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開元寺
[ 回到前面 ] [ 九華山地藏庵 ] [ 關仔嶺大仙寺 ] [ 白河碧雲寺 ] [ 六甲龍湖巖 ] [ 南化紫竹寺 ] [ 台南市彌陀寺 ] [ 台南市開元寺 ] [ 台南市法華寺 ] [ 台南市竹溪寺 ]

第二站: 台南市開元寺

◎歷史沿革 ◎建築介紹
地址: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電話:(06)237 - 5635

◎歷史沿革
        開元寺位於昔日永康下里三分子處,明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鄭延平郡王於此鑿井築室,為避暑地。明永曆卅四年(西元一六八○年)嗣王二世鄭經命李景(曾任思明知州)督建,為鄭母董氏建養老別墅,名曰「北園別館」。其周園廣植老邁榕樹,茂林修竹,景象清肅,且地在洲仔尾,故又稱「洲仔尾園亭」亦為鄭經的承天府行臺。

        明鄭以後,康熙廿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首任巡台兵備道周昌,見此地林水清幽,風物恬雅,乃結亭築室以增其勝。康熙廿八年(西元一六八九年),第二任巡台兵備道王效宗向總鎮王化行請改建為寺。文武官員皆喜樂捐,是年八月興工,翌年四月八日落成。由於佛像莊嚴、寺宇寬敞,故名曰「海會寺」,並請名僧志中當住恃。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年),巡台備兵道道書成見寺宇坍塌、亭樹荒涼觀瞻不雅,發起籌資修寺,並置有田五十甲、園六甲、樣園一所。以供香燈,改名榴環寺,亦稱榴禪寺,後復稱海會寺。

        到了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又重新修建。日後年歲湮沒,清際的海會寺又漸傾頹,於是嘉慶五年(西元一八○○年),水陸提督兼台鎮哈當阿見殿宇頹廢,遂加以重修,並改名「海靖寺」,嗣後又改為「開元寺」,將山門稱為「小西天」。由於在唐代開元年間,各地所建大寺,多稱開元寺:此寺為台灣一大寺,故亦稱為開元寺,「開元寺」之稱始定。

        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台灣淪為日本佔據,僧徒四竄,寺宇頹落,鐘鼓聲沈,寺被強人所佔與劣僧盜賣者有半。實為「開元寺」一大劫難。光緒廿九年(西元一九○三年)方丈玄精見寺荒涼,發起重修,永定和尚,襄理共事,為恢復舊觀。

◎建築介紹
        廟埕有個圍牆邊,立有一石亭,亭中保留康熙廿九年(西元一六九○年),始建海會寺記;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海會寺碑記: 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重修海靖寺記,及嘉慶廿年(西元一八一五年)台灣府僧綱司傳臨濟卅八世亦如公壽塔等石碑。

        亭前有一石雕蓄水池,細看乃一「台灣」造型,古樸素雅,思人遐思。 

        開元寺為二進式建築,規模宏壯,殿宇偉麗。前殿屋脊為燕尾重簷歇山式,上覆紅板瓦。殿前兩座螺紋形石鼓,厚重而密實。板門柱上留有古對聯:「門通鸞嶺慈雲匝地繞裨關;山秀雪峰古寺參天朝聖境。」

        跨越山川門,右邊供奉坐姿青面緊那羅延天界力士,左側供奉紅面密遮金剛力士,相貌威武。板門上方懸有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的「小西天」古匾。

        前殿「彌勒殿」板門上方懸有一古匾『彈指優曇』,淺藍底、深藍字。        

        入內便見中央供祀著金身彌勒大佛,右邊供奉身材高大的黑面唏鄭將軍,左邊為相貌威武的咳陳將軍,另兩旁列有四大天王神像,莊嚴肅穆,各高文餘。正殿迴廊存留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捐款人古碑。

        右間為開山堂,奉祀歷代開山寺住持蓮位,莊嚴肅穆。
左間為祠堂,奉祀寺徒神位,左壁有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午)知府蔣元樞所立,高七尺、寬二尺的「東瀛海會寺圖」石碑,其上浮雕海會寺平面結構圖;前有旗干臺、前正後殿,周遭廣植茂林,海會寺的格局一目瞭然。

        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板門柱有一紅底金字聯:「開覺路如去如來;元始大無人無我。」板門上懸一藍底匾額,上書「人天教主」四大字、殿內奉祀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背後鑲有金邊明鏡,壁亮無比。佛像前供桌、木雕華麗,功夫細緻。側殿安置鐘與鼓,高大無比。殿內還有三百年的銅鐘,字跡依然清晰可見,是少見的極品珍物。仰頭一望可見扛舉廟角大樑的「憨番」,側身弓腿,雖負重而不吃力的靜立一端。

        右開間為鄭王殿,奉祀延平郡王神位,上方懸掛鄭成功暨夫人油畫,在油彩斑駁中,益顯古人偉人之風貌,鄭王殿內紅方磚地面,乾爽宜人;供桌上供有鮮花及水果。

        左開間是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正殿山牆兩個S形鐵件,及一隻鐵剪刀飾物,據說是荷蘭人傳下的建築技術,為防止地震時山牆的木衍脫落之用;又傳說亦有鎮妖避邪之功用。

        第二進與第三進間仍保有殘存的清代甕瓦牆,上雖有裂隙,但可見出維護尚為完善。

        從大士殿月門可抵後花園,園內有一叢森茂修竹,細長有節,竹幹呈黃綠色,人如拇指,細看每竹幹上尚有七條金色絲紋,有如七弦琴線,故稱「七弦竹」。相傳,此皆為鄭經母親董夫人於西元一六八○年由湖北襄陽臥龍崗所移植而來。

        順著「七弦竹」前,小路直走,可見三座蓮體的「圓光寂照」高塔。中高五級,兩側三級,為寺僧埋骨處。三塔屬於東麓道尖式,塔身玲瓏挺秀伸出來寺牆之外,高聳入雲,塔前壁上鑲嵌「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迎歸極樂家」大理石彩繪,莊嚴美麗。

        塔前為寺僧菜園,栽植蔬菜,青翠鮮綠。

        右側是鋼筋水泥大廈,供作法堂、僧房客室之用。

        第三進為「大士殿」,是煥然一新的洗石子三層樓宇,延伸至山川門,以四合院式圍繞整座開元寺。「大士殿」三字,乃台南布袋名書法家蔡元亨老先生所題,古樸蒼勁,彷彿可感覺觀音大士法力無邊,慈航善度之宏願!

        大士殿亦為二開間,正間聯曰:「開闢叢林百入鐘聲堪警世:元為古跡一篇青史足傳人。」此聯含意深遠,足堪玩味。門左側殿上方,遺留鄭成功墨寶,上書:「無極而為有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靜互為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土金木,五氣順佈」草書,字體勁秀。

        殿內有一書櫃,放置住持悟慈法師著作,及其他佛書多種。

        左開間為「南山堂」,有聯曰:「南極壽星長明寶地:山門曉日永曜華辰。」

        右開間為功德堂,聯曰:「功行無虧蓮胎欣有托:德因多種彼岸喜同登。」

        堂內右側,有一圓形古井,據傳為明永曆卅四年(西元一六八○年)建館時鄭經所開鑿,時人稱之為「鄭經井」,目前加蓋外圍鐵欄,期能永久保留。井旁擺置鑿井時出土海螺化石,螺紋清晰,色澤潔白;另有鐵鑄的鉞,上書「指日高陞」與鄭氏留傳下來的碗盞三個,白底藍花,畫龍描鳳,補彩鮮明,磁質精良。

        其前左壁保存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皇清開元寺普同塔」,及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午)「臨濟正宗傳四十八中興開元寺」等二座石碑。壁上並懸掛鄭氏接受荷蘭降服之油畫,尤見其珍貴。

        拾階直上大士殿二樓,正殿門橫眉匾上書「不二法門」,綠底金字,是台南市三大古匾之一。內奉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三十六隻金臂上有斧、劍、碗、蓮花等雕塑。小巧可愛、十分精緻。此便為禪室,前伸的東西廊廂房,架建鑽尖重簷鐘鼓鐘。從此可遠眺壯觀的開元寺景。

        開元寺雖迭經興衰,但仍保有其古剎之風與大寺之氣派,而在悟慈法師住持之下,寺譽日益昌盛,無遠弗屆,慕名而來之外籍人士,亦絡繹不絕於途。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