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導聆

前言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讓音樂劇初哥剛開始聽音樂劇卻無從入手時的說明書。筆者其實亦是這樣走過來的。這裡會以音樂的分類及歌詞的好壞評定孰先孰後,希望對各位研究音樂劇有所幫助。

 

確定風格

音樂劇只拿音樂和歌詞來看的話,仍然有多種風格,而這亦是音樂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音樂曲風上的極度自由。由正經八百的傳統管弦樂、加入電子樂器的搖滾、流行曲、黑人靈歌、騷靈、聖詩、美國本土色彩極濃的爵士樂、愛國派的荷李活舊式音樂及清冷、可愛、念白等等,全部都可以是音樂劇的曲種,只要有音樂、有歌詞幾乎便行。接觸音樂劇能一次過聽到這些曲風,亦是廣開眼界。扯遠了,聽音樂劇時最好便先知道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有幾套入門的音樂劇聽了便能知道自己的喜好:

歐洲古典派:"歌劇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孤星淚" (Les Miserables)、"散拍歲月" (Ragtime)
美國愛國派:"仙樂飄飄處處聞" (Sound of Music)、"金牌製作人" (Producers, The)、"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童真哲理派:"Q大道" (Avenue Q)、"你是一個好人,查理布朗" (You're a Good Man, Charlie Brown)、"蘇斯狂想曲" (Seussical)
舊歌流行派:"媽媽咪呀"(Mamma Mia!)、"油脂" (Grease)、"我要高飛" (Fame)
詭異爵士派:"芝加哥"(Chicago)、"酒店"(Cabaret)、"生命的旋律" (Sweet Charity)
清冷偏門派:"星期日與佐治在公園"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晴光翡冷翠" (Light in the Piazza, The)、"鐵達尼號" (Titanic)
現代美國派:"噴髮膠" (Hairspray)、"很多午餐肉" (Spamalot)
後迪士尼派:"獅子王" (Lion King, The)、"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
搖滾電子派:"吉屋出租" (Rent)、"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洛奇恐怖晚會"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混合各類派:"" (Cats)、"星光列車" (Starlight Express)
地方色彩派:"孟買明星夢" (Bombay Dreams)、"屋頂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確認了自己的喜好後,便可以跟循自己喜歡的類型先聽下去。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作曲家便會在你心裡留下印象。這樣聽下去自己對音樂劇的認識便會越來越豐富,並會開始接納其他別種的曲風。

 

留意歌詞

一般來講,音樂劇的唱片都會附一本歌詞簿,讓你能夠得知歌裡的內容。即使沒有,網上亦已有一大群好心的侵權者放了在網絡世界流傳,要找亦並非難事。歌曲在音樂劇裡極度重要,用音樂來表達情感固然是每套音樂劇都想做到的,可是也得看觀眾的領悟及作曲家本身的功力。而歌詞本身則已經含有表意性,不須多作解釋亦已經可以把音樂的主題帶到觀眾的心裡。就像聽音樂一樣,歌詞亦有所謂的派別,實際上許多作曲家本身也是作詞人,而很多成功的音樂劇二者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慧智諷刺派:"貝隆夫人" (Evita)、"拜訪森林" (Into the Woods)、"花樣獠牙" (Little Shop of Horrors)
痴纏愛戀派:"西貢小姐" (Miss Saigon)、"阿依達" (Aida)、"夢斷城西" (West Side Story)
古典浪漫派:"奧拉荷馬" (Oklahoma)、"紅男綠女" (Guys and Dolls)、"南太平洋" (South Pacific)
輕鬆小品派:"邊邊正傳" (Pippin)、"小安妮" (Annie)
熱情真摯派:"吉屋出租" (Rent)

以上列的都是本人的喜好,以供大家作參考。大家究竟會發現作詞好的來來去去只有幾位便知道一個好的填詞者是多麼稀少了。

 

想像力、調查

香港的音樂劇發展並不如外國發達,或者甚至比起國內某些城市都慢。一般普羅大眾要得知在台上究竟是如何出現不多不少要靠想像。通常如果音樂劇唱片有附歌詞簿的話,有些會不吝墨水把在台上的情景都寫下,當是劇本一次過看。除了這些外,圖片也常常在歌詞簿上出現,要了解該劇又多了一個渠道。可是光憑這些並不能讓人完全了解音樂劇裡的精神及手法。因為音樂劇其實除了音樂,還是劇場、設計、演員們的心血結晶,每一部份都極為重要。還好現在科技的發達及一眾有心人的努力下很多音樂劇都在網上有自己的位置。有關這些各位可到本站連結頁一探究竟。

要真正了解一套劇的藝術成份,如果不進場去看的話恐怕真的難以完全領悟。但是就是這一點的想像空間,讓音樂劇有無限的可能性。劇場的技巧、編舞師的動作設計在人的想像世界可以完全迥然不同。

 

香港!?

其實香港的音樂劇亦並非沒有歷史,於二零零六年香港史上第一套音樂劇由潘迪華主演、顧嘉輝作曲、黃霑作詞的音樂劇"白孃孃"的唱片於香港再次發售。這套於一九七二年上演的音樂劇可謂開創先河,可惜仍不被當時的人所接受。一直發展下去,便有明顯的進步了。對香港人來講最深入民心無疑是春天的"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請來一眾紅伶曲風還是夜上海風格,可此已經為1995年的作品了。香港話劇團也嘗試把幾套百老匯的音樂劇在香港上演,如"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三便士歌劇 (Threepenny Opera)等。然而當然要數香港音樂劇最專業或最多經驗的應該還是演戲家族,由最初一炮而紅的"遇上1941的女孩",到"邊城"、"K城"、"四川好人"到最近的"白蛇新傳",都是本土較傑出的製作。其他劇團為了求新求變亦有做音樂劇,而時下流行Crossover,連身在光影下的歌星們也投入了音樂劇的製作,最早見於1997年張學友的"雪狼湖",之後有2005年的"梁祝下世傳奇"和"白蛇青蛇"等等。

香港本土會製作百老匯名劇的恐怕只剩下一個Hong Kong Singers了。百老匯的製作有時還會環遊世界巡迴演出,來過香港的有如"孤星淚" (Les Miserables)、"芝加哥" (Chicago)、"仙樂飄飄處處聞" (Sound of Music)、"西貢小姐" (Miss Saigon)、"吉屋出租" (Rent)等等。而且歌舞電影也有很多來了香港各大影片店。所以其實在香港要接觸音樂劇亦並非沒有方法的,多多留意本站的新聞頁及支持香港的音樂劇和外來的音樂劇演出吧。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