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序曲 Pacific Overtures

資料:

製作人: Harold Prince, Ruth Mitchell

作曲、作詞: Stephen Sondheim

編劇: John Weidman

附加: Hugh Wheeler

編曲: Jonathan Tunick

音樂指導: Paul Gemignani

舞曲: Daniel Troob

背景: Boris Aronson

服裝: Florence Klotz

燈光: Tharon Musser

歌舞伎顧問: Haruki Fujimoto

化妝、假髮: Richard Allen

面具、木偶: E.J. Taylor

編舞: Patricia Birch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似乎無可厚非,Stephen Sondheim的東西只要是寫成了,定必會引起一陣爭議。這是他與Harold Prince合作最為不為人知的作品,甚至比起二人那套失敗得一敗塗地的作品"友情歲月"更加鮮為人知。原因之一是因為此劇的內容實際上對美國本土而言難以引起甚麼太大的迴響;原因之二則是同年有一套至今仍然被美國人視為傳奇的音樂劇"歌舞線上",使原本出色的劇目大失光彩。綜觀此劇絕對不能算是沒有特色的,首先全劇是以一種日本歌舞伎的形式表演,例如用上了木偶、紙人、日本民間的配器及編曲,還有整個音樂劇幾乎全部都是由男扮女裝表演,來把歌舞伎模仿得徹徹底底。此劇亦是百老匯非常罕見的幾乎全由亞洲人演出的音樂劇。

到了2004年此劇獲得重演,人們才再次醒起它的價值,尤其是John Weidman這本一直被忽視的劇本。它不旦沒有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那種優越感,而且亦有技巧地避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劇都盡量在模仿歌舞伎,不管是表演形式、音樂,連舞蹈和歌唱技都處處以日本古代藝術為中心。曾經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Mako、Soon-Tek Oh、Isao Sato、Yuki Shimoda、Sab Shimono、Haruki Fijimoto、Ernest Abuba、Jae Woo Lee、Patrick Kinser-Lau、Tom Matsusaka、B.D. Wong、Alvin Y.F. Ing、Michael K. Lee、Paolo Montalban、Darren Lee等等,大多都是聽也沒聽過的。

 

故事:

第一幕

1853年本一條小漁村,日本在德川時期實行封閉政策,旁述員向觀眾述說此政策的好處。("The Advantages of Floa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Sea")此時在大海上被美國人救起的日本水手萬次郎來到將軍府,帶來美國將會"來訪"的消息。將軍府作出決定,讓武士香山負責將來客趕走。香山與其妻商量此不可能的任務,知道這次一死無疑。("There is No Other Way")而美國船隊靠近時,村民都非常驚慌。("Four Black Dragons")萬次郎和香山總算把他們帶到另一個海濱,並設立了即棄的房舍,來切合政策。將軍之母向將軍下毒,來緩和局勢。("Chrysanthemum Tea")香山跟萬次郎交換著美國跟日本的歷史,("Poems")此時卻傳來香山妻子以為香山失敗而自殺的消息。另一邊廂日本的妓院生意下滑,便轉型向老外提供服務。("Welcome to Kanagawa")終於將軍府跟美國人簽署了和約,把他們趕回去。("Someone in a Tree")

第二幕

時代轉換,將軍沒落得另一位人物阿部上位。此時日本正面對列強要來拿好處的危機,("Please, Hello")日本正漸漸的工業化,萬次郎不斷的學習祖國文化,又與西方文化衝擊。("A Bowler Hat")一次英國水手誤以為一民居是妓院,調戲良家婦女,被一武士所殺。("Pretty Lady")這觸發了日本內部對外國的政策的爭執。正當阿部跟香山正在路上討論此事時,二人卻被一隊暗殺隊伍襲擊。阿部被殺身亡,香山驚覺隊伍中有一人赫然便是萬次郎,他咒罵他忘恩負義,卻也殺於其劍刃之下。明治時期開始,日本開放了自己迎向世界,時間一下子跳回到了現代,強盛的日本卻已經大量西化了。("Next")

 

紀錄:

1976年東尼獎

最佳背景、最佳服裝

1976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76年Drama Desk獎

最佳背景、最佳服裝

1977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服裝、最佳燈光、最佳曲詞

2004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燈光、最佳編舞

 

唱片:

此劇的唱片不多,計有1976年百老匯原版、1987年倫敦版以及2005年百老匯重生版三個版本。

 

觀感:

要持平的看待歷史總是難的,個人而言挺為喜歡這套音樂劇的劇本處理。它不但捕捉了一個非常重要時期的轉換以及日本最基本的武士道精神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分別,還有一些讓人看來頗值玩味的傳統。有人評此劇實在太著重要模仿日本歌舞伎的風格,像男扮女裝、啞劇、木偶代替真人等等的技巧在美國百老匯雖是新鮮,卻留不住多少觀眾的心。個人認為這也無妨,畢竟這套音樂劇便是描寫日本人,其實也是大部份亞洲人面對西方文化衝擊所作的還擊:先是拒之門外(開頭的歌舞伎開始),到最後是融合共存(末尾的西化一幕)。

 

推薦曲目:

Four Black Dragon: 大合唱,非常反映日本古代對外國的心態。
Chrysanthemum Tea: 男仿女聲獨唱,極為有趣的曲子,描寫了一個毒死兒子的母親的心態。
Please, Hello: 大合唱,處處透露著政治黑色幽默的曲子,亦是劇中一個頗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
Pretty Lady: 男聲重唱,模仿著英國腔調,雖是調戲,卻充滿溫柔。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76年1月11日 - 1976年6月27日
上演場數: 193
百老匯複演: 2004年12月2日 - 2005年1月30日
上演場數: 69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