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男綠女 Guys and Dolls

資料:

製作人: Feuer & Martin

作曲、作詞: Frank Loesser

改編: Jo Swerling, Abe Burrows

原作: Damon Ruyon "The Idyll of Miss Sarah Brown"

背景、燈光: Jo Mielziner

服裝: Alvin Colt

音樂指導: Irving Actman

音樂編排: George Bassman, Ted Royal

音樂執行: Henry Topper

聲樂編排及指導: Herbert Greene

主管: Otto Hartman

製作舞台經理: Henri Caubisens

舞台經理: James Wicker

舞台助理: Merge Ellis

宣傳: Karl Bernstein, Harvey B. Sabinson

副製作人、選角: Ira Bernstein

編舞: Michael Kidd

導演: George K. Kaufman

 

簡介:

說到此劇的製作過程可算是頗具玩味的,當時在百老匯流行的音樂劇是R&H這對組合的仿小歌劇作品,這讓Frank Loesser和Jo Swerling這對組合也躍躍欲試。他們選擇了Damon Ruyon的短故事作音樂劇的題材,然而在寫作劇本時二人卻遇到了問題,製作人便找來了Abe Burrows這位喜劇明星來寫劇本。結果他的喜劇劇本要比正經八百的Jo Swerling的要好得多,亦得到製作人欣賞。然而因為合約問題Jo Swerling也會出現在製作小組名單裡,但實際上他對此劇是幾乎無關係的。其中一位製作人Billy Rose獲悉後認為此劇沒有看頭,便退出製作,然而Frank Loesser悅耳的音樂及富意義的歌詞和Abe Burrows充滿活力的劇本及富紐約色彩的人物卻一下子征服了百老匯,成為當時最得令的一套音樂劇。

此劇先後複排過三次,一次比一次成功。其中最值得記下的是1992年的重生版,此次的重生音樂劇捧紅了Faith Prince和Nathan Lane這兩位日後大放異彩的音樂劇演員。曾經在舞台和電影參予過此劇的演員有如:Robert Alda、Isabel Bigley、Vivian Blaine、Sam Levene、Onna White、Marlon Brando、Frank Sinatra、Jean Simmons、Ewan McGregor、Jane Krakowski、Julie Covington、Julia McKenzie、David Healy、Gregg Edelman、Anita Gillette、Jerry Orbach、Robert Guillaume、Ernestine Jackson、Ken Page、Nathan Lane、Faith Prince、Josie de Guzman、Peter Gallagher、Victoria Clark、Tom Wopat、Burke Moses、Craig Bierko、Lauren Graham、Kate Jennings Grant、Oliver Platt、Tituss Burgess、Mary Testa等等。此劇也曾經在香港上演過,也是網主最早接觸的音樂劇之一。

 

故事:

第一幕

音樂劇開始時呈現出紐約當時的繁華景象,("Overture/Runyonland")而莊遜、賓尼和勒斯迪在研究如何賭馬。("Fugue for Tinhorns")莎拉和她的"拯救靈魂"行動隊伍走過,勸人們別沉迷賭博。("Follow the Fold")這時主角之一尼頓出場,他一直都運行著一個叫"Crap Game"的賭博遊戲,同時亦被警員鮑尼根盯上了。尼頓因為找不到場地而苦惱。("The Oldest Established")為了籌集金錢他便向出了名什麼也賭的史佳馬斯達遜提出賭約: 他要把莎拉帶到古巴。要不便輸掉1000元。史佳接受挑戰,便向莎拉提出邀請。他保證他能帶12個人來參加"拯救靈魂"行動。中間他們說到莎拉會如何選丈夫的事。("I'll Know")史佳吻了莎拉,可她立刻便回敬了一掌,二人不歡而散。

另一方面,和尼頓交往的已經14年的未婚妻阿德蓮是個舞廳女郎。("A Bushel and A Peck")因為要向父母交代,她瞎吹自己有五個小孩,並催促尼頓和她結婚。尼頓又一次拒絕,這使阿德蓮情緒低落。("Adelaide's Lament")尼頓心情也不好,莊遜和賓尼討論著現在男人的煩惱便是女人。("Guys and Dolls")這時尼頓被一強壯的crap game玩家祖利威脅,而且史佳成功地帶了莎拉去古巴,他急需想辦法解決。

史佳與莎拉在古巴一間餐廳裡吃飯跳舞,莎拉喝醉了。("Havana")她高興得很,並和史佳擦出火花。("If I were a Bell")回到紐約,時間是凌晨四時左右,史佳說這個是他一日裡最快活的時間。("My Time of Day")並把自己真實的名字奧比玳亞告訴莎拉。他們終於向對方示愛。("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可是因為尼頓用了"拯救靈魂"行動的場地來進行遊戲,使史佳蒙受不白之冤,莎拉憤而離去。

第二幕

我們到了阿德蓮的舞廳,又看了一次表演。("Entra'cte/Take Back Your Mink")這時史佳替尼頓傳話給阿德蓮,她知道了尼頓還在做crap game而不樂。("Adelaide's Lament (Reprise)")莎拉為了史佳而生氣,她祖父安慰她,說他最希望就是她找到個好丈夫。("More I Cannot Wish You")史佳到達,承諾會守諾言,便去了crap game的場地。("Crapshooter's Dance")他和所有人賭一把,如果他贏了便要所有人去"拯救靈魂"行動,他輸了則每人賠$100。他在搖骰時向天禱告。("Luck be a Lady Tonight")

結果他贏了,當尼頓和其他人去那個行動時遇見了阿德蓮。他以誠相告,她當然不相信,以為他又去賭錢。尼頓見拗不過,便叫她告他。("Sue Me")行動要求每個人懺悔,輪到莊遜時他說了一個帶有喻意的夢。("Sit Down, You're Rocking the Boat")尼頓向莎拉告知原委,並說史佳認輸,給了他莫名奇妙的一千元。第二天阿德蓮和莎拉見了面,她們都為男人而煩惱,結果她們認為要改變一個男人便先要和他結婚。("Marry the Man Today")結果大團圓結局,史佳加入了行動隊伍,而尼頓則為阿德蓮一大串計劃而無奈。("Guys and Dolls (Reprise)")

 

紀錄:

1951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男演員: Robert Alda (尼頓)、最佳作者、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 Isabel Bigley (莎拉)、最佳製作人、最佳作曲作詞人、最佳編舞

1951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51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51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Isabel Bigley (莎拉)

1956年金球獎

最佳喜劇電影、最佳女主角: Jean Simmons (莎拉)

1977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Ken Page (莊遜)

1982年奧利佛獎

最佳女主角: Julia McKenzie (阿德蓮)、最佳導演、最佳設計、最佳音樂劇、最佳男配角: David Healy (莊遜)

1982年倫敦劇評獎

最佳男主角: Bob Hoskins (尼頓)、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設計

1992年東尼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女演員: Faith Prince (阿德蓮)、最佳導演、最佳背景

1992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演員: Nathan Lane (尼頓)、最佳女演員: Faith Prince (阿德蓮)、最佳背景、最佳導演、最佳服裝、最佳燈光、最佳重生音樂劇

1992年Outer Critics 獎

最佳男演員: Nathan Lane (尼頓)、最佳女演員: Faith Prince (阿德蓮)、最佳重生音樂劇

1992年格林美獎

最佳原聲 (1992年重生版)

1994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Burke Moses (史佳)

1996年倫敦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97年奧利佛獎

最佳配角: Clive Rowes (莊遜)

2006年奧利佛獎

最佳女主角: Jane Krakowski (阿德蓮)、最佳音樂劇

 

唱片:

香港買到我想只有兩個版本吧 - 1992年版和1955年電影原聲,個人認為1992年版較好。至於講版本除卻以上的外還有1950年百老匯原版、1951/1955/1962/1963/1995/2000一共六個錄音室版本、1976年百老匯重生版、1985年倫敦版及韓文版、1995年倫敦錄音版、1997年維也納版、2001年五十周年紀念版以及不知年份的以色列版。

 

觀感:

全劇的氣氛都很輕鬆,正正符合了當時美國人的樂觀性格主義的抬頭。個人認為故事其實還挺典型的,音樂喜劇的魅力就是一直席捲了四五十年代的美國。音樂方面,Frank Loesser諸多作品中筆者還是最喜愛這個,他完全用上了紐約舞廳的風格的音樂,卻又不落John Kander那種黑暗的感覺。電影版本據聞Marlon Brando是由別人幕後代唱的,但一直未獲証實。說回劇本,個人認為尼頓和阿德蓮這對搞笑的角色完全搶了應該是才子佳人的史佳和莎拉的風頭,更搶他們風頭的卻是莊遜和賓尼這兩個旁觀者角色。無論如何,此音樂劇已經是一套無可置疑的經典了。

 

推薦曲目:

Fugue for Tinhorns: 男聲三重唱,曲如其名,是帶有賦格曲風格的開頭曲。
The Oldest Established: 男聲合唱,歌詞搞笑而音樂正經。
I'll Know: 男女合唱,很適合用作表演的曲目,對女聲的要求不低。
Adelaide's Lament: 女聲獨唱,搞笑而帶活力的曲目,考究女演員演技。
Guys and Dolls: 男聲合唱,由兩個男人唱出,帶出男女之間的關係,全劇主題曲。
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 男女合唱,又是那種典型的情歌。
Lucky be a Lady: 男聲獨唱,舞蹈、歌唱兼備的歌曲。
Sit Down, You're Rocking the Boat: 男聲獨唱,有趣而帶喻意的歌曲。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50年11月24日 - 1953年11月28日
上演場數: 1200
百老匯複演: 1965年4月28日 - 1965年5月9日
上演場數: 15
百老匯複演: 1976年7月21日 - 1977年2月13日
上演場數: 239
百老匯複演: 1992年4月14日 - 1995年1月8日
上演場數: 1143
百老匯複演: 2009年3月1日 - 2009年6月14日
上演場數: 121
電影首映: 1955年11月3日
個人評分: 8.5

 

劇照:

 

回到G-L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