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文 學

文 化

藝 術

電 影

新 聞

照相簿

 

 

 

相關連結:

  • 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Tretyakov Gallery)  www.tretyakov.ru (俄)。

  • 《俄羅斯蘇聯美術史》,奚靜之/著,藝術家出版,1990。

  • 《俄國的藝術實驗》(The Russian Experiment in Art),Camilla Gray/著,曾長生/譯,遠流出版,1995。

 

 

 

 

 

 

 

 

 

 

 

 

 

 

 

 

 

 

 

 

 

 

 

 

 

巡迴派的畫家:

佩羅夫 (V.  Perov, 1833-1882):《鄉村傳教》 (1861)、《莫斯科郊外飲茶》(1862)、《三頭馬車》(1862)。

克拉姆斯科伊 (I. Kramskoi, 1837-1887):《無名女子》(1883)。

列平 (I. Repin, 1844-1930):《意外的歸客》(1884-1888)。

 

俄羅斯藝術的寫實主義運動

文=gnauk

 

  俄羅斯藝術 <註1> 的寫實主義風格是以表現於題材上的精神內容有別於前代。在創作的形式上,排除古典主義的唯美光影與和諧構圖原則,相對突顯出真實生活的平淡色調與失衡構圖;除此之外,並未有大幅度的形式變化。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低估這個藝術發展過程的影響力。

  1825年12月1日,功績彪炳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病歿於亞速海濱的塔甘羅格。兩週後,首都發生「十二月黨人」之亂,即民主派人士要求政府解放農奴、放棄專制之貴族革命運動,但很快就被剛登基的尼古拉一世弭平。隨後施行全面高壓統治,包括藝術發展亦被嚴格限制。這次史無前例的貴族革命雖然失敗,但已讓多數知識分子重新思索俄國的社會問題與自身的角色。在此之前,除了幾次農民革命與少數知識分子的道德呼籲外,貴族與農民之間的地位是對立的。當時農民佔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卻任由少數貴族壓榨。在藝術發展上,也依循這樣的脈絡演進。藝術學校入學的種種限制,讓一般平民難以登入藝術殿堂。如此不平等的現象,直到1820年代韋涅齊阿諾夫(A. G. Venetsianov)興辦平民藝術學校,才開始有些轉變。

  十九世紀初期,俄羅斯藝術還是籠罩在沿襲自西方的古典主義下,藝術是貴族自我玩賞的活動。一直到1820年代才有幾位藝術家將創作題材轉向現實生活裡的鄉村農民,上面提到的韋涅齊阿諾夫是其中代表;但這些零星藝術家的創舉仍無法成為主流,僅能說是運動前的先驅。真正的大規模寫實主義運動是與克里米亞戰爭後的社會普遍覺醒有關。

  1855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大大的挫敗,隔年簽下有辱國權的巴黎合約。這一回則讓俄國全民深深體會到:這個靠壓榨農奴維持帝國運作的極權政府已經徹底走下坡了,無法再讓人民信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戰爭尚未結束前,知道大勢已去而抑鬱病死。(可以想像他臨終前牽著兒子的手說:「兒啊!你大伯父打敗拿破崙,將這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交到我手中,而我卻留下這爛攤子給你。你要好自為之……」)繼位的亞歷山大二世迫於現實厲行政經大改革,最著名的莫過於1861年的解放農奴之舉。

  然而,這次的戰敗促使整個社會覺醒,影響層面不僅限於政治經濟,且及於各個領域。無畏於政府檢肅的報章雜誌大加批判專制政權;民粹派貴族知識分子則捲起衣袖褲管走入民間,為此後半世紀一連串的社會改革運動揭開序幕。在這動盪大環境下的藝術家,也跟上了最敏銳的文學家及覺醒的音樂家 <註2>,一同尋求革新之道。

  克里米亞戰爭前後,越來越多的畫家對社會中下階層的題材感興趣。1855年,車爾尼雪夫斯基(N. G. Chernyshevsky)提出的《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將寫實主義美學觀提昇至戰鬥階段,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漸漸醞釀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1863年,彼得堡藝術學院發生俄羅斯藝術史上著名的「14人叛變」<註3> 後,非官方的藝術團體組織則紛紛成立,發揮獨立自主的藝術精神,反對當時的官方主流藝術──以學院派為中心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這些寫實主義藝術團體認為主流藝術已與社會脫節,難以符合當下藝術創作的美學企圖。他們心儀皮薩列夫(D. I. Pisarev)的社會哲學思想,遵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美學觀;認為美是在活生生的現實裡,而不是在空泛的理想中,藝術家的角色是刻畫真實生活,而非矯飾心靈的「為藝術而藝術」。

  眾多組織裡,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巡迴展覽藝術家協會」。

* * *

  「巡迴展覽藝術家協會」(Peredvizhniki) 是1870年成立於彼得堡的非官方藝術組織,是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藝術史上民主寫實主義繪畫風格的代表。其成員大部分為畫家,簡稱巡迴派畫家。

  巡迴派畫家主張藝術應該走入民間,不專為少數貴族所有。他們在各地巡迴展出自己的作品,闡釋寫實主義畫風,描繪每個地方、每個社會階層的特色,試圖拼貼出俄羅斯社會的完整面貌。繪畫主題特別加強社會中下階層與鄉村生活的描寫,一方面拓展以往官方藝術狹隘的創作視野,另一方面更期待獲得眾多農民與勞工對藝術的認知,試圖拉近階層之間的距離。

  1870年11月2日由15名藝術家 <註4> 簽定協會的創立規章,並通過政府核准。隔年10月28日,在彼得堡舉行首次展覽,其中許多畫作皆成為經典。此後協會每年巡迴俄羅斯各城市舉辦畫展(一直到1923年才停止運作),普遍獲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與迴響。從開始經過十多年的奮鬥,這些藝術家的努力,改變了官方藝術學院的觀念,促使保守派不得不走上革新之途。協會的藝術家算是完成了階段性使命,因此從1890年代開始,幾位巡迴派大師亦返回學院參與教學工作。

  事實上,「巡迴展覽藝術家協會」是累積前輩藝術家努力的一個結晶。早在1840年代,俄羅斯藝術界就已經出現批判性寫實主義的畫風,以費多托夫(P. A. Fedotov)最為出名,作品以譏諷官吏腐敗聞名;稍後的1860年代,佩羅夫無疑是承先啟後的佼佼者。1863年由「14人叛變」的主將克拉姆斯科伊主導的「彼得堡藝術家小組」,則是第一個非官方的自由藝術家組成的社團,將非主流藝術家團結一致,並有組織地訓練、研習與推廣寫實主義風格。稍後幾年間,陸續成立了幾個類似的藝術團體。在1870年主客觀條件成熟後(其中當然也包括各團體間的分合爭論),才促成了「巡迴展覽藝術家協會」的創立,也將俄羅斯藝術的寫實主義運動推向最高峰。

  巡迴派的成長茁壯,與當時著名的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Stasov)及收藏家特列季亞科夫(Tretyakov)有緊密關聯。頗富聲望的史塔索夫公開讚揚推崇巡迴派,讓這些藝術家對自己的理念愈加堅定。而特列季亞科夫的傾囊收藏,更是對巡迴派藝術家的實質助益。1892年,特列季亞科夫將自己的收藏贈給莫斯科市政府,自己的宅邸成為公共藝廊。如此推廣藝術的心力,當然也博得各方讚許。

  綜觀巡迴派藝術家的成就,這些畫家宣揚的寫實主義風格不僅將俄羅斯藝術發展推向新階段,也對推翻俄羅斯的極權統治與社會改革有推波助瀾之效。雖然他們在藝術形式上並未有革命性的突破,但寫實主義的打破窠臼、追求創新之精神,無疑地為20世紀初期的俄羅斯新藝術立下了典範。當我們看到康定斯基的抽象藝術、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塔特林的構成主義、拉里奧諾夫的輻射光線主義等新藝術創作者的觀念影響世界藝術發展時,不妨先回味這一路發展而來的藝術創作精神。

  巡迴派的重要成員幾乎囊括了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出色的畫家。除了上述15位草創成員(見註2)外,還有列平、蘇里科夫(V. I. Surikov)、謝羅夫(V. A. Serov)、列維坦(I. I. Levitan)、波列諾夫(V. D. Polenov)等。在此挑選介紹三位代表性的畫家如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這裡主要是以繪畫領域來切入主題。

<註2> 這裡指的是「強力集團」,即西方稱的「民族樂派五人組」。成立於1855年,成員為巴拉基廖夫 (Balakirev)、庫伊 (Kyui)、穆索爾格斯基 (Musorgsky)、里姆斯基─科爾薩科夫 (Rimsky-Korsakov)、博羅金 (Borodin)。這些音樂家開始在俄國傳統生活中尋找新的音樂創作素材,反對當時主流對西方音樂的崇拜;他們是影響19世紀下半葉民族樂派風格的關鍵人物。

<註3> 「14人叛變」:1863年,14位彼得堡藝術學院的學生發起對校方僵化教學方式的抗議。因當時學院的藝術指導原則仍停留在古典主義,且教法拘泥(限定學生畫某些特定題材的油畫),已經無法滿足這些在動盪社會下成長的學生。校方嚴厲指責這種叛逆行為,雙方態度強硬僵持不下,由克拉姆斯科伊主導的14人抗爭,最後以出走落幕。但此舉影響甚鉅,這14人隨後自行成立「彼得堡藝術家小組」,正式揭開了俄羅斯藝術的寫實主義運動。

<註4> 15名藝術家為:佩羅夫、米亞索耶多夫 (G. G. Myasoyedov)、加米涅夫 (L. L. Kamenev)、薩夫拉索夫 (A. K. Savrasov)、普里亞尼什尼科夫 (I. M. Pryanishnikov)、蓋伊 (N. N. Gay)、克拉姆斯科伊、克洛特 (M. K. Klodt)、克洛特 (M. P. Klodt)、希什金 (I. I. Shishkin)、馬科夫斯基兄弟 (K. E. & N. E. Makovsky)、雅各比 (V. I. Yakobi)、科爾祖欣 (A. I. Korzukhin)、列莫赫 (K. V. Lemokh)。

(2001)

 

setstats 1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