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鳳虛凰 La Cage aux folles

資料:

製作人: Alann Carr

作曲: Jerry Herman

作詞: Harvey Fierstein

背景: David Mitchell

服裝: Theoni V Aldredge

燈光: Jules Fisher

聲效: Peter J Fitzgerald

髮型、化妝: Ted Azar

音樂指導、視覺指導: Donal Pippin

編曲: Jim Tyler

舞曲整理: G Harrell

副編舞: Richard Balestrino

宣傳: Shirley E Herz

選角: Pulvino & Howard

編舞: Scott Salmon

導演: Arthur Laurents

 

簡介:

可以說是最早以男同性戀為主題的音樂劇。於八十年代,因為愛滋病的發現及傳播惹來了對一向地下進行的同性戀的關注及重視。劇界鬼才同時也是極力推動同性戀自由戀愛的劇作家Harvey Fierstein在看過法國同名爆笑電影後深有所感,便寫成了此劇的劇本。這套以當時而言如此爭議性作題材的音樂劇意外地得到了大製作,其中擔任作曲作詞的是劇壇老手Jerry Herman,導演為Arthur Laurents、服裝Theoni Aldredge和燈光Jules Fisher都是星級的人馬。Harvey Fierstein的劇本出色的迴避了最嚴肅的話題將幽默和歌舞大量的加入戲劇之中,亦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

曾經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George Hearn、Gene Barry、John Weiner、Merle Louise、Mace Barrett、Gary Beach、Daniel Davis、Gavin Creel、Robert Goulet等等。此劇在八十年代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後,於二千年代也來了一次重生版本的演出,都是備受好評。這套音樂劇的成功固然有一部份歸功於編劇的Harvey Fierstein,但作曲作詞的音樂劇大師Jerry Herman亦是原因之一。然而,在此劇之後他便宣佈說他以後不會再為百老匯寫新戲,原因似乎是因為Stephen Sondheim的概念音樂劇以及Andrew Lloyd Webber的巨型音樂劇的崛起,讓這位古典派的作曲家感到時不我與了。這個承諾一直都沒有被打破。

 

故事:

第一幕

夜總會,(Prelude")眾半男半女的人正在表演,可實際上他們並不全是人妖,有些還是真女人。("We are What we are")艾賓,藝名莎莎,除了是該表演的明星外還是老闆佐治的"老婆",他遲到了,唯有緊急化妝。("A Little More Mascara")佐治一夜情所生之子尚米紹向父親說他要和一個叫安妮的女孩結婚,其父當然高興,可當他告訴女方父母要來拜會男方父母時便知有問題。因為女方父母是出了名反男同性戀的。("With Anne in my Arm")佐治知道要艾賓離開一下子,可始終說不出口。("With You in My Arm")反之,還讓二人浪漫了半天。("Song on the Sand (La Da Da Da)")

艾賓要預備另一場表演,演出看來十分精彩。("La Cage Aux Folles")當他退回後台時發覺尚米紹和佐治在打點一切,佐治無可奈何告訴其真相,艾賓原本不形於色,可唱到中途精神崩潰,奪門而去。("I am What I am")

第二幕

佐治當然得趕去找他,("Song on the Sand (Reprise)")他求他回去 - 以艾爾叔叔的身份。可艾賓卻有點想傾向異性戀。("Masculinity")二人回去,尚米紹感不安,佐治覺得兒子有點過份,便向他解釋艾賓的身份。("Look Over There")安妮父母丁頓夫婦來到,看來挺為開心。("Cocktail Counterpoint")艾賓為了佐治為了尚米紹扮成其母,原本看來事有可成,卻一時忘形而泄露自己是男人的身份。("The Best of Times")

尚米紹不顧安妮父母憤怒向艾賓認錯,("Look Over There (Reprise)")可這時有人認出丁頓夫婦,他們被困了。艾賓突發奇想把二人穿上表演服趁其表演時溜走。安妮和尚米紹順利離開並開始新生活,丁頓夫婦也成功脫離這個變態之地,佐治和艾賓這對夫妻便繼續二人所選的路。("Finale")

 

紀錄:

1984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劇、最佳曲詞、最佳男主角: George Hearn (艾賓)、最佳服裝、最佳導演

1984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主角: George Hearn (艾賓)、最佳服裝、最佳音樂

1984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男主角: George Hearn (艾賓)、最佳服裝、最佳音樂劇

1984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服裝

2005年東尼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編舞

2005年Drama Desk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編舞

2005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編舞

2005年Drama League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

 

唱片:

香港應該只有1983年原裝百老匯版,其他還有像1985年澳洲版、1986年柏林版、1991年哥倫比亞及意大利版、1993年墨西哥與維也納版。

 

觀感:

因為筆者本人也不大能接受男同性戀,所以對此劇評價不算得高。筆者感興趣反而是Jerry Herman從此絕跡百老匯音樂劇的事。Jerry Herman在香港或許名聲不大,但在美國卻是幾乎人人知曉,他最出名的作品除了這套還有"我愛紅娘"和"曼姆",走的是古典式美國音樂劇的風格。八十年代這類型的作曲家幾乎都在急流湧退,當中還有像Jule Styne、Harold Rome、Jerry Bock、Charles Strouse等等一類的作曲家有的覺察到風向變化便自動退出,有的仍不屈不撓的繼續堅持。到現在,有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依然認為Jerry Herman是選對了時間地點去引退,既讓自己立於美國音樂劇巨匠的地位,也讓此劇光榮上演。

 

推薦曲目:

We are What we Are: 大合唱,全劇的主題所在,男男女女,雌雄莫辨,假鳳虛凰,隨君所欲。
With You On My Arm: 男聲合唱,為情歌一首,輕鬆幽默,盡顯美式音樂劇風格。
I am What I am: 男聲獨唱,適合拿出來作角色研究,對男角演技要求不低。
Look Over There: 男聲獨唱,溫柔而平靜,帶有對現實的接受和耐性的曲子。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83年8月21日 - 1987年11月15日
上演場數: 1761
百老匯複演: 2004年12月9日 - 2005年6月26日
上演場數: 229
個人評分: 6

 

劇照:

 

回到G-L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