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城之戀 Brigadoon

資料:

製作人: Cheryl Crawford

作曲、聲樂編排: Frederick Loewe

原作、作詞: Alan Jay Lerner

音樂指導: Franz Allers

編曲: Ted Royal

背景: Oliver Smith

服裝: David Ffolkes

燈光、技師: Peggy Clark

經理: John Yorke, William T. Blair

製作舞台經理: Ward Bishop

舞台經理: Jules Racine, John Herman

樂隊經理: Sol Gusikoff

音樂助理: Trude Rittman

宣傳主管: Wolfe Kaufman

宣傳代表: Mary Ward

製作協力: Bea Lawrence

選角: Dick Lamarr

編舞: Agnes De Mille

舞台: Robert Lewis

 

簡介:

作曲作詞者被稱為"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 II繼承者"的成名作。比"窈窕淑女"還要早九年推出的作品,曲風保留著德國式的小歌劇感覺。不知為何這個明明是發生在蘇格蘭,會在一般中文版中譯作"南海天堂",然而這個謬誤看來會成為永遠的吊詭了,為了正名在這裡筆者決定把之改作"迷城之戀"。Brigadoon當然是一個幻想出來的地方,這個字從內容可能是出自蘇格蘭話,意即"打仗的小村落"之意,而Robert Burns的詩句中亦提到了迷城Brig O'Doon這個地方。此劇亦是極少數在倫敦上演日期還要比在百老匯上演時間長的早期音樂劇。

此劇屬典型小歌劇式美國音樂喜劇,首演時正值第一屆東尼獎,獎項還沒有甚麼話劇和音樂劇之分。此劇在百老匯複演了三次,電影版本亦深受歡迎。雖然此劇成績比不上由同一作曲作詞家合作的傳奇音樂劇"窈窕淑女",卻仍是作曲作詞者出類拔萃之作。其童話故事式的題材亦吸引了不少家庭一家大小一同去看,是一套老少咸宜的音樂劇。參演過此劇的演員包括有: Marion Bell、David Brooks、George Keane、Helen Gallagher、James Mitchell、Marilyn Cooper、Sally Ann Howes、Peter Palmer、Russel Nype、Meg Bussert、Martin Vidnovic、Jerry Mitchell等等。

 

故事:

第一幕

幕起時後台的聲音帶我們來到幻想的世界,("Introduction and Prologue")兩個美國訪客,已訂婚的湯美和其友傑夫來到蘇格蘭高地,聽到遠處傳來歌聲。("Brigadoon")他們遁聲音發現一十八世紀樣子的村莊叫布里加東,而今日正是該村的節日,("Vendors' Calls")市集上叫賣聲不絕。("Down on the MacConnachy Square")姐妹費安娜和桑茵出場,桑茵已與大學畢業生查理訂婚,村人問費安娜為甚麼她還不嫁,她開心地回應。("Waitin' for My Dearie")湯美和傑夫初會費安娜,查理也和朋友安格斯出場,並對婚事充滿憧憬。("I'll Go Home with Bonnie Jean")

湯美和費安娜漸漸愛上對方。("The Heather on the Hill")費安娜之友美姬向父親訴說自己的情史,("The Love of My Life")並發覺有很多問題存在。在眾人為桑茵收拾的同時,("Jeanie's Packin' Up")一直暗戀她的哈利闖入,鬧得眾人不歡而散。查理用歌聲撫平桑茵。("Come to Me, Bend to Me")傑夫警告湯美他已訂婚,可湯美和費安娜已經不能分開了。("Almost Like Being in Love")傑夫和湯美突然發現費安娜和桑茵真的是十八世紀的人,並發現了這村莊的祕密。原來這村被施了法術,每一百年才會醒一次。另一邊廂,哈利搗亂查理的婚禮,把眾人弄得驚愕莫名。

第二幕

眾人追捕哈利,湯美在不知情下殺了他。("The Chase")湯美決定留下來跟費安娜一起。("There But for You Go I")查理和桑茵離開了布里加東,而哈利的喪禮也開始了。("My Mother's Wedding Day"/"The Funeral Possession and Dance")傑夫懷疑他們中了圈套,強逼湯美離開。湯美和費安娜臨別依依,再次宣誓二人的愛。("From This Day On"/"Farewell Music")四個月後,湯美依然不能忘記費安娜,還跟其訂婚妻解除婚約。他這次逼傑夫跟他去找布里加東,可卻一無所獲。神奇地,歌聲再次響起,村中智者把湯美領回費安娜身邊,只剩下傑夫錯愕地站在這裡。("Finale")

 

紀錄:

1947年東尼獎

最佳編舞

1947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Marion Bell (費安娜)、George Keane (傑夫)、James Mitchell (哈利)

1947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55年金球獎

最佳攝影

1967年艾美獎

最佳攝影、最佳燈光、最佳技術、最佳音樂節目

1981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Meg Bussert (費安娜)

 

唱片:

香港我看到只有錄音室版,原裝早就沒了,而電影原聲也沒有在香港看見。全世界而言共有6個錄音室版,包括1957、1959、1991及1998年版,其餘還有1947年百老匯原版、1954年電影原聲、1960年墨西哥版、1966年電視版及1988年倫敦版。

 

觀感:

此劇的音樂有極濃的德國式小歌劇風格,足顯Frederick Loewe所受的德式作曲技巧與美國音樂的融合。從劇本上的角度來看,這類童話式的音樂劇到現在也可以說十分罕有,甚至比如"Q大道"的打破童話式音樂劇還要少。之不過在美國的二十至三十年代,這類型幻想型的音樂劇卻是大行其道的,畢竟當時百老匯便是一個讓人逃避現實的地方。雖然如此,全劇卻沒太多悶蛋的愛情曲目,歐洲的小歌劇風格夾雜著輕鬆,就算是對現代人來講亦不算悶。此劇亦可算聽舊式美國音樂劇或後期歐洲輕歌劇的典型作品。

 

推薦曲目:

Waitin' for my Dearie: 女聲獨唱,柔和而婉轉,典型美式舊音樂劇的題材。
The Heather on the Hill: 男女合唱,甜美而清秀的音樂。
The Love of My Life: 女聲獨唱,歌詞頗為有趣,需要有力的中音

Almost Like Being in Love: 男女合唱,非常浪漫的音樂,曲式倒有點像歐洲輕歌劇了。
My Mother's Wedding Day: 女聲獨唱,和"The Love of My Life"同出一轍。
From This Day On: 男聲獨唱,可說是對聲音的持久考量。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47年5月13日 - 1948年7月31日
上演場數: 581
百老匯複演: 1957年4月15日 - 1957年5月4日
上演場數: 24
百老匯複演: 1963年1月30日 - 1963年2月10日
上演場數: 16
百老匯複演: 1980年10月16日 - 1981年2月8日
上演場數: 133
電影首映: 1954年9月8日
電視首映: 1966年10月15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