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樂飄飄處處聞 Sound of Music, The

資料:

製作人: Leland Hayward, Richard Halliday, Richard Rodgers, Osacar Hammerstein II

作曲、附加歌詞: Richard Rodgers

作詞: Oscar Hammerstein II

編劇: Howard Lindsay, Russel Crouse

原作: Maria Augusta Trapp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背景: Oliver Smith

服裝: Lucinda Bullard

燈光: Jean Rosenthal

音樂指導: Frederick Dvonch

編曲: Robert Russell Bennett

聲樂編排: Trude Rittman

主管: Herman Bernstein

經理: Warren O'Hara

製作舞台經理: Peter Zeisler

舞台經理: Randall Brooks

公關: Frank Goodman, Ben Washer

選角: Edward Blum

宣傳: Lawrence Weiner

舞台: Joe Layton

導演: Vincent J. Donehue

 

簡介:

此劇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一套家傳戶曉的音樂劇了,這除了是因為作曲作詞家別具心思的曲譜、真人真事有血有肉的劇本以外,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此劇出名得不能再出名的歌舞片版本。第一個想到要把這麼一個故事搬上舞台的是此劇的導演Vincent J. Donehue,他看了一套以此為提材的電影後找來了製作人Leland Hayward及Richard Halliday,並提議讓後者之妻,百老匯大明星Mary Martin出演女主角。他們先找來了編劇們,同時也屬意Richard Rodgers與Oscar Hammerstein II這對百老匯的黃金組合為此話劇寫一兩首曲子。這對組合舉一反三:何不把此劇變成一套音樂劇?製作人同意這項建議,但執意要二人寫曲,並讓他們先完成了正在準備中的"花鼓歌"才真正開始製作。

二人不負所望,在完成了"花鼓歌"後便著手為此劇寫曲填詞,和以前不同今次他們遇到的阻滯是前所未有的:Oscar Hammerstein II的健康情況正在走下坡。醫生為之診斷出為胃癌,除了他本人外其餘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大家雖然都抱希望,卻也想到了這可能是這位音樂劇界巨人最後的一部作品了。Richard Rodgers一向不怕改變曲風,但奧地利式的教堂歌曲卻讓這位因宗教問題少有接觸這類音樂的作曲家大為頭痛,並做出了他生平第一次觀摩。在試演的時候此劇遭遇到一如以往的好評,人們對此劇大表歡迎,此時Oscar Hammerstein II已經在醫院養病,在百老匯上演前,他還來得及加入他最後一首作詞作品:"Edelweiss"的詞予此劇,此後他的病情便一路惡化,終於在此劇上演一年之後病逝。

在百老匯,此劇亦是受到了盛讚,並與當年奪走佩歷沙獎的"費歐尼路"並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而女主角Mary Martin也再一次獲得了廣泛認同。由於此劇幾乎可以說是為她而寫的,內容非常側重女主角,而男角們其實也少有表現的機會。在英國倫敦此劇(一如以往地)受到了評論的猛烈抨擊,卻奇蹟似的在英國上演了比美國還要長一倍的檔期。現在大家熟識的歌舞片版本與原作出入不大,極其量也只是幾首曲子換了位置,卻捧紅了另一個明星Julie Andrews。此劇非常受觀眾歡迎,是以在美國甚至世界各地都常有重演。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還有:Theodore Bikel、Kurt Kasznar、Marion Marlowe、Patricia Neway、John Randalph、Imelda de Martin、Jean Bayless、Petula Clark、Frederica von Stade、Debbie Boone、Laurence Guittard、Rebecca Luker、Michael Siberry、Patti Cohenour、Jan Maxwell、Laura Benanti、Richard Chamberlain、Connie Fisher、Alexander Hanson等。

 

故事:

第一幕

("Preludium")

在奧地利的修道院裡,眾修女正在做早課。("Morning Hymn")她們以讚美上帝結束。("Alleluia")瑪利亞修女出場,她沒有出席早課,因為她去了唱歌。("Sound of Music")修女教師們為這個貪玩、可愛的修女而煩惱,眾人商量她的去向。("Maria")院長派她往一家有七個孩子卻沒有母親的家庭當教師,臨行前瑪莉亞和院長對唱。("Favourite Things")。抵達後她一開始被七個孩子敵視,一晚,眾孩子被打雷聲嚇倒,瑪利亞教他們要分散注意力,("The Lonely Goatherd")各人開始喜歡瑪利亞。第二天,她又教孩子們唱歌。("Do Re Mi")大家都明顯對這個老師產生好感。

其中一個孩子,長女喜歡了送信軍人勞夫,二人在月下打情罵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這被瑪利亞發現了並同意代為隱暪,二人遂成好友。孩子們的父親海軍隊長回歸,發現孩子們變了不少,以前的紀律完全沒有,幾乎把瑪利亞辭掉,但見他們對他的女友男爵夫人甚好,知道是瑪利亞教導,便把她留下。男爵夫人和隊長之友麥斯交談世道,甚具諷刺意味。("How Can Love Survive") 在一個派對裡,孩子們在瑪利亞的帶領下向賓客道了晚安。("So Long, Farewell")眾人皆為此而對隊長讚口不絕。另外隊長和瑪利亞互生情愫,男爵夫人看破,她暗示瑪利亞離開;這時隊長向孩子說要和男爵夫人結婚。回到修道院後,瑪利亞一直鬱鬱不樂,院長向她講解人生精義使她豁然開朗。("Climb Every Mountain")

第二幕

("Entr'acte")

想通了的瑪利亞回到隊長的家,重新擔任教師。隊長覺得已經不能再隱暪他對瑪利亞的愛,他也和男爵夫人觀念不同感氣餒,("No Way to Stop It")轉而向瑪利亞示愛。("An Ordinary Couple")男爵夫人退場,瑪莉亞與隊長二人結婚時,修女們唱出對他們的祝福。("Canticle")二人渡完蜜月回來時奧地利已被德國進佔。隊長看不起納粹的作風,一直處於頑固狀態。麥斯為他們家安排了一次表演,這使隊長很不高興,他亦收到了德國新的指令要他去當隊長。他們試過偷走,卻不成功。表演會是為了表明德奧友誼而設的,隊長十分看不過眼,在裡面唱出了喚起奧地利人心裡對祖國的嚮往的("Edelweiss")。他們籍之前唱過的So Long, Farewell及修女們的幫助下暗渡陳倉,勞夫在關鍵關頭亦替他們隱暪;最後他們在往瑞士的路上以一曲Climb Every Mountain作結。

[附加資料: 因為轉場音樂、Reprise太多,在此不盡錄。]

[附加資料: 電影版有刪有加,刪掉了"How Can Love Survive"、"No Way to Stop It"及"Canticle"三曲,加入了"I have Confident"和"Something Good"兩首,前者是表達瑪利亞離開修道院的心情,後者則為瑪利亞與隊長之情歌。]

 

紀錄:

1960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原著、最佳作曲、最佳背景、最佳音效、最佳女配角: Patricia Neway (修道院院長)、最佳女主角: Mary Martin (瑪利亞)

1966年奧斯卡

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最佳音樂處理、最佳圖影、最佳音效

1966年金球獎

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 Julie Andrews (瑪利亞)

1965年學院獎

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 Julie Andrews (瑪利亞)、最佳女配角: Peggy Wood (修道院院長)、最佳導演

2007年倫敦劇評獎

最佳新人: Connie Fisher (瑪利亞)

 

唱片:

香港不論是1959年百老匯版本或是1965年電影原聲都有售。個人推薦一下電影DVD/VCD,景色真的十分美麗,而且歌喉還真是一等一的好。其他撇除了共十一個錄音室版,還有不知年份的丹麥版、1961年澳洲版及倫敦原版、1965年比利時版、1976年墨西哥版、1981年倫敦版、1983年澳洲版、1993年倫敦版、1995年瑞典版、1995年比利時版及以色列版、1998年百老匯版及日本版、1999年澳洲版以、2002年荷蘭版及2006年倫敦版。

 

觀感:

這套音樂劇的歌舞片版本是筆者最早接觸的音樂劇之一,在當時幾乎是著了魔般日看夜看。此劇的音樂非常討人喜歡,幾乎每一首曲子都能夠使人琅琅上口,除了音樂的出色外,當然還有作詞家淺白易懂卻感人至深的歌詞。故事方面雖然不算非常嚴僅,卻也看得出有音樂喜劇的出色標準,全劇雖然發生在二戰時期,卻沒有一絲的壓抑感。唯一挺為缺乏在此劇而言是舞蹈,除此以外,此劇還得處理好兒童及修女的問題,前者當然是勞工法,而後者則是此劇常受訾議的地方。至於歌舞片,恐怕不須要筆者多加介紹諸位亦早有所知了吧。

 

推薦曲目:

Sound of Music: 女聲獨唱,盡帶活力及自由的歌曲,全劇最能反映女主角內心的曲子。
Maria: 女聲合唱,筆者的個人喜愛,雖說只是交談,卻亦突出了院長智慧的一面。
Favourite Things: 女聲合唱,很多人現在的座右銘,華爾茲風格。
Lonely Goatherd: 女聲領唱,仿奧地利山歌的曲子,歌舞片版比音樂劇版的調子高了幾個,要唱難度不低。
Do Re Mi: 女聲領唱,膾炙人口的音樂入門曲,教育娛樂並存。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男女合唱,較少有男聲有多少難度的歌曲,亦是劇中鮮有的情歌。
How Can Love Survive: 男女合唱,歌詞成為此曲焦點,帶有多少諷刺成份的曲目。
So Long, Farewell: 童聲合唱,全劇舞蹈最有趣,亦是全劇的焦點,充滿動感活力,卻是叫人們去睡覺。
Climb Every Mountain: 女聲獨唱,全劇隱藏著的主旨,對女聲的要求高,適合拿出來獨唱。
Edelweiss: 男聲獨唱,好不容易來一首男聲的歌曲,歌詞簡單內涵真切,常被誤以為是奧地利民歌。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59年11月16日 - 1963年6月15日
上演場數: 1443
百老匯複演: 1998年3月12日 - 1999年6月20日
上演場數: 533
電影首映: 1965年3月2日

個人評分: 8.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