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坦 基爾 Martin Guerre

資料:

製作人: Cameron Mackintosh

作曲: Claude-Michel Schonberg

作詞: Alain Boublil, Stephen Clark, Herbert Kretzmer, Edward Hardy

編劇: Alain Boublil, Claude-Michel Schonberg

音樂顧問: Martin Koch

音樂指導: David Shrubsole

燈光: Howard Harrison

聲效: Andrew Bruce

設計: John Napier

服裝: Andreane Neofitou

編舞: Bob Avian

導演: Declan Donnellan

 

簡介:

歐洲巨型音樂劇的表表作一共有四套,其中有兩套便是出自這對作曲作詞組合Claude-Michel Schonberg和Alain Boublil。二人承著"西貢小姐"在倫敦及百老匯的上演俱獲得好評的氣勢推出了又一套改編自法國真人真事以及相同主題電影的音樂劇作品,在倫敦上演之後評價不俗,但卻與百老匯無緣。全劇的音樂就像二人之前的劇目一般是用上了幾乎全唱的手法寫成,亦有充滿了革命色彩的歌曲和加入法國流行曲風格的樂思。在初次倫敦上演後此劇遭到了劇評們的猛烈批評,還好製作人與製作成員們不斷將之改良,總算在英國上演了好幾個月。

縱然拿到了兩項奧利佛獎,此劇依然被作曲作詞家多次刪改,到了現在已經和原本的版本相去甚遠,例如原本是主角的馬坦,到現在變成了白桃蘭迪之類。此劇在美國的巡演版本也得到了劇評們大部份的肯定,然而卻始終沒有在百老匯上演過。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Jerome Pradon、Matt Rawle、Iain Glen、Rebecca Lock、Maria Friedman、Martin Turner、Matthew Camelle、Joanna Riding、Stephen Weller、Maurice Clarke等等。此劇的製作人員資料未必完全正確,畢竟資料也實在太少了。總括而言,此劇只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對比起之前兩套,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故事:

第一幕

1560年,法國。士兵馬坦基爾和其同伴兼好友阿諾度兆說起他的往事。("Prologue")他是一個信奉天主的阿堤格鎮出生,其叔皮耶安排了他和好友白桃蘭迪結婚。("Live With Somebody You Love")結婚當天,馬坦心神恍惚。("The Wedding Day")結婚後二人並無行房事。此時正值旱災,妒忌馬坦的驕隆說是因為馬坦不履行丈夫的職而成。迷信的村民便百般殘忍地對待馬坦,忍受不住的他憤而離開。("The Deluge")他的故事到此為止,他向阿諾重申自己的理想。("I'm Martin Guerre")阿諾勸他回去寬恕他們,馬坦深受感動。("Without You As a Friend")突然大軍攻至,馬坦為保護阿諾身受重傷。阿諾對失去朋友異常痛苦。("Death Scene")

回到阿堤格鎮,旱災依然,村民們逼白桃蘭迪下嫁驕隆。("God's Anger")白桃蘭迪不願,交待了這些年來的痛苦。("How Many Tears")這時一陌生人在村子出現,問裡面的白痴賓萊特白桃蘭迪的進處。突然天下雨,眾人歡喜之餘認定他是馬坦。實際上他是阿諾,是來告知白桃蘭迪一切的。驕隆不服,阿諾說出了他的名字,眾皆驚喜。("Welcome to the Land")白桃蘭迪自然知道他不是馬坦,阿諾告訴她他所知的事,原本他要走,可村民們卻不肯。二人感情轉深,不知不覺愛上了對方。("Don't")白桃蘭迪和阿諾加入了地下基督教組織,驕隆得悉而開動聖戰。("The Holy Fight")為救阿諾,賓萊特大叫"他不是馬坦基爾!"。("The Revealation") 皮爾下令將其收監。("The Day Has Come")此時,馬坦卻出現。

第二幕

原來馬坦只是重傷,並沒有死。他再度回來,卻發現事件搞得一團糟。審訊開始,阿諾依然頂著馬坦的名字,白桃蘭迪亦在沒有說謊的情況下保護了他。("The Courtroom")賓萊特被審問,結果搞得混亂不堪。("Who?") 阿諾重申自己是馬坦。("I'm Martin Guerre (reprise)")白桃蘭迪和阿諾再訴愛對方的愛。("All That I Love")驕隆十分不滿庭上遲遲沒有結果,和法官爭論,各人亦對此各有看法。("The Imposeter is Here")最後一個証人出場,正是馬坦。阿諾開心之餘又滿是悲悔,承認自己是冒牌貨。("The Final Witness")

一場心理戰,法官最後判定馬坦娶回白桃蘭迪,並不理馬坦求情把阿諾收監入獄。("The Verdict")天主教對基督教的仇恨日漸增長,驕隆決意要發動大攻擊,在鼓勵人心時殺了賓萊特之妻萊森(其實那只是一個稻草人罷了)。("Justice Will Be Done") 馬坦、白桃蘭迪和阿諾最後表白。馬坦知道好友並非有意,亦知白桃蘭迪已無法自拔,灰心黯然之下成全二人,他自己則"當沒有了朋友自己生活下去。"("Why?")

此時驕隆殺至,他帶領天主教徒燒基督教徒之屋,並把三人重重圍困。("The Burning")驕隆脅持了白桃蘭迪,要籍此除去馬坦。阿諾和馬坦都說自己是真正的馬坦。驕隆猶豫之下刺死了阿諾。("The Killing")可是之後賓萊特來報殺妻之仇,把驕隆打死了。阿諾在白桃蘭特懷裡死去。馬坦心情非常複雜。他感激阿諾教了他做人要寬宏,他轉向村民,大聲地訓責,眾人為之羞愧。("Live With Somebody You Love (Reprise)")

 

紀錄:

1997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舞

 

唱片:

香港只有1999年版,原版暫時我還找不到。除卻這兩個版本也再沒有其他版本了。

 

觀感:

個人認為此劇精采的不是音樂而是劇力,其緊張的節奏使人難以吁一口氣。雖然此劇之中作詞者Alain Boublil仍然顯出其對英文歌詞欠缺信心及佳作,音樂上的感覺也不及前兩劇,但也算得上值得一聽的。這裡也交待一下歷史上的確有白桃蘭迪、馬坦和阿諾三人的;可實際上真實的阿諾是一個騙子,而白桃蘭迪則是蕩婦。馬坦在揭穿二人把戲後便把白桃蘭迪棄若敝屣的離開了村子。寫到這兒,似乎每一套寫有關宗教衝突的音樂劇都幾乎沒有甚麼好下場,這裡是一個例子,之後還有Andrew Lloyd Webber的"漂亮遊戲"...

 

推薦曲目:

I'm Martin Guerre: 男聲獨唱,充滿爆炸力的曲子,對男聲的考驗高。
Without You as a Friend: 男聲合唱,溫情描寫友情的音樂,歌詞則稍嫌簡單。
How Many Tears: 女聲獨唱,給女主角表現歌喉的曲子,適合拿出來獨唱。
Justice Will be Done: 大合唱,混亂之中節奏感夠強的歌曲,劇場感十足。

 

數字:

倫敦首演: 1996年6月10日 - 1998年2月28日
上演場數: 700+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