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製作人 Producers, The

資料:

製作人: Rocco Landesman, SFX Theatrical Group, The Frankel-Baruch-Viertel-Routh Group, Bob Weinstein, Harvey Weinstein, Rick Steiner, Robert F.X. Sillerman, Mel Brooks

作曲、作詞: Mel Brooks

編劇: Mel Brooks, Thomas Meehan

背景: Robin Wagner

服裝: William Ivey Long

燈光: Peter Kaczorowski

聲效: Steve C. Kennedy

選角: Johnson-Liff Associates

署理導演: Steven Zweigbaum

署理編舞: Warren Carlyle

髮型: Paul Huntley

音樂指導、聲樂編排: Patrick S. Brady

編曲: Doug Besterman

音樂協調: John Miller

主管: Richard Frankel Productions Laura Green

技術顧問: Juniper Street Productions

宣傳: Barlow Hartman public relations

音樂編排、指導: Glen Kelly

編舞、導演: Susan Stroman

 

簡介:

2001年9月11日是一個在美國,尤其是紐約人難以忘懷的一個日子。就在兩架飛機撞向世貿雙子塔的時候,美國的劇壇亦隨之發生了震動,人們原來自信樂觀的氣氛一下子墮到了谷底。在這個原因驅使之下,百老匯音樂劇也經歷了一個重大的轉變,便是美式音樂喜劇的再次崛起。在二三十年代,美國音樂劇一向都是冠以"音樂喜劇" (Musical Comedy)的名字,到後來因為劇本內容關係漸漸把後面的字去掉。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劇為美國人提供了一個逃避現實的場所,故事簡單輕鬆搞笑,舞蹈精采,直讓觀眾樂呵呵的回去是這類型音樂劇的宗旨。改編自作曲家自己執導的電影的這套音樂劇在四月上演時早便已經大受歡迎,在九一一事件以後更加讓此劇財源滾滾,客似雲來。在當年的東尼獎,此劇以壓倒性姿態拿到了紀錄性的十二項獎項,成為美國在二千年代出色的經典作品。

此劇的作曲家Mel Brooks其實並沒有音樂訓練,他是先把歌哼出來,再由旁人編曲而成。因此此劇所謂作曲其實並非全是出自Mel Brooks手筆,然而歌詞倒絕對如假包換是Mel Brooks出品。劇本方面,此劇辛辣的挪揄了製作人、納粹分子、同性戀等等。然而此劇最具特色的還是Susan Stroman的導演以及編舞,這位之前已憑"接觸"拿到了最佳音樂劇頭銜的編導在此劇出色的編出了"有笑料的舞蹈",直讓百老匯為之喝采。此劇在2005年亦被之拍成了電影,在倫敦的演出亦獲得了不錯成績。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Nathan Lane、Matthew Broderick、Roger Bart、Gary Beach、Brad Oscar、Cady Huffman、Kathy Fritzgerald、Mel Brooks、Will Ferrell、Uma Thurman、Hunter Foster、Jonathan Freeman、Henry Goodman、Jason Alexander、Martin Short、Lee Evans、Leigh Zimmerman、Debra Monk、Andrea Martin、Brent Barrett、John Barrowman、Karen Ziemba、Alexander Gemignani、Judy Kaye、Nancy Opel等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紐約的舒拔劇場外,正上演著一套音樂劇版的"哈姆雷特",而名字卻叫做"Funny Boy",眾所周知又是麥斯製作的劣品。("Opening Night")麥斯為此感後氣餒和憤怒,他再次表明他一定能重震聲威。("The King of Broadway")但其實麥斯並不是什麼好人,他不過是一個"正常的製作人"罷了。然而一個會計師里奧卻無意地發現原來麥斯製作一部爛戲分分鐘要比推出好戲要賺得多。麥斯一聽精神為之一振,決定要拉里奧一起賺更多。("We Can Do It")里奧原本不肯,但他的生活實在太單調,幾經掙扎後他還是決定助麥斯一把。("I Wanna be a Producer")

首要任務,找一份"差得不能再壞"的劇本,結果他們找到了一個叫"希特拉的春天"的劇本。他們會見作者法蘭斯,他回首以前的日子。("In Old Bavaria")他們還被逼一起唱一首無聊歌及發誓不可侮辱希特拉。("Der Guten Tag Hop-Clop")之後他們找到女人型導演羅渣,他和一眾女人型製作小組也被說服了。("Keep it Gay")同時美女烏娜來參加選角,麥斯見她美貌便讓她拿了個角色,並暫時充當祕書。("When You Got It, Flaunt It")最後麥斯以男色哄妥了一大堆花痴老婆婆們去資助他們。("Along Came Bialy")最差的編劇、導演、製作人齊集,騙錢行動完全就緒了。

第二幕

里奧愛上了烏娜,趁麥斯走了二人互相傾露愛意。("That Face")問題來了,誰去當這個希特勒的角色? 經過一輪選拔後發現原來法蘭斯正是最佳人選。("Haben Sie Gehort Das Deutsche Band?")開場那天("Opening Night (Reprise)"),里奧置辭時說到了祝大家好運的話,卻惹來一陣騷亂。("You Never Say Good Luck on Opening Night")因為法蘭斯跌斷了腿,羅渣便臨時當上了希特拉的角色,在他演繹下,原來是讚頌納粹主義的音樂劇卻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抵死到肉的音樂劇。("The Springtime of Hitler")

麥斯和里奧漸覺事情不對頭 - 因為太成功了。("Where did We Go Right?")一輪騷動後,麥斯和法蘭斯都被捉拿。烏娜和里奧拿錢逃走到了巴西,還不忘記明信片給麥斯,使之感到被出賣。("Betrayed")法庭上,於宣判前一刻里奧趕回,因為他發覺麥斯和他始終都是朋友。("'Til Him")他們被判於監牢內,卻繼續製作音樂劇,並以"Prisoners of Love"走紅,被當地官員轄免刑期,攜手再次進軍百老匯。("Prisoners of Love")他們結果成為著名的金牌製作人,在Prisoners of Love的旋律下向日落步去。("Leo and Max")最後全體演員出來,跟大家說聲"滾蛋"。("Goodbye!")

 

紀錄:

2001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原著、最佳作曲、最佳男主角: Nathan Lane (麥斯)、最佳男配角: Gary Beach (羅渣)、最佳女配角: Cady Huffman (烏娜)、最佳背景、最佳服裝、最佳燈光、最佳編舞、最佳導演、最佳編曲

2001年Drama Desk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原著、最佳作詞、最佳男主角: Nathan Lane (麥斯)、最佳男配角: Gary Beach (羅渣)、最佳女配角: Cady Huffman (烏娜)、最佳背景、最佳服裝、最佳編舞、最佳導演、最佳編曲

2001年外圍影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Nathan Lane (麥斯)、最佳男配角: Gary Beach (羅渣)、最佳女配角: Cady Huffman (烏娜)、最佳背景、最佳服裝、最佳編舞、最佳導演

2001年紐約影評獎

最佳音樂劇

2001年Drama League獎

最佳音樂劇

2001年格林美獎

最佳原聲

2005年奧利佛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Nathan Lane (麥斯)、最佳男配角: Conleth Hill (羅渣)

 

唱片:

此劇的兩個版本唱片:2001年百老匯原版以及2005年電影原聲都在香港有售,至於電影的VCD/DVD也不難買到。

 

觀感:

就個人來講這套音樂劇說有趣搞笑無厘頭是絕對不過份的,畢竟除了故事有很多笑位以外,演員們的臨場發揮以及即興對白都是此劇的賣點。音樂來講編曲那幫人的確是非常出色,而歌曲亦是新一代美式音樂劇的精華。舞蹈個人來講最欣賞的還是在"戲中戲"的"希特拉的春天"那裡的東西幾乎是直讓觀眾要站立拍掌的環節,而耗資巨款製作費的背景、服裝、燈光也夠炫人。然而,這套音樂劇雖然給美國劇壇帶來了"巨型美式音樂喜劇"這個新方向,但因為製作龐大,所以假若失敗便損失慘重;因為是喜劇,較有內涵深度的便難以抬頭。儘管如此,美國未來幾年還是給這類型的音樂劇給主宰,形成了一股新的氣象。

 

推薦曲目:

The King of Broadway: 男聲領唱,角色探索型曲目,但要演繹得夠入型入格還是製作搞笑效果,非得一流演員不可。
I Wanna be a Producer: 男聲領唱,又是角色探索型曲目,演員要歌舞俱佳,歌詞頗為對製作人諷刺。
Keep it Gay: 大合唱,拿荷李活電影來諷刺的曲目,熱鬧而搞笑的曲目。
Along Came Bialy: 男聲領唱,這次輪到花痴老婆婆們,撇除搞鬼的歌詞不理,歌曲、舞蹈都是不錯的一個段落。
The Springtime of Hitler: 大合唱,舞蹈表演最厲害的地方,值得一看的還有設師們獨具匠心的設計。
Betrayed: 男聲獨唱,全劇唯一一首讓男演員能夠展示自己唱演能力到哪裡的曲子,演繹難度高,劇場性亦大。
Goodbye!: 大合唱,以前音樂劇不會見到的謝幕曲,歌詞當然是在瞎摻和,仍然顯示出劇作家們要讓觀眾盡興而返的苦心。

 

數字:

百老匯首演: 2001年4月19日 - 2007年4月22日
上演場數: 2502
電影首映: 2005年12月16日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