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 South Pacific

資料:

製作人: Richard Rodgers, Oscar Hammerstein II, Leland Hayward, Joshua Logan

作曲: Richard Rodgers

作詞: Oscar Hammerstein II

編劇: Oscar Hmmerstein II, Joshua Logan

原著: James A. Michener "Tales of the South Pacific"

背景、燈光: Jo Mielziner

服裝: Motley

音樂指導: Salvatore Dell'isola

編曲: Robert Russell Bennett

主管: Morris Jacobs

經理: Maurice Winters

舞台總經理: Charles Atkins

舞台經理: Jean Barrere

總公關: Michel Mok

公關: Helen Hoerle, Peggy Philips

選角: John Fearnley

宣傳: Lawrence Weiner

舞台、導演: Joshua Logan

 

簡介:

想一想,幾個名字的威力:Richard Rodgers、Oscar Hammerstein II、Joshua Logan、Mary Martin、Pulitzer、Tony;R&H這對組合在百老匯幾乎要風得風,當導演Joshua Logan不理會製作人Leland Hayward反對,提議要把James A. Michener的短篇故事其中其中一個故事"Fo' Dolla"由二人改編成音樂劇時,二人幾乎是立刻同意。後來他們又從這本書裡面找出另外兩個故事,讓此劇的故事圍繞著三組故事線發展。因為Oscar Hammerstein II對軍旅生活不甚理解,Joshua Logan便也有份參予了劇本寫作,縱使Richard Rodgers不喜歡他的名字跟二人平排,Oscar Hammerstein II卻沒有甚麼所謂。他們還找來了百老匯紅星Mary Martin出演女主角,以及從歌劇院退休的Ezio Pinza飾男主角。Mary Martin對要與一位有歌劇底子的歌手共台演唱而緊張,而作曲作詞者們則體貼的把二人合唱的可能完全革除掉。此劇上演後美國迅即被其魅力所壓倒,而全劇最受爭議的地方是基布唱出人們對不同種族所持的歧視態度的曲子"You've to be Carefully Taught"。

在英國此劇亦遭遇到猛烈批評但作曲作詞者可不為所動,決意一字不改。而Mary Martin手上"永遠不會洗得走"的洗髮水也成為了此劇一大特色。在轉景方面此劇亦有極流暢的手法,透過燈光的轉換便把之前繁複的問題解決掉。在百老匯期間此劇除了贏得東尼獎外還有佩歷沙獎,為史上第二套獲此殊榮的音樂劇,而此劇的歌舞片版本也深入民心。在2008年,此劇首次在百老匯重生演出,因為導演的功力和設計項的配合之下成為當年各大獎項的大贏家,風頭要比原創劇"活在上城"更加大更加厲害。曾經出演此劇的演員還有:Juanita Hall、Myron McCormick、William Tabert、Cloris Leachman、Rossano Brazzi、Mitzi Gaynor、John Kerr、Glenn Close、Harry Connick Jr.、Rade Serbedzija、Reba McEntire、Brian Stokes Mitchell、Alec Baldwin、Lillias White、Paulo Szot、Kelli O'Hara、Matthew Morrison、Danny Burstein等等。

 

故事:

第一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太平洋一個小島上,兩個小朋友正玩著遊戲("Dites-Moi")。他們的法籍父親,艾姆款待護士莉妮,在這裡,莉妮說出自己的人生觀。("A Cockeyed Optimist")二人一拍即合("Twin Soliloquies"),火速戀上("Some Enchanted Evening"),莉妮走前,艾姆請求她當他妻子。

另一邊,巴利斯和海軍們則歌頌著老大姐瑪麗("Bloody Mary is the Girl I Love"),他們也抱怨這個島上沒有貴婦人的蹤跡。("There's Nothing Like a Dame")當英俊的基布上校出場的時候,瑪麗想介紹他給女兒麗特。("Bali Ha'i")基布卻發覺那個島是突擊日軍的好地方,並請了艾姆幫手。另一邊廂,莉妮認為她和艾姆年紀相差太大,而且背景也不同,("I'm Gonna Wash that Man Outa my Hair")可是艾姆成功說服她放心了。("I'm In Love with a Wonderful Guy")為了如此,艾姆不願幫基布了,可基布也愛上了麗特,二人語言不通下談請說愛起來。("Younger than Springtime")

第二幕

這時莉妮發現艾姆是人父的身份,這使二人關係破裂。另一邊廂,儘管瑪麗努力游說("Happy Talk"),基布依然堅持不能娶麗特,並交代了那是因為美國人的偏見作崇,這使瑪麗盛怒不已。莉妮化妝成水兵娛樂大眾("Honey Bun"),艾姆來到,她亦擁有美國人的偏見,為了解釋便請基布代為解決問題。二人同病相憐下,討論起來。("You've to be Carefully Taught")艾姆明白後,便自傷起來。("This Nearly Was Mine")二人再次行動,終於使日軍徹退,基布受重傷死亡,其餘人也開始徹出小島。不知艾姆生死的莉妮終於明白她始終愛著艾姆,便去照顧他的孩子。終於艾姆平安歸來,這個新組成的家融洽地吃起晚餐來。("Finale: Dites-moi (reprise)")

[附加資料:棄曲有兩首,女主角哀曲"Loneliness of Evening"及美國人合唱曲"My Girl Back Home"。]

 

紀錄:

1950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作詞、最佳作曲、最佳男主角: Ezio Pinza (艾姆)、最佳女主角: Mary Martin (莉妮)、最佳男配角: Myron McCormick (巴利斯)、最佳女配角: Juanita Hall (瑪麗)、最佳制作人、最佳導演、最佳背景

1949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50年佩歷沙獎

最佳戲劇

1959年奧斯卡獎

最佳聲效

1988年倫敦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2002年奧利佛獎

最佳男主角: Philip Quast (艾姆)

2008年東尼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Paulo Szot (艾姆)、最佳導演、最佳背景、最佳聲效、最佳服裝、最佳燈光

2008年Drama Desk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男主角: Paulo Szot (艾姆)、最佳導演、最佳背景、最佳聲效

2008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 Paulo Szot (艾姆)、最佳男配角: Danny Burstein (巴利斯)

2008年Drama League獎

最佳重生音樂劇

2008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Paulo Szot (艾姆)、Loretta Ables Sayre (瑪麗)

 

唱片:

很驚訝,在香港居然讓我發現了1949年百老匯原版,其餘的我也沒見過,除了1958年電影原聲外。而其他的版本撇除掉十九個錄室音版,還有1951年倫敦版、1967年百老匯版、1988年倫敦新版、1999年日文版、2001年電視原聲、2002年皇家劇院版、2005年美國表演版和2008年百老匯重生版。

 

觀感:

就筆者的感覺而言,此劇的音樂相比起R&H這對組合的其他作品音樂很多時候都要沉重,曲風也較貼近小歌劇。劇本是此劇成功的地方,就當時而言是挺難想像一部有著如此嚴肅氣氛的音樂劇是能夠加入如此多笑料和輕鬆處理的。值得一提此劇同時對很多演員的歌喉和演技都頗具考量之處,此劇亦是東尼獎成立以來唯一一套能夠橫掃四大演員獎項的音樂劇。一點題外話,似乎只要是探討歧視問題的早期音樂劇都會獲得後世人對此劇的尊重哩,除了此劇以外,"波吉與貝絲"和"畫舫璇宮"都有差不多的著眼點,全都成了當代經典。

 

推薦曲目:

Some Enchanted Evening: 男聲獨唱,浪漫而充滿柔情的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劇中的名曲。
There's Nothing Like a Dame: 男聲合唱,全劇之中較似會沾上諷刺手法的歌曲。
Bali Ha'i: 女聲獨唱,全劇另外一首名曲,適合拿出來獨唱,對演員也要求演技。
Wonderful Guy: 女聲獨唱,筆者個人喜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的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
Younger Than Springtime: 男女合唱,全劇較少有的男女合唱曲,典型老式美國情歌。
Honey Bun: 女聲獨唱,帶玩樂的娛樂曲,作為群體及單人表演一流。
You've Got to be Carefully Taught: 男聲獨唱,此劇備受爭議的歌曲,卻是全劇中心。
This Nearly Was Mine: 男聲獨唱,筆者個人喜好,充滿哀傷及感情的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49年4月7日 - 1954年1月16日
上演場數: 1925
百老匯複演: 2008年4月3日 - 現在
上演場數: 4 (截至06/04/2008)
電影首映: 1958年3月19

電視首映: 2001年3月26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