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街 42nd Street

資料:

製作人: David Merrick

作曲: Harry Warren

作詞: Al Dubin

原作: Bradford Ropes

改編: Michael Stewart, Mark Bramble

背景: Robin Wagner

服裝: Theoni V. Aldredge

燈光: Tharon Musser

音樂指導、聲樂編排: John Lesko

編曲: Philip J. Lang

舞蹈編排: Donald Johnston

副編舞: Karin Baker, Randy Skinner

髮型: Ted Azar

選角: Howard Feuer, Jeremy Ritzer

編舞、導演: Gower Champion

 

簡介:

美國八零年代重拾過往舞蹈為主的音樂劇,正好處於美國音樂劇的"最後輝煌"時代,顯示著一個音樂劇紀元的完結。全劇對舞蹈員要求非常高。此劇改編自六十年前1933年同名電影,而該電影則改編自一本小說。此劇亦理所當然的用上了電影的幾首曲目,不過荷李活和百老匯一向便是相付而生,倒也沒甚麼奇怪。而故事內容還是遵遁音樂劇的一條必勝公式:原本是不起眼的人,後來變成所有人的明星;這亦就是出了名的"灰姑娘"公式了。除了炫人舞蹈外,此劇的服裝、背景、燈光編排都十分光彩奪目,耳目之娛可真的少不了。然而此劇最著名的還是製作人David Merrick在首演日晚上特意壓下編導Gower Champion死訊讓之在台上公佈達到宣傳效果的伎倆。這可以說是這位惡名昭彰的製作人成功的要訣的最佳寫照。

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Jerry Orbach、Tammy Grimes、Christine Ebersole、Jonathan Freeman、Michael McCarthy、Patrick Cassidy、Elizabeth Allen、Dolores Gray、Robert Longbottom、Barry Nelson、Karen Ziemba、Beth Leavel、Mary Testa、Tom Wopat等等,既然唱又要跳,少一點功夫也不行。全劇最著名的曲目"Broadway Lullaby"是幾乎和Irving Berlin的音樂劇"飛燕金槍"的成名曲"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齊名,主題都是圍繞著娛樂圈的事兒,是以極得觀眾歡心。重生版由Susan Stroman編舞讓其建立了當代編舞大師的名聲,一直上演了4年才下檔。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眾人正在為小孩們試音,希望揀選合適的人選。("Audition")編劇伯特和瑪姬來到,美麗而有潛質的柏姬因遲到不能試音,垂涎她美色的比利幫助她成了事。("Young and Heathy")導演朱利安出場,還有此劇紅星多樂芙及其靠山艾伯納。艾伯納認為朱利安要多樂芙試唱一曲是懷疑她實力,威脅要放棄投資,伯特和瑪姬安撫了他。("Shadow Waltz")柏姬和其他女孩們出街,眾人驚異她的幼稚,並多方面給她意見。("Go Into Your Dance")艾伯納因多樂芙得和人接吻而取消了這一節 - 改為握手算了。("You're Getting to Be a Habit with Me")

柏姬因餓而暈倒,她被抬進房裡,裡面的柏特試圖讓她清醒,卻被多樂芙接見並揭露二人是前度戀人關係。朱利安建議柏特暫時離開去費城,誰知剛巧演出團正是要去費城表演。("Getting Out of Town")綵排後,("Dames")朱利安知道柏特也在費城,要找人帶走他,柏姬去警告柏特時讓多樂芙誤會二人有暖昧。演出一開始也沒問題,("We're in the Money")可柏姬卻不小心讓多樂芙受傷。朱利安宣佈演出取消並把柏姬辭退。

第二幕

多樂芙受了傷,眾人決意推薦柏姬代替她,("Sunny Side to Every Situation")朱利安認為此意見可取,並聯同眾人找她回來。("Lullaby of Broadway")結果所有人來到了紐約,並在短促的時間內綵排。在表演前半小時多樂芙坐著輪椅來到,她這時已與柏特結婚。她教了柏姬一些技巧,並祝福她演出成功。("About a Quarter to Nine")演出和上次一樣也是開頭十分成功,("Shuffle Off to Buffalo")可之後柏姬卻失去了信心,朱利安向她陳述利害,並向她激勵了一頓。("42nd Street")結果當晚的演出十分成功,然而,柏姬卻寧願和演員們慶祝也不去和貴賓們進餐。臨走前她向朱利安要求同行,而他則再次向觀眾歌頌傳奇四十二街。("Finale: 42nd Street")

[重生版中多加一首曲,為多樂芙明白自己所愛非艾伯納而是柏特的歌,叫"Now I Know"。]

 

紀錄:

1981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舞

1981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Wanda Richert (柏姬)

1981年Drama Desk獎

最佳編舞、最佳服裝

1984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

2001年東尼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女主角: Christine Ebersole (多樂芙)

2001年Drama Desk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

2001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女主角: Christine Ebersole (多樂芙)

 

唱片:

香港通常都是1980年原裝人馬版,2001年的到現在我也沒見過。除了這兩隻以外唱片版本還有1933年電影原聲、1980年百老匯原版、1989年澳洲卡士、1996年倫敦錄音卡士及2000年荷蘭卡士。

 

觀感:

此劇的舞蹈比例很重,歌曲反倒顯得不大重要。另外此劇也是挺少有的例子,在東尼獎中只拿最佳音樂劇和最佳編舞兩個獎項,也實在是不符合此劇的魅力的少。至於Gower Champion在首演當晚逝世,此作便成為其生平最後一部作品,而原本在業界已經聲名大盛的他名氣更上一層樓,成為百老匯編舞和導演的一大宗師。此劇的音樂倒是挺輕鬆順耳的,完完全全的百老匯式熱鬧曲風。然而聽著空有踢踏聲的原聲,自然難以想像在舞台上的盛況了;所以要一窺此劇的全貌似乎還得看一些片段才行哩。

 

推薦曲目:

Go into Your Dance: 女聲領唱,讓人很想起舞的歌曲。
We're in the Money: 女聲領唱,倒有一大部份是舞蹈。
Dames: 男聲獨唱,深沉而有魅力。
Sunny Side to Every Situation: 女聲合唱,簡單的節奏衍出繁複舞步。
Lullaby of Broadway: 男聲領唱,全劇主題曲。
42nd Street: 女聲獨唱,說出42街的特別之處。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80年8月25日 - 1989年1月8日
上演場數: 3486
百老匯複演: 2001年5月2日 - 2005年1月2日
上演場數: 1524
電影首映: 1933年2月2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