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

其實嘛,這些粗淺的見解說不上是「研究」,只能說是把我在預科、大學和師資培訓期間一些自以為寫得比較好的學術文章共諸同好而已。

此乃拋磚引玉之舉,冀各方專家指正!

中國語文類:

現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我們叫這種情況做一詞多義;然而,有的時候,有不少的詞既可以當作名詞,也可以當作動詞、形容詞的用法,而詞的基本意思沒有改變,這叫做詞類活用。究竟詞類活用有沒有準則的呢?如有,又是怎麼樣的準則呢?
香港中文書面語與語文規範化
我們身處華洋雜處的香港,以廣東方言為主要的溝通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夾雜大量的地方色彩;近年隨著日本文化的流行,使香港中文不論在口語還是書面語中除了中、英夾雜外,日語詞彙亦漸次流行。究竟香港中文書面語應如何規範,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呢?

普通話類:

淺評香港中學會考普通話科的考試課程
自97回歸以來,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日漸提升,報讀香港中學會考普通話科的同學人數亦逐年遞增。你知道它的考試課程是如何的嗎?這個課程又有何不足之處呢?

中國歷史類:

中西傳統法制與刑罰的簡單比較
為甚麼中國公堂和西方的法庭無論在判案和功能上都大相逕庭呢?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Social Darwinism on Chinese though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自嚴復的天演論將社會達爾文主義介紹到中國後,在中國的知識份子間引起很大的迴響,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
The defeat of China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94-1895).
清末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癹展。為甚麼「天朝上國」中國在經過自強運動後仍會一敗塗地,且是敗於「蕞爾小國」日本呢?究竟是甚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sistance by the New Territories inhabitants against British takeover in 1899.

一段曾在英國統治香港期間被刻意隱瞞和的歷史...究竟新界原居民為甚麼會在英國接管新界初期激烈反抗呢?
Reasons behind the Sino-Soviet Split.
中、蘇這對共產主義的「兄弟之邦」在冷戰期間的對抗,為甚麼會出現呢?

中國文學類:

以意逆志辨

究竟我們在讀一篇文章、一首詩歌時,所理解得到的意思是作者的意思,還是只是我們的想法?

戰國時代,儒家的「亞聖」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說,認為我們可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的含義。然而,他的方法可行嗎?且看歷代學者的正反意見!

《上山采蘼蕪》與《怨歌行》表現出來之漢樂府特點
漢樂府詩有何特點?且看其中兩首較著名的詩歌,讓我們見微知著,歸納出一些大概來。
陶淵明《歸園田居》探究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他詩歌中的「田園」在當時是否存在呢?陶淵明是寫他歸隱後的居所,還是只在虛擬丁個理想國度,一如《桃花園記》呢?
杜甫之為「詩聖」
盛唐詩人杜甫,素有「詩聖」、「詩史」等稱號。然而,究竟杜甫有何本事,可以擔得起「詩聖」之名?「詩聖」又是甚麼意思呢?
「沉鬱頓挫」論杜甫
每當提及杜甫的詩歌風格時,我們都會以「沉鬱頓挫」概言之。究竟甚麼是「沉鬱頓挫」?杜甫的詩歌風格概括為「沉鬱頓挫」又是否正確呢?
杜甫人生啟示錄
杜甫是八世紀的人,他的生平和我們身處二十一世紀的香港人有何關係?杜甫的一生,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之處?
北宋古文運動的「尊韓」現象
為甚麼北宋年間的古文運動的每一個提倡者都會不約而同的出現尊崇中唐文學家韓愈的現象呢?本文或許能解釋箇中原因。
《送除無黨南歸序》的「文」「道」觀
歐陽修是中國少有生活優悠、仕途平坦的文學家。他曾一度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發展。他對當時文壇的爭論:「文章表達手法」和「文章內容」二者孰先孰後的問題也有一番見解...
《上人書》與王安石的文學理論
北宋「熙寧變法」的主持人王安石除了是當時的政治領袖外,同時也是文壇盟主。他對「文章表達手法」和「文章內容」二者關係的看法和前人又有何不同呢?
蘇軾文論
北宋年間蘇軾可謂最出格的文學家。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皆精之餘,文學理論亦別樹一格,與別不同。究竟他的文論有何特別之處呢?
葉燮論詩
有人認為:中國的詩歌發展至唐代達至全盛時期,之後的作品都比不上唐詩。清代學者葉燮的看法則有所不同。究竟他的理據是甚麼呢?
袁枚與沈德潛
究竟怎麼樣的詩才是好呢?創新好還是復古好?看看清代兩派著名學者,袁枚和沈德潛「高手過招」,針鋒相對的論述吧!
《故事新編》中的油滑之處
《徬徨》、《吶喊》兩本小說集是魯迅的代表作,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魯迅除了板起臉孔的一面外,也有油腔滑調的時刻呢?快來看看把歷史故事用現代手法演繹的諷刺小說《故事新編》吧!
郁達夫的生平和寫作風格
中國近代著名小說家郁達夫,他的生平和寫作風格有何特別?
日本、「私小說」、郁達夫
郁達夫留學日本,當時日本流行的「私小說」對他的寫作有何影響?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當時面臨隨時被列強瓜分的「弱國子民」,他又如何看日本這個國度呢?
《沉淪》分析
郁達夫的代表作,故事的筆調正如書名《沉淪》一樣,給人一種頹廢無助的感覺;然而,郁達夫為何會這樣寫?故事的目的又是不是只為帶給大家這樣的感覺便完了呢?
淺談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
除了頹、除了灰,郁達夫的小說也有積極向上的一面。《春風沉醉的晚上》正是這樣的一篇小說!
張天翼筆下的「華威先生」
八年抗戰期間,前線的將士勇武殺敵,大後方的國民全心全意做後援補給的工作...這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用語,然而,大後方的情況又是不是如此呢?《華威先生》中的華威或許會給你一個答案。

西洋文學類:

《簡愛》及《黛絲姑娘》中的英國舊社會

有沒有想過,文學作品是反映社會問題的重要媒介之一呢?

這兩本英國文學名著,除了故事吸引之外,對18、19世紀的英國社會有很生動的描寫。

人性的光明和黑暗
咆哮山莊(又名呼嘯山莊)也是一本英國文學名著,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也許較為偏激,然而作者就是藉著這一個形象,把人性的光明和黑暗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教育研究類:

Teachers' Expectations on Students' Motivation of Learning

你有想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能夠影響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從而提起他的學習動機嗎?為人師者,應如何向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呢?
Teachers' Expectation against Students' Inten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chooling Education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學生學習要回學校?在二十一世紀,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學生仍要回學校學習嗎?若是仍要如此,背後的原因為何?
The Main Challenges of Teaching a Class of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in Hong Kong Schools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異的,因此,個別學生的能力差異自古以來便存在。作為本港的教師,在同一個課室內要面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有何解決方水呢?
Some Comment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posed by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in November 2000
香港的教育改革在回歸後進行得如火如荼。「教育制度要改變」的大方向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分歧大多數在如何落實執行一籃子的政策。究竟教統局的建議在實際運作上會有甚麼可以預見的問題存在?而這些問題,也許就是教改成敗的關鍵之處!

回主頁〕〔心情我寫〕〔教學隨筆〕〔佳作分享〕〔關於網主〕〔下載檔案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