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 Hair

資料:

製作人: Michael Butler

作曲: Galt MacDermot

作詞: Gerome Ragni, James Rado

原作: Gerome Ragni

背景: Robin Wagner

燈光: Jules Fisher

服裝: Nancy Potts

聲效: Robert Kiernan

髮型及假髮: Wig City Salons

舞台經理: Fred Reinglas, Michael Maurer

音樂總監: Herb Harris

音樂協調: Rick Shorter

編舞: Julie Arenal

導演: Tom O'Horgan

 

簡介:

六十年代第四長壽的音樂劇,不過若果你不喜歡看著一大堆嬉皮在台上亂跳亂舞或者一個複雜離奇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故事的話,那這便的確不適合你了。平心而論,這套音樂劇可以說是對美國音樂劇起了極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第一套完全以搖滾樂創作的音樂劇;後來出現的搖滾音樂劇無一不想達到此劇的成功程度。大家可以想像得到此劇一上演時候所引起的哄動,但Tom O'Horgan一向便是以極為激進而聞名的導演,他不止容許嬉皮在台上濫藥,更安排了一段讓所有演員裸體的橋段。這個手法引來了激烈的批評,亦引來了一大群觀眾。之後另一套音樂劇"噢!加爾各塔"有樣學樣東施效顰,結果成了僅隨"歌舞線上"的長壽音樂劇。沒有人想過這套音樂劇會獲得成功,但舞台便是充滿奇蹟的地方。在百老匯它故然成功,在倫敦亦取得連演近乎二千場的佳績。此劇也名正言順地大量使用粗言穢語以及第一次全程使用咪高峰協助唱歌,從甚麼方向看都是一套激進的革新之作。

然而,這套作品卻不獲當時的各項獎項重視,連提名也只有兩個。曾經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Donnie Burkes、Steve Curry、Sally Eaton、Diane Keaton、Lynn Kellogg、James Rado、Gerome Ragni、Keith Carradine、Paul Jabara、Meat Loaf、Ben Vereen、Cleavant Derricks、Randal Easterbook、Liz Callaway、Darius de Haas、Raul Esparza、Harvey Fierstein、Jackie Hoffman、Ann Harada、Euan Morton、Nancy Opel、Adam Pascal、 Christopher Sieber、John Tartaglia、Lillias White、Paul Nicolas、Ted Neeley、Richard O'Brien、Elaine Paige、Tim Curry、Norm Lewis、Gavin Creel、Allison Case、Will Swensen、Bryce Ryness等等。

 

故事:

第一幕

現在是六十年代,一堆人包括哥洛、舒娜和貝加都是這一族群中的成員。聖火燃起,我們來到他們的時代。("Aquarius")貝加唱出他的舊愛("Donna"),族人們緊接著("Hashish"),胡夫對性滿有興趣("Sodomy"),而核德則倒吊著唱出一首歌。("Coloured Spade")哥洛介紹自己("Manchester, England"),族人們又接上("Ain't Got No"),又公開他們的法規。("Dead End")舒娜則相信愛情("Sheila Franklin/ I Believe in Love"),此時正是一個熱鬧的情景("The Rally")。而哥洛的愛人珍妮則和朋友說自己懷孕了。("Air")如此種種,都表現出他們的特色。

哥洛和族人爭論古今("I Got Life"),而貝加亦因觀點問題被踢了出校("Going Down")。哥洛通過了軍隊體能測試,貝加、胡夫、核德想游說他別去,不果。這時一對夫婦來到這裡,眾人對他們表示歡迎。("Hair")而那女的也公開自己是個人妖。("My Conviction")舒娜送了件衫給貝加,卻被他撕爛了("Easy to be Hard"),貝加惟有坐在一邊縫好它。這時,胡夫和貝加唱出對美國的愛國精神。("Don't Put it Down")

這族人開了一個盛大的舞會,("Be-In")眾人都情緒高漲("Hare Krishna"),珍妮被哥洛拒絕,基絲莉則等待著情人。("Frank Mills")而哥洛也下定決心("Where Do I Go?")。突然警察介入,把舞會中止,並把觀眾們逮捕。(i.e.中場休息)

第二幕

珍妮聽著收音機("Electric Blues"),族裡的女人唱著對男人的心情。("Black Boys/ White Boys")全族的人漸漸也情緒高漲起來。("Walking in Space")

哥洛起程,途中他見到戰爭的景象("Abie Baby/ Gettysburg Address"),一個又一個歷史人物出現。("Three-Five-Zero-Zero")族裡的人對戰事討論結果不一("What a Piece of Work is Man/ Walking in Space (Reprise)")他們都想哥洛回來。舒娜看見天上星光,有感而發("Good Morning Starshine"),族群的人又接上。("The Bed")他們高呼反戰口號,卻不見哥洛回來。

可是,他回不來了,他成了軍人,他便有他的職責,相隔兩方,哥洛和族群作遙遠的呼喚。("Eyes Look Your Last/ Ain't Got No/ The Flesh Failures/ Let the Sun Shine In")到最後,哥洛躺在地上,貝加用木條做了個十字架,放在哥洛的身體上面。

 

紀錄:

1968年Drama Desk獎

最佳作曲、最佳導演

1968年格林美獎

出色唱片

2009年東尼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

2009年Drama Desk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

 

唱片:

在香港原版和電影版都有。全世界而言有三十餘個:1967年外百老匯版、1968年百老匯版、德文版、瑞典版、墨西哥版、1969年倫敦及澳洲版、1970年阿根廷版、德國現場版、荷蘭版、芬蘭版、法文版、意大利版、以色列版、1971年日文版、丹麥版、阿根廷版、挪威版、1979年電影原聲、1992年澳洲版及歐洲巡迴版、1993年倫敦及德文版、1994年冰島版、1995年瑞典現場版、1996年匈牙利版、錄音版及紐約現場版、1997年丹麥版、1998年德國現場版、2000年挪威版及德國現場版、2001年維也納版、2005年巡迴版、2006年表演版和2009年的百老匯重生版。

 

觀感:

筆者必須說,這部音樂劇是本人聽過以來曲風最不合我意和故事最莫名奇妙的。所以故事解說寫的尤其籠統,畢竟筆者不是六十年代的人吧。雖然此劇深受美國及各地聽眾歡迎,但卻因為內容問題而與多項獎項無緣。雖然如此,作曲家卻憑另外一套搖滾音樂劇"維羅納的兩位紳士"奪當年的東尼獎最佳音樂劇,也算是打個平吧。從故事來看挺為鬆散,幾乎可以說是缺乏故事主線的,但是所表現出的美國新一代精神倒是夠發人深省。無論如何,這套音樂劇雖然不能說是任何人的最愛,但它的影響力之大可以說是難以想像的。

 

推薦曲目:

Aquarius: 大合唱,帶眾觀眾來到嬉皮世界的音樂。
Going Down: 男聲獨唱,挺有趣的歌詞加上輕鬆的音樂。
Frank Mills: 女聲獨唱,唱出了對嬉皮的感情,適合拿出來獨唱。
Good Morning Sunshine: 大合唱,妙在歌詞沒有表意性,卻從合唱中找到了團結。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1967年10月29日 - 1967年12月10日
上演場數: 49
百老匯首演: 1968年4月29日 - 1972年7月1日
上演場數: 1750
百老匯複演: 1977年10月5日 - 1977年11月6日
上演場數: 43
百老匯複演: 2004年9月20日
上演場數: 1 (慈善演出)
百老匯複演: 2009年3月31日 - 2010年6月27日
上演場數: 519
電影首映: 7

 

劇照:

 

回到G-L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