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梁應安 版權所有
James Yeng-On L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友善列印


大秦景教碑研讀

第一章:導論

    (一) 唐代大秦景教研究對基督教在華史定位作用
      — 在華史定位在1807年(馬禮遜來華)問題 — 抗馬宗觀點。
      — 在華史定位在16世紀(利瑪竇)問題 — 羅馬教廷觀點。1583年。
      — 在華史定位在1294年(元朝建立崇福司)問題。
      — 在華史定位在655年(景教)之正面意義。
      — 大事表(見附圖)

    (二) 背景解釋
      — 唐代
      
      — 大秦 		            431A.D.        亞力山太主教 (412-444)
         \    \		
          \    \			        
           ---> --->涅斯多留派  — 以弗所大公會議   區利羅
           /    /
         /    /	
      — 景教	   (NESTORIANISM)	         康士坦丁堡主教 (428)
      
      — 碑		          — 神/人二位二性說 聶思脫里
      
      		          — 聖母尊崇說      (涅斯多留)
      
    (三) 大秦景教背景簡介
      放大Full size
      放大Full size
      大秦景教是流行於中國唐代(七至八世紀)的基督教支派名稱,源於敘利亞一帶,經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再傳入唐代首都長安。在公元635年,得宰相房玄齡率領儀隊在長安西郊迎接,引見太宗李世民,地位得以確立。後來,在太宗書室翻譯聖經,還在太宗內室研討福音。而在華近百城市中建立教堂。景教學者一般稱景教為聶思脫里教派(此點尚有可供探討之處),由於聶派在以弗所大公會議中被定為異端,故現今基督徒多不注意景教。此點對華人基督徒來說甚為可惜!

      大秦 — 在漢以來,在「魏略」、「後漢書」中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實指羅馬帝國之東部包括敘利亞、猶太等地。【註1】

      景教 —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中清楚宣佈景教是真道的名字。「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照章(彰),強稱景教」(見景教碑)字裡行間,暗示該教求一合適名稱非常不易。「景」就是光輝,光明的意思。耶穌說:「我是世上的光」。因此,景教就是光的宗教,耶穌基督那位光的宗教。

      景教經文簡介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景教教士景淨(Adam)所撰寫,呂秀巖所書。碑高三公尺,闊一公尺,厚二十厘米,重約兩公噸。碑文正面刻漢字一千九百多字,碑之兩側刻有敘利亞文僧名共六十八人,除八名外均有漢文對照。碑之頂部刻有十字架,十字架以蓮花白雲拱托,大字兩側刻有蟠龍,合抱一大珠,石碑立於一石龜之上。據日本學者佐伯好郎考証,該一大珠即福音書中所提價值極高之珍珠(天國福音)蓮花指佛教,白雲指道教,暗示景教超越之地位。【註2】此碑在明代(公元1625年)西安府(長安郊卅里),即唐代時義寧坊舊址出土。

      另外,在景教碑出土以後,隔了三百年,在甘肅教煌石室中又發現了七種景教經文。這些文獻都為黃麻紙卷軸的手抄本。七本經書計有:

      (一) 「序聽迷詩所經」(救世主彌賽亞經)
      (二) 「一神論」
      (三) 「尊經」
      (四)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
      (五) 「志玄安樂經」
      (六) 「大秦景教宣元本經」
      (七) 「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法讚」
      景教受打擊及轉化 — 在唐武宗會昌年(公元845年),武宗接納道士趙歸真建議排除佛教及其他宗教,獨專道教,是謂武宗會昌滅佛。景教徒轉入民間,據日本學者佐伯好郎及香港大學學香林氏研究(唐元二代之景教),在道教中有金丹教派,不拜偶像,而在8祖全書天微章中更有似敘利亞文音韻之咒語;內容為讚美耶穌基督為救主等語句。【註3】

      在唐末黃巢亂起,迫害宗教,在廣州一帶殺戮伊斯蘭教、猶太教及景教徒多達十二萬人!其時,景教徒為逃避逼害,展轉逃入北方進入蒙古人中。於蒙古建立元朝時,在中土再以「也里可溫教」名義出現,Evangeline意思是希臘文「福音」,一般解有福之人的宗教。【註4】

      【註1】 江夭漢,《中國古代基督教及開封猶太人》,頁50,知識出版社,1982
      【註2】 林治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簡介〉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頁1,台灣宇宙光出版社,1987
      【註3】 羅香淋,《唐元二代之景教》,中國學社出版,頁5,1960
      【註4】 同上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

    大秦寺僧景淨述        
    粵若。常然真寂。先先而旡元。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總玄摳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 我三一妙身。旡元真主阿羅訶歟。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匠成萬物。然立初人。別賜良和。令鎮化海。渾元之性。虛而不盈。素蕩之心。本無希嗜。洎乎娑殫施妄。鈿飾純精。間平大於此是之中。隙冥同於彼非之內。是以三百六十五種。肩隨結轍。競織法羅。或指物以託宗。或空有以淪二。或禱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矯人。智慮營營。恩情役役。茫然無得。煎迫轉燒。積昧亡途。久迷休復。于是 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神天宣慶。室女誕聖于大秦。景宿告祥。波斯耀以來貢。圓二十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於大猷。設 三一淨風無言之新教。陶良用於正信。制八境之度。鍊塵成真。啟三常之門。開生滅死。懸景日以破暗府。魔妄于是乎悉摧。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于是乎既濟。能事斯畢。亭午昇真。經留二十七部。張元化以發靈關。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虛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拗。擊木震仁惠之音。東禮趣生榮之路。存鬚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內情。不畜臧獲。均貴賤於人。不聚貨財。示罄遺于我。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七時禮讚。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 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 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宗周德喪。青駕西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旋令有司。將 帝寫真。轉摸寺壁。天姿汎彩。英朗景門。聖跡騰祥。永輝法界。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眾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東接長風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夜光璧。俗無祲盜。人有樂康。法非景不行。主非德不立。土宇廣澗。文物昌明。 高宗大帝。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于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聖曆年。釋子用壯。騰口於東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訕謗於西鎬。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並金方貴緒。物外高僧。共振玄網。具維絕紐。 玄宗至道皇帝。令寧國等五王。親臨福宇。建立壇場。法棟暫橈而更崇。道石時傾而復正。天寶初。令大將軍高力士。送 五聖寫真。寺內安置。賜絹百匹。奉慶睿圖。龍髯雖遠。弓劍可攀。日角舒光。天顏咫尺。三載。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向化。望日朝尊。詔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與大德佶和。于興慶宮修功德。于是天題寺牓額戴龍書。寶裝璀翠。灼爍丹霞。睿扎宏空。騰淩激曰。寵比南山峻極。沛澤與東海齊深。道無不可。所可可名。聖無不作。所作可述。 肅宗文明皇帝。於靈武等五郡。重立景寺。元善資而福祚開。大慶臨而皇業建。 代宗文武皇帝。恢張聖運。從事無為。每于降誕之辰。錫天香以告成功。頒御饌以光景眾。且乾以美利。故能廣生。聖以體元。故能亭毒。 我建中聖神文武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闡九疇以惟新景命。化通玄理。祝無愧心。至于方大而虛。專靜而恕。廣慈救眾苦。善貸被群生者。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階漸也。若使風雨時。天下靜。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歿能樂。念生響應。情發自誠者。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術高三代。藝博十全。始效節于丹庭。乃策名於王帳。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于朔方也。 肅宗俾之從邁。雖見親于臥內。不自異于行間。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于家。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或仍其舊寺。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翬斯飛。更效景門。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備諸五旬。餧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娑。未聞斯美。白衣景士。今見其人。願刻洪碑。以揚休烈。詞曰

     真主旡元。湛寂常然。權輿匠化。起地立天。分身出代。救度無邊。日昇暗滅。咸證真玄 赫赫文皇。道冠前王。乘時撥亂。乾廓坤張。明明景教。言歸我唐。翻經建寺。存歿舟航。百福偕作。萬邦之康。 高宗纂祖。更築精宇。和宮敞朗。遍滿中土。真道宣明。式封法主。人有樂康。物無災苦 玄宗啟聖。克修真正。御牓揚輝。天書蔚映。皇圖璀璨。率土高敬。庶績咸熙。人賴其慶。 肅宗來復。天威引駕。聖日舒晶。祥風掃夜。祚歸皇室。祅氛永謝。止沸定塵。造我區夏。 代宗孝義。德合天地。開貸生成。物資美利。香以報功。仁以作施。暘谷來威。月窟畢萃。 建中統極。聿修明德。武肅四溟。文清萬域。燭臨人隱。鏡觀物色。六合昭蘇。百蠻取則。道惟廣兮應惟密。強名言兮演三一。 主能作兮臣能述。建豐碑兮頌元吉

    大唐建中二年歲在作噩太蔟月七日大耀森文曰建立  時法主僧寧恕知東方之景眾也

    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士參軍呂秀巖書


    序聽迷詩所經一卷

    爾時,彌師訶說天尊序娑(婆)法云。異見多少、誰能說;經義難息事、誰能說。天尊在後顯何在?停止在處其何?諸佛及非人,平章天阿羅漠(漢),誰見天尊?在於眾生、無人得見天尊,何人有威得見天尊?為此天尊顏容似風,何人能得見風?天尊不盈少時,巡歷世間居編()。為此人人居帶天尊氣,始得存活。然始得在家安‧至心意到‧日出日沒已來,居見想心去處皆到。身在明樂靜度,安居在天,皆諸佛為此風流轉,世間風流無處不到。天尊常在靜度快樂之處,果報無處不到。世間人等,誰知風動?唯只聞聲真真(韻)。一不見形,無人識得顏容端正,若為非黃非白非碧,亦無人知。風居強之處,天尊自有神威,住在一處。所住之(處),無人捉得,亦無死生,亦無麗娑。相值所造天地已求(來),不曾在世間無神威力,每受長樂仙緣。人急之時,每稱佛名,多有無知之人,喚神比天尊之類,亦喚作旨尊旨樂。人人鄉俗語舌,吾別天尊多常在,每信每居,天尊與人意智不少。誰報佛慈恩,計合思量。明知罪惡不習天通,為神力畜養人身到大,亦合眾生等思量。所在人身命器息。總是天尊使其然。眾生皆有流轉,關身住在地洛,為此變造微塵。所有眾生皆發善心,自紀思量。生者皆死,眾生悉委(萎)。眾生身命,為風無活。臨命之時,風離眾生。心意無風,為風存活。風離眾生,有去留之時,人何因不見風去,風顏色若為若緋若綠及別色,據此不見風。若為眾生,即道天尊在何處?眾生優(復)道何因不見天尊?何因眾生在於罪中?自於見天尊,天尊不同人身,復誰能見?眾生無人敢近天尊,善福善緣眾生,然始得見天尊。世間元不見天尊,若為得識,眾生自不見天(尊),為自修福,然不墮惡道地獄,即得天得;如有惡業眾,眾墮落惡道,不見明果,亦不得天道。眾生等好自思量,天地上大大諸惡,眾生事養者,懃心為國,多得賜官職,并賜雜菜,無量無量。如有眾生,不事天大諸惡,及不取進止,不得官職,亦無賜償,即配徒流,即配處死。此即不是天大諸惡自由至,為先身緣業,種果團圓(園囿)犯有。眾生先須想,自身果報。天尊受許辛苦,始立眾生。眾生理佛不遠,立人身自專。善有善福,惡有惡緣。無知眾生,遂X木駝象牛驢馬等。眾生(及鹿),雖造形容,不能與命。眾生有智自量,緣果所有具見。亦復自知,並即是實。為此今世,有多有眾生,遂自作眾眾作士‧此事等皆天尊,遂不能與命俱。眾生自被誑惑,乃將金造象,銀神像及銅像,并X神像,及木神像,更作眾眾諸畜產,造人似人,造馬似馬,造牛似牛,造驢似驢,唯不能行動,亦不語話,亦不吃食息,無肉無皮,無器無骨。合一切由緒,不為具說。一切(由)緒內,略說少見多,為諸人說,遣知好惡。遂將飲食,多中嘗少,即知何食有氣味無氣味。但事天尊之人,為說經義,並作此經,一切事由,大有歎處多,有事節由緒少。但事天尊人,及說天義,有人怕天尊法,自行善心,及自作好,并諫人好,此人即是受天尊教,受天尊戒。人常作惡,及教他人惡,此人不受天尊教,突墮惡道,命屬閻羅王。有人受天尊教。常道我受戒,教人受戒,人合怕天尊。每日諫誤。一切眾生。皆各怕天尊,並綰攝諸眾生死活,管帶綰攝渾神。眾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懼 聖上。聖上前身福私(利),天尊補任,亦無自乃天尊耶!屬自作 聖上,一切眾生,皆取 聖上進止。如有人不取 聖上驅使,不伏其人,在於眾生,即是返(叛)逆。償(倘)若有人,受 聖上進止,即成人中解事,并伏驅使,及(作)好之人,并諫他人作好,及自不作惡,此人即成受戒之所。如有人受戒,及不怕天尊,此人及一依佛法,不成受戒之所,即是返(叛)逆之人。第三須怕父母。祗承父母,將比天尊,及 聖帝。以若人先事天尊,及 聖上,及事父母不闕,此人於天尊,得福不多。此三事:一種先事天尊,第二事 聖上,第三事父母。為此普天在地,並是(事)父母行,據此 聖上皆是神生,今世雖有父母見存,眾生有智計,合怕天尊,及 聖上,并怕父母,好受天尊法教,不合破戒。天尊所受(人),及受(天)尊教(人),先遣眾生禮諸天,佛為佛受苦置立,天地只為清淨威力因緣。 聖上唯須勤伽習俊‧ 聖上宮殿於諸佛求得, 聖上身總是自由。天尊說云:所有眾生,返(叛)(逆)諸惡等,返(叛)逆於(天)尊亦不是孝;第二願者,若孝父母并恭給,所有眾生,孝養父母,恭承不闕,臨命終之時,乃得天道為舍宅;(第三願者,所有眾生),為事父母,如眾生無父母。何人處生;第四願者,如有受戒人,向一切眾生,皆發善心,莫懷睢惡;第五願者,眾生自莫煞生,亦莫諫他煞,所以眾生命共人命不殊;第六願者,莫姦他人妻子,自莫宛(怨);第七願者,莫作賊;第八(願者),眾生錢財,見他富貴,并有田宅奴婢,天(旡)睢姤;第九願者,有好妻子,并好金屋,作文證(莫)加禖他人;第十願者,受他寄物,并將費用,(莫事)天尊,并處分事極多,見弱莫欺他人。如見貧兒,實莫迴面,及(怨)宛家飢餓,多與食飲,割捨宛(怨)事。如見男努力,與努力,與須漿。見人無衣,即與衣著。作兒財物,不至一日莫留。所以作兒規徒,多少不避寒凍。庸力見若莫罵,諸神有威力,加罵定得鄣。貧兒如要須錢,有即須與,無錢可與,以理發遣,無中布施。見他人宿疹病,實莫笑他。此人不是自由,如此疾病。貧兒無衣破碎,實莫笑。莫欺他人取物,莫枉他人。有人披(被)訴,應事實,莫屈斷。有惸獨男女,及寡女婦中訴,莫作怨屈,莫遣使有怨實,莫高心,莫誇張,莫傳口合舌,使人兩相鬥朾(打)。一世已求(來)。莫經州縣官告,無知答,受戒人,一下莫他惡。向一切眾生,皆常發善心,自惡莫願惡。所以多中料少,每常造好,向一切眾生,如有人見願,知受戒人,寫誰(經)能依此經,即是受戒人,如有眾生,不能依(此經),不成受戒人。處分皆是天尊,向諸長老,及向大小,迎相諫(作)好,此為第一天尊處分。眾生依天尊,依莫使眾生煞。祭祀亦不遣煞命,眾生不依此教,自煞生祭祀,喫肉噉美,將灟詐神,即煞羊等。眾生不依此教作好,處分人等,眾生背面作惡,遂背天尊。天尊見眾生如此,憐愍不少,諫作好,不依(舊法)。天尊當使涼風,向一童女,名為末豔,涼風即入末豔腹內,依天尊教,當即末豔懷身,為以天尊使涼風,伺童女邊,無男夫懷任(孕)。令一切眾生,見無男夫懷任,使世間人等見即道:天尊有威力。即遣眾生,信心清淨,迴向善緣。末豔懷(孕),後產一男,名為移鼠。父是向涼風,有無知眾生,即道若向風懷任生產。但有世間下, 聖上放,一紙去處,一切眾生甘伏。據此天尊在於天上,普署天地,當產移鼠迷師訶。所在世間,居見明果(星)在於天地。辛星居知在於天上,星大如車輪,明淨所,天尊處,一爾前後,生於拂林園(國)烏梨師歛城中。當生彌師訶五時,經一年後語話,說法向眾生作好。年過十二,求(來)於淨處,名述難字,即向若昏人(入)湯谷。初時是彌師訶弟伏 聖,在於硤中居住,生生已來,不吃酒肉,唯食生菜及蜜,蜜於地上。當時有眾生不少,向谷昏渾禮拜,及復受戒。當即谷昏,遣彌師訶,入多難中洗。彌師訶入湯了後出水,即有涼風,從天求(來),顏容似薄閤,坐向彌師訶上。虛空中問道:彌師訶是我兒,世間所有眾生,皆取彌師訶進止,所是處分皆作好。彌師訶即似眾生,天道為是天尊處分,處分世間下,眾生休事屬神,即有眾(生)當聞此語,休事灟神,休作惡,遂信好業。彌師訶年十二,及只年三十二已上,求所有惡業眾生,遣迴向好業道。彌師訶及有弟子十二人,遂受苦,迴飛者作生,瞎人得眼,形容異色者遲差,病者醫療得損,被鬼者趕鬼,跛腳特差。所有病者,求向彌師訶邊,把著迦沙(裟)。並總得差。所有作惡人,不(悔)過向善道者,不信天尊教者,及不潔淨貪利之人,今世並不放卻。嗜酒受肉,及事灟神文人,留在著遂誣,或趐遂欲殺卻。為此大有眾生,即信此教,為此不能煞彌師訶。於後惡業(人)結用(朋)扇趐,信心清淨人,即自平章,乃欲煞卻彌師訶。無方可計,即向大王邊惡說,惡業人平(章)惡事,彌師訶作好,更加精進,教眾生。年過三十二,其習惡人等,即向大王毘羅都思邊言告。毘羅都思前即道,彌師訶合當死罪。大王即追惡因緣(人)共證,彌師訶向大王毘羅都思邊,彌師訶計當死罪。大王即欲處分,其人當死罪,我實不聞不見,其人不合當死,此事從惡緣人自處斷。大王云:我不能煞此(人)。惡緣(人)即云:其人不當死,我男女(如何)。大王毘羅都思,索水洗手,對惡緣等前,我實不能煞其人。惡緣人等,更重諮請,非不煞不得。彌師訶將身施與惡(緣人),為一切眾生,遣世間人等,知其人命如轉燭,為今世眾生布施,代命受死。彌師訶將自身與,遂即受死。惡業人乃將彌師訶別處,向沐上枋枋處,名為訖句,即木上縛著。更將兩箇劫道人,其人比在(左)右邊。其日、將彌師訶木上縛著五時,是六日齋,平明縛著,及到日西,四方闇黑。地戰山崩,世間所有墓門並開,所有死人並悉得活,其人見如此。亦為不信經教,死活並為彌師訶,其人大有信心人,即云:(按以下殘缺)。

    放大Full size
    放大Full size

    大秦景教經典中的耶穌基督和救贖觀初探

    引言: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思想是簡單而又明確的。它的中心人物是耶穌基督,而祂在世的工作就是救贖。景教教士來華的首要工作、自然就是向國人介紹耶穌基督和祂的救贖事工。正如任何跨越文化差傳一樣,來自敘利亞的景教傳教士要正面面對唐朝佛、道文化的沖擊。

    因此,如何使用中土流行宗教語言來闡明基督,和祂的救贖事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本章主旨在引述並探討教士著作中,如何在佛、道用語中向國人介紹基督及勸化國人接受基督的救贖。

    景教士強調他們相信獨一真神,祂是萬有的創造者。以下是經文引述,括號及內文為筆者名詞註釋。是故在《一神論》中有云:「萬物見一神。一切萬物,既是一神,一切所作若見,所作之物,亦共見一神不別。以此故知一切萬物,並是一神所作。可見者不可見者,並是一神所造。」因此,這位獨一真神是萬物的源頭,也就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人可以從言有形及無形之創造之中,了解及認識真神。而在《宣元至本經》更稱這位真神,是能夠涵蓋包萬物的奧祕者,有云:「妙道能包容萬物之奧道者……妙道生成萬物囊括,百靈大旡不包,故為物靈府也。」進者,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中,教士更指出這位真神是無始無終、自有永有的創造主,有云「先生而旡元……後後而妙有,(總)玄樞而造化。」

    至於耶穌,教士們認為祂是主基督,真神的獨生子,在創世以先為父所生。是故《景教三威蒙度讚》云「彌施訶(彌賽亞)普尊大聖子。」《尊經》云「妙身皇父阿羅,應身皇子彌施訶」。《序聽迷詩所經》則云:「彌施訶是神我兒,世間所有眾生,皆取彌師訶迫止」。

    在此,以上引述皆說明了這位耶穌與真神的關係。至於耶穌基督生而為人,道成肉身一節,景教傳教士則重了(一)祂是真神,(二)因著聖靈感孕,(三)由童女所生及(四)成為完全的人,一共四點。以下為景教經文之引述,括號中文字為筆者所加,用以指出景教士對耶穌基督的則重點。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云:「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即指真神收歛了其光芒與威嚴,取了人的樣式出生人間)(「出代」一般即「出世」,由於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字,故以代字替之。)「……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即指童女生出一事)。

    《序聽迷詩所經》云:「天尊當使涼風(聖靈)向一童女,各為末艷(馬利亞),涼風即入末艷腹內,依天教,當即末艷懷身後產一男,名為移鼠(耶穌)」(即是指出耶穌是聖靈感孕,由童女所生一事。)

    在此引述了真神與道成肉身,住在人群中間的關係。至於耶穌基督為世人愛死、復活、昇天一節,景教教士更有詳細論述。

    《序聽迷詩所經》云:「為一切眾生……為今世眾生施,代命受死。……惡業人乃將彌師訶別處,向沐上枋枋處,名為訖句(即各各他),即本上縳著。」(此處是指基督為人代贖受死,在各各他處被掛在十字架受刑。

    《一神論》云:「彌師訶……為我罪業中於已自由身上受死。五蔭(即以色、受、想、行、識五蔭代表人的魂魄)三日內從死起,憑天尊(父神)氣力。意思是耶穌基督代人類付罪價受死,而於三日內從死人中完完整整地復活,戰勝死亡。

    最後,這位耶穌基督更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中被述說為:「亭午昇真」,又在《大秦景教三一蒙度讚》提及:「聖子端任父右座」(即是耶穌基督在正午,變化昇天及坐在父神的右邊。)並且在未次降臨,審判世人,完全敗壞魔鬼作為。(文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一神論》和《志玄安樂經》)。

    綜合上文引述,在景教傳教士的介紹下,我們可以對耶穌基督及其救贖事工有著以下的小結:

      (1) 真神是一位無始無終的創造者。

      (2) 耶穌就是這位真神的道成肉身,是經聖靈感孕由童貞女誕生,取後完全人的樣式。

      (3) 耶穌基督在十架上代人類付罪價,並在三日內完完整整地復活,昇天,將來也是一位審判的主。

    至此,我們可以指出:景教傳教士對耶穌基督及其救贖的介紹,是全面而又正確的。透過唐代盛行的佛道宗教語言,景教士仍然可以全面又正確地,把基督教核心思想介紹出來。


    中文參考書目

    1. 景教八種經文原件印本

    2. 張日燊,《序聽迷詩所經苦干詞彙試釋》(本科作業論文)

    3. 趙璧礎博士,《就景教碑及其文獻試探唐代本色化》

    4. 江文漢,《中國古代基督教及開封猶太人》知識出版社 1982

    5. 林治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台灣宇宙光出版社 1987

    6. 梁鑑洪,《從序廳迷詩所經,討論神學本色化的途徑》(本科作業論文)

    7. 羅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中國學社出版1960


    外文參考書目

    1. Asahel Grant, The Nestorians or The Lost Tribes, Philo Press, Amsterdam, 1973

    2. Harvie Conn, "Evangelism: Doing Justice and Preaching Gospel" Zondervan, 1982

    3. Luise Abramowski, A Nestorian Collection of Christological Texts, Volume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4. P. Y. Saekai,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The Academy of Oriental Culture Tokyo Institute, 1951 (主要參考其"Chinese Text"部份)

    5. Paul Hiebert, "Critical Context-u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1987. July


    景教三威蒙度讚

    旡上諸天深敬歎     大地重念普安和          人元真性蒙依止     三才慈父阿羅訶
    一切善眾至誠禮     一切慧性稱讚歌          一切含真盡歸仰     蒙聖慈光救離魔
    難尋無及正真常     慈父明子淨風王          於諸帝中為師帝     於諸世尊為法皇
    常居妙明無畔界     光威盡察有界疆          自始無人嘗得見     復以色見不可相
    惟獨絕凝清淨德     惟獨神威無等力          惟獨不轉儼然存     眾善根本復無極
    我今一切念慈恩     歎彼妙樂照此國          彌施訶普尊大聖子     廣度苦界救無億
    常活命王慈喜羔     大普耽苦不辭勞          願捨群生積重罪     善護真性得無繇
    聖子端任父右座     其座復超無昇高          大師願彼乞眾請     降筏使免火江漂
    大師是我等慈父     大師是我等聖主          大師是我等法王     大師能為普救度
    大師慧力助諸贏     諸目瞻仰不蹔移          復與枯燋降甘露     所有蒙潤善根滋
    大聖普尊彌施訶     我歎慈父海藏慈          大聖謙及淨風性     清凝法耳不思議


    景教信仰關連化事工上的成就


    信息
    Text

    對「本土內容」的三個可能性態度:

    1. 完全拒絕

    2. 完全接納

    3. 批判性地接納


    本土內容
    Context

    跨越文化事工神學家Harvie Conn,對海外宣教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神是答案,可是當前面對是怎的一個難題?」("God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Problem?")【註1】基督徒深信:我們的信仰核心 — 真神是永恆永變的答案。可是,答案的表達方式內涵(Content)卻因應文化、當前社會問題所影響。

    三一神學院(Trinity)Paul Hiebert教授在〈批判性關連〉(Critical Contexutalizaiton)一文中,提出要關注「信息」與「本土內情」兩者的關係。

    Paul Hiebert教授指出傳福音是一種信息(Text)的表達。福音本身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可是表達的方式和內涵,往往取決於我們對本土內容(Context)的態度。【註2】一般來說,我有三種態度:第一是完全排拒本土內容的影響。在傳達信息時完全我行我素,以維護「純正」福音信息為己任,不理會受眾的反應。清朝康熙年間,道明會對「祭祖」「祀孔」的態度便是如此。後果是天主教傳教事工的嚴重損失。

    第二是完全接納本土內容,甚至修改其宗教信仰內容。佛教傳入中土,其傳教方式就是一例。彷彿就是把一本教義拋入華人信仰世界之中,任由華人建立本身信仰體系。好處是佛教是一個極其本色化之"外"來宗教。而至於在中華大地成長之佛教,自然與源於印度之佛教則大相逕庭了。

    第三者是批判接納本土內容,意思是在傳遞一個信仰進入某個文化社群之前,首要是認識和分析受眾文化。若有抗拒該信仰之文化因素,則致力改變之,修改之。若可以和該信仰相容者,該等文化因素則應該保留之。Paul Hiebert教授主張,這種態度是跨越文化傳教者應該堅持的。

    基督教諸派在中土傳教,自不能完全排拒中華文化於門外,對於幫助國人明白和認識創造天地的主宰,在不同歷史文化時空,宗教背境,便得使用不同名稱,茲臚列如下:

      一、 唐代時,稱之為"天尊"(景教)
      二、 明末時,稱之為"天主"(天主教)
      三、 清中葉,稱之為"上帝""神"(基督教)
      四、 近年,稱之為"上主"(聖經現代中文譯本,及部分主張基督教、天主教合一之人仕)

    唐代景教傳教士自然也不能完全排拒中華文化於其教義之外。據一項研究,"天尊"一辭實在是源自要針對道教內的"天尊"觀念【註3】,而非針對佛教"天尊"觀念。而在八世紀末,景教士已能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重新確立自己的"天尊"(真神)觀念。該《碑頌》云「常然真寂,先先而旡元,窗然靈虛,後後而妙有,玄樞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惟我三一妙身旡元真神阿羅訶歟。」

    阿羅訶乃敘利亞教會對真神的稱謂。本段引文說明,景教教士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努力,和整理文化上的差異的成果。就教義而言,這段對真神的介紹文字可謂兼顧中文語法及基督教教義的了。

    由此引伸出耶穌基督的身份、名稱、來源各節,景教傳教士已能基本上說明,耶穌就是那位基督。一如上文(即第1頁),景教教士已重點介紹了:1.耶穌是真神,2.因聖靈感孕,3. 由童貞女所生,4.成為完全的人。

    在今人批評景教教士在《序廳迷詩所經》中稱耶穌為「移鼠」,謂顯示景教教士對中國文化無知及本土化失敗一節。日本學者佐伯好郎氏謂"移鼠"即"移動的鼠子"(Moving Rat) 是謂不敬之極的說法,不單止不能証實其批評。反之此點批評卻說明佐伯好郎對景教教士本色化,關連化的努力缺乏了解【註4】。在七世紀,"移"是中國人的姓氏,音近希臘文"那"第一個音聲。而"鼠"是在西域地區極其尊貴的毛皮,叫"火浣布",人披上之可以水火不侵,極有保護作用。所以,"移鼠"並非"移動鼠子",而是音近中國姓氏,又有保護,代替人受苦的一位。(景教由絲路經西域傳入,借用西域文化很合理。)

    再者,據張日燊先生考証,在《序聽迷詩所經》中提及「涼風」一節;張氏指出這是景教教士本色化努力【註5】。「風」一字既可與聖經原本義合節,又可以和佛教用語相通。若不以景教傳的成敗為準繩,則景教教士對基督教教義處境化,關連化的努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基督在世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救贖,而在基督教的救贖方面,景教教士主要是介紹耶穌基督為世人代贖、受死。

    《序聽迷詩所經》之中強調代贖,云:「為今世眾生布施,代命受死」。這些救贖工作絕非由個人修練及功德可以賺取回來。《大秦景宣元聖本經》殘卷中有云:「善來法眾,至至旡來。今柯通常,啟生滅死,各圖其份。」"柯"是斧頭之手柄,意思透過它來運用利斧,在基督教義裡"柯"也就是中保,也就是耶穌基督,意思是透過祂,人便可以通往救贖,啟生滅死了。

    當然,景教士除了本色化努力得來的成就外,他們仍遇到不少限制和困難。景教經文中常借用佛道用語,來闡明救世主和救贖的關係。這兩基督教觀念均是絕對的「祂力」救贖觀,而「他力」的源頭是在人心性以外的耶穌基督。偏偏佛道的救贖觀是自力的,救贖來源自對誡律的持守 — 人可以靠自己來超越自己。

    因此,景教教士要借用「自力」的宗教(佛教、道教)語言,來描「他力」救贖主和救贖觀時便顯得有心無力。本來要闡明的真理,反倒陷入言語障之中。為了在緊要關頭(關鍵教義如救贖、救世主)早期著作例如《序聽迷詩所經》便維持用希臘文的譯音了。例如「序聽」是希臘文( !)及「迷詩所」( !),即是救世主和中保的意思了。日本學者佐伯好郎,高楠順次郎由於未有使希臘文這個途徑來解釋《序聽迷詩所經》,而謬稱景教教士抄錯經文或誤用漢字,其實他們反而失去了解景教教士為基督救贖關連化努力之苦心。

    若果我們因此使用Paul Hiebert教授看法,而謂景教教士沒有做足批判地接納本土內容(Critical Contextualization),則我們未免不能體諒這些來自敘利亞傳教士在本色化工作上的困難了。

    最後,據Asahel Grant在 "The Nestorians or The Lost Tribes" 研究,這些來華景教教士在宗教生活習慣上仍保留不少猶太風俗,曆法,因此Ashael Grant認為他們均是奉信耶穌基督的以色列支派子民【註6】。他們從巴勒斯坦流徒入敘利亞定居一事,已說明他們在宗教、文化上化上要克服不少跨越文化的困難。經過多重文化的洗禮之下,我們仍可從景教教士傳入的經典中,找出近乎完整的基督與救贖觀,在"批判性關連化"事工上也許這已是難能可貴的了。

    【註1】 Harvie Conn, "Evangelism: Doing Justice and Preaching Gospel", Zondervan 1982.P.5

    【註2】 Paul Hiebert, "Critical Context- ualiz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1987. July

    【註3】 梁鑑洪,《從序聽迷詩所經,討論神學本色化的途徑》(本科作業論文)

    【註4】 趙璧礎博士,《就景教碑及其文獻試探唐代本色化》175頁

    【註5】 張日燊,《序廳迷詩所經若干詞彙試釋》(本科作業論文)

    【註6】 Asahel Grant, The Nestorians or The Lost Tribes, Philo Press 1973. P.118

[返回本文首頁]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