The Deal")眾吧女幫金打理婚禮,傳統的婚禮歌唱起。("Dju Vui Vai")她的原未婚夫泰闖入,試圖阻止婚禮。("What's This I Find")實際上金是被逼和他訂婚的。結果克里斯要回去美國,他承諾會回來,二人臨別依依。("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

三年後,胡志明市(前西貢)。工程師被泰領導的軍隊勒令要找金。("The Morning of the Dragon")金住在一間小屋裡,日夜希望著已在美國成家立室的克里斯。("I Still Believe")再次泰向金逼婚,金堅持不肯並把她和克里斯的兒子譚展示。在泰的逼迫下,金錯手殺死了泰。("This is the Hour")工程師想到美國,("If You Want to Die in Bed")他知道金的兒子是克里斯的兒子後想借他到美國去。("Let Me See This Western Nose")他和金約定,有機會一起逃到美國去。("I'd Give My Life For You")

第二幕

阿特蘭大。約翰為越戰時美軍留下的孩子大費腦筋。("Bui-Doi")他告訴克里斯金還生存並有了個2歲孩子。("The Revealation")二人商議如何辦。工程師在找到工作,("What a Waste")約翰找到他並見到了金,可是真相卻說不出口。之後她回憶以前的事,並帶觀眾帶回大混亂的時刻。("The Fall of Saigon")

克里斯向妻子艾倫坦白,艾倫向金試探,知道她仍深愛著克里斯。萬念俱灰的金請求她帶譚回美國,艾倫拒絕。("Room 317")艾倫回去後向克里斯質問,二人只能有一個。("Now That I've Seen Her")約翰、克里斯、艾倫為金和譚的問題爭持不下。("The Confrontation")工程師聞知後又開始發他的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克里斯和工程師決定帶譚去美國,讓他生活富足一點。金為兒子祝福。("The Sacred Bird")她自己當克里斯帶走譚後開槍自殺,克里斯聽見,驚恐地發覺金只剩一口氣了。金就這樣在飲泣中的克里斯的懷中逝世。("Finale")

 

紀錄:

1991年東尼獎

最佳男主角: Jonathan Pryce (工程師)、最佳女主角: Lea Salonga (金)、最佳男配角: Hinton Battle (約翰)

1991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主角: Jonathan Pryce (工程師)、最佳女主角: Lea Salonga (金)、最佳燈光、最佳編曲

1991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Jonathan Pryce (工程師)、最佳女主角: Lea Salonga (金)

1991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Lea Salonga (金)

1991年奧利佛獎

最佳男主角: Jonathan Pryce (工程師)、最佳女主角: Lea Salonga (金)

 

唱片:

香港有的應該有三種,但其實是同一錄音,1989年原裝倫敦版的,有雙碟、單碟、精華三個版本。全世界而言撇除了不知年份的兩個錄音室版及荷文版,還有1992年及1993年兩個日文版、1994年匈牙利及倫敦錄音版、1995年錄音室版及史特加版及1997年丹麥版與荷文版。

 

觀感:

比起"孤星淚",筆者本人便對此不大喜歡了。此劇在香港的名聲不錯,除了因為在香港上演過外,還有是亞洲明星Lea Salonga在亞洲有市場的關係。全劇的音樂都非常具感染力,就像"孤星淚"一般,歌詞似乎在這裡根本沒有太大用處,一切的感情表達在音樂之中已經讓人體會得到。此劇較仰賴幾位中心人物的歌聲及演出,而作曲家刻意模仿亞洲式音樂的排場亦算是可以接受。劇本方面此劇幾乎每個人都能與"蝴蠂夫人"裡的人物相對應,但是工程師這個角色可被突意挑了出來變成了一個更具諷刺性的副故事線。至於舞台效果嘛,看一套巨型音樂劇,被搞的目瞪口呆是早預料到的了。

 

推薦曲目:

The Heat is on in Saigon: 大合唱,熱情而喧鬧的歌曲,全劇的一個大製作景點。
Why God Why?: 男聲獨唱,十分適合拿出來獨唱的歌曲,讓人不能不隨之動容的歌曲。
Sun and Moon: 男女合唱,非常甜蜜的情歌,少有歌詞難得在歌曲之中仍能脫穎而出的例子。
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 男女合唱,全劇最出名的合唱曲子之一,很適合拿出來表演。
I'd Give my Life for You: 女聲獨唱,對女聲的音域要求不低,亦是較對角色要有研究才可唱的曲子。
Bui-Doi: 男聲領唱,音樂劇之中較對現實存批判的曲子,聖詠般的曲式讓觀眾難以不產共鳴。
The American Dream: 男聲領唱,劇中另一個主線有關"美國夢"的理想主義的諷刺,亦是工程師的表現曲目。

 

數字:

倫敦首演: 1989年9月20日 - 1999年10月30日
上演場數: 4263
百老匯首演: 1991年4月11日 - 2001年1月28日
上演場數: 4092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