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拍歲月 Ragtime

資料:

製作人: Livet (U.S) Inc

作曲、聲樂編排: Stephen Flaherty

作詞: Lynn Ahrens

原著: E.L. Doctorow "Ragtime"

改編: Terrence McNally

背景: Eugene Lee

服裝: Santo Loquasto

投射: Wendall K. Harrington

舞曲編排: David Krane

聲效: Jonathan Deans

燈光: Jules Fisher, Peggy Eisenhauer

編曲: William David Brohn

音樂顧問: Jeffrey Huard

音樂指導: David Loud

魔術效果: Franz Harary

副編舞: Willie Rosario

選角: Beth Russell, Arnold J. Mungioli, C.S.A.

舞台: Graciela Danielle

導演: Frank Galati

 

簡介:

"這絕對是百老匯XX年來最好的曲譜!"這句幾乎每一份評論當中都出現的句子足以顯示出此劇的音樂上取得的成就。一般來講,那個"XX"由二十五到六十不等。改編自E. L. Doctorow獲書評們極大褒獎的同名小說,此劇的來源與其他的音樂劇並不盡相同。製作此劇原址在加拿大的Livent公司雄心勃勃想在美國成為劇場大亨,便銳意製作一套大型的史詩式音樂劇。為了尋找適合的作曲作詞團隊他們聽取了名導演Harold Prince的意見,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公開招稿,讓作曲作詞人們以不記名方式把幾首歌曲製作成錄音帶送到去給製作人試聽,再從中選擇最好的。結果Stephen Flaherty與Lynn Ahrens這對之前已有好幾套作品的音樂劇新星便順利當選,聯同東尼獎編劇Terrence McNally,基本的製作團隊便已準備完畢。

要把一本厚厚的小說濃縮成兩三個小時的音樂劇並不是件容易的差事,尤其是小說裡包括了三個家庭當故事主線,還有很多的真實人物。Terrence McNally採用了一種讓演員先以第三身述說自己角色的手法,讓觀眾對這個複雜的故事先行了解最基本的關係網,反而使之故事發展更為流暢自然,亦省掉了解釋的時間及放位。製作人繼續找來了Graciela Danielle與Frank Galati為此劇作編舞及導演。這幫人合作的火花在第一幕始的"Ragtime"更見觸目:三群不同的人(歐洲白人、美國黑人、中歐移民)各有三種不同的衣著、不同的舞蹈方式、不同的歌曲表現、不同的燈光配襯,時而分離衝突,時而合群融和,各現紛呈,直讓觀眾一開始便感受到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偉大之處。這個時候便是Ragtime,而代表著這時代的音樂便是英文同名的散拍音樂。

作曲作詞家激昂和哀怨都做的絲絲入扣,在編曲更顯示出一種史詩式的風格,預示著劇情發展到最好的結局。Stephen Flaherty多變而動人的音樂加上Lynn Ahrens時而諷刺時而濃情的歌詞都讓觀眾聽之難忘。此劇在百老匯上演後旋即獲得多方讚賞,得獎呼聲亦非常的高。然而,雖然它他們拿走了四個獎項,在設計上及最佳音樂劇獎依然不敵同樣是大製作的迪士尼音樂劇"獅子王"。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Brian Stokes Mitchell、Audra McDonald、Marin Mazzie、Mark Jacoby、Peter Friedman、Judy Kaye、Steven Sutcliffe、LaChanze、Michael Rupert、John Dossett、John Rubinstein、Maria Friedman、Kevyn Morrow、Dave Willetts、Matthew White、Graham Bickley、Hinton Battle、Rachel York、Cris Groenendaal、Lea Michele、Jason Graae、Michael McCarty等等。一點後記,有很多人認為此劇在下檔時原因其實不是票房不足,而是因為Livent飽受醜聞與破產困擾,才讓這部風靡美國的音樂劇如此短命。

 

故事:

第一幕

小男孩出場,像剪影般介紹著人物,包括媽媽、爸爸、爺爺及舅舅。另外,黑人情人高候斯和莎拉、從猶太遠渡而來的塔塔(猶太文父親的意思)及小女孩,還有脫身魔術大師豪甸尼、汽車大師亨利福特、革命異見分子愛瑪、黑白人和平工作者博加、劇場紅星艾菲蓮一起出來,各自各精彩。("Prologue: Ragtime")此時爸爸要遠赴外國,媽媽為他送行,("Goodbye My Love")有人去有人來,塔塔和小女孩到達夢想之地美國。("Journey On")另一邊廂,舅舅正看著丈夫殺死前夫的女星艾菲蓮表演,("The Crime of the Century")並深深著迷。媽媽回到家裡,卻發現一黑人孩子,這驚動了警方,他們找來孩子之母莎拉,媽媽可憐二人處境,決意收容二人。("What Kind of Woman")深懷大志的塔塔跟大多移民一樣,("A Shtetl Iz Amerike")認為成功就在咫尺,("Success")然而他的剪影卻賣不出,唯有典當家產帶小女孩到波士頓去。

哈林區的酒館,黑人樂師高候斯深受眾人歡迎,("His Name Was Coalhouse Walker")然而因他的不忠讓其妻莎拉不知去向,他痛改前非決定要親自去找她回來。("Gettin' Ready Rag")他在亨利福特的"教導"下,買了一部新車。("Henry Ford")然而,這卻惹來消防隊隊長歧視黑人的韋利的妒忌。此時塔塔和小女孩在城外遇上媽媽和小男孩,雙方都對對方有好感。("Nothing Like the City")回到媽媽家裡,莎拉正在哄孩子睡覺。("Your Daddy's Son")高候斯來到,死纏爛打的他獲媽媽同情,讓他進屋演奏音樂。("The Courtship")爸爸於此時回來突然發現家裡多了三個黑人,媽媽連忙解釋情況。("New Music")終於莎拉被高候斯的音樂打動,下來跟他重修舊好。("Wheels of a Dream")

愛瑪目睹工人慘況,說了一番話,這讓舅舅深為感動。("The Night That Goldman Spoke at Union Square")工人之中其中一個便是塔塔,原本他想把小女孩送走,卻聽得小女孩無助的叫聲而趕上火車。為了哄小女孩,他拿出一本小冊子,只要揭揭書頁那畫便像會動一般。列車長對此感興趣,以一元買走,這卻使塔塔看到一條出路。("Gliding")莎拉和高候斯離開爸爸媽媽的住宅後駕車出外,回來卻發現車子被消防人員毀掉("The Trashing of the Car"),高候斯發誓公義伸張前暫不談兒女私情。("Justice")莎拉當然不樂見這事發生,便於總統出來時找其作主,卻被人誤會行刺,喪身當場。("President")在喪禮上高候斯激動不已,決意報仇,眾人也對這個社會作出申訴。("Till We Reach That Day")

第二幕

("Entr'acte")

小男孩夢見豪甸尼的魔術,心中產不詳之兆。("Harry Houdini, Master Escapist")高候斯搖身一變成了暴動分子,("Coalhouse's Soliloquy")並帶領黑人朋友們屠殺消防員及焚燒消防局,除非當局肯接受他的條件。("Coalhouse Demands")為了讓自己寧靜一點,爸爸帶小男孩去看棒球賽,卻開始覺得上流社會也開始崩潰了。("What a Game")暴亂持續,("Fire in the City")記者包圍了爸爸媽媽家裡,在各人亂入之下,爸爸媽媽決定往大西洋城避一避風頭。("Atlantic City")在那裡他們遇到一齣電影的導演,他介紹自己作巴朗。("Buffalo Nickel Photoplay, Inc")小男孩截住正要往撤拉熱窩的豪甸尼要他警告大公。媽媽和巴朗很快變成朋友,此時他才透露自己便是塔塔,二人看著自己的孩子玩的開心,都有感寬幸。("Our Children")

回到哈林區,("Harlem Nightclub")高候斯依然為莎拉的死而傷心,他回想以前二人初相識的情景。("Sarah Brown Eyes")舅舅同情高候斯的遭遇,身為炸彈專家的他決意加入暴動隊伍。("He Wanted to Say")二人策劃下,他們佔領了摩根圖書館,揚言要燒毀裡面所有珍貴的文物。爸爸媽媽又一次吵架,媽媽認為已經不能回頭。("Back to Before")爸爸請來博加來勸喻高候斯投降,高候斯一向敬佩博加並被之說服,決定終止計劃。在送走他的同伴前,他要他們向外面宣揚他們的精神。("Make Them Hear You")高候斯見所有人安全被送走,感謝爸爸照顧莎拉及其子,隨後他步出門口,觀眾們只聽到了一陣子彈掃射的聲音。

後事由小男孩始逐一交帶,舅舅再次參加革命,這次是在墨西哥;愛瑪最終被捕後驅逐出境;博加則繼續進行教育工作,獲得善終;爺爺長眠地下;艾菲蓮人老珠黃,漸漸被人淡忘;豪甸尼未能警告大公,結果隨大公被暗殺世界大戰開始了;爸爸在大戰中跟二百人一起身葬異地;媽媽傷心了一年後接受塔塔求婚,二人和小男孩、小女孩,以及莎拉與高候斯之子(也叫高候斯),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Epilogue: Ragtime/ Wheels of a Dream (Reprise)")

 

紀錄:

1997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曲詞、最佳男主角: Brian Stokes Mitchell (高候斯)、最佳燈光、最佳服裝

1998年東尼獎

最佳劇本、最佳曲詞、最佳女配角: Audra McDonald (莎拉)、最佳編曲

1998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Steven Sutcliffe (舅舅)

1998年Drama Desk獎

最佳劇本、最佳作詞、最佳作曲、最佳音樂劇、最佳編曲

1998年Drama League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演出: Brian Stokes Mitchell (高候斯)

1998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男配角: Peter Friedman (塔塔)

2004年奧利佛獎

最佳女主角: Maria Friedman (媽媽)

 

唱片:

在香港筆者就沒見過,還是在網上訂購吧。全世界而言則有1998年百老匯原版及1996年概念版兩個。

 

觀感:

在歐洲的巨型音樂劇風行之下,實在難以置信美國也會有如似史詩般的音樂劇。全劇故事風起雲湧,而且感情豐富之餘不乏嬉笑挖苦。音樂風格非常合於那個時代,包括了散拍樂曲、黑人靈歌、美式正統交響式音樂、猶太音樂、滑稽劇式的音樂,各適其適,幾乎每一首都是精品。在劇力此劇亦是非常豐富,媽媽和爸爸代表了美國白人當中保守與自由派,而高候斯與塔塔則代表了成功與被逼害的一群。如果要排筆者最喜愛的音樂劇的話,此劇可以說是穩坐第三的位置。非常可惜的是此劇雖然獲各方好評,卻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以及嘉獎,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推薦曲目:

Ragtime: 大合唱,呈現出這個時代的轉變的曲子,極具劇情張力,音樂亦極具魅力。
The Crime of the Century: 女聲領唱,把一場"世紀罪惡"隱藏在嬉笑怒罵之中,使用了滑稽戲曲風的曲子。
Gettin' Ready Rag: 純音樂,劇之中較冗長的舞蹈段落,當中還包括了演員自己的演奏。
Henry Ford: 男聲領唱,唱出當時成功要訣的曲目,亦是建立出"美國夢"一個假象的核心曲。
Your Daddy's Son: 女聲獨唱,哀怨而充滿溫馨的歌曲,聲線演技同樣考量,非常適合拿出來演唱。
New Music: 大合唱,以輕鬆的散拍曲調道出世界巨輪在轉動的音樂,極具感染力的曲目。
Wheels of a Dream: 男女合唱,讓人幾乎要隨之站立的曲目,滿載希望、憧憬,亦是此劇的結幕曲。
The Night That Goldman Spoke at Union Square: 男聲領唱,充滿力量、熱情的曲目,屬述事曲(Ballad)一類。
Gliding: 男聲獨唱,溫柔而不失溫情,全劇之中氣氛最為平和的曲子,亦是當初四首參選曲之一。
Till We Reach That Day: 女聲領唱,後來加入大合唱的曲子,第一幕結幕曲,黑人靈歌,除了呈現了悲哀境象還對不公平提出抗議。
What a Game: 男聲合唱,熱鬧而歡快的曲目,劇中搞笑的一段場景,卻揭示了白人的優越感正漸漸失去。
Atlantic City: 大合唱,除了有精采的亂入情況之外,還有美國人對"逃避主義"的屈服。
Sarah Brown Eyes: 男女合唱,以散拍樂寫成的曲子,輕盈而甜蜜,還有一段仿"夢斷城西"的觸不著舞蹈。
Make Them Hear You: 男聲獨唱,給男聲炫耀歌喉的曲子,振奮人心保衛尊嚴,極盡煽情之能事。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98年1月18日 - 2000年1月16日
上演場數: 834
個人評分: 9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