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戒齋如何受戒  

[ 回到前面 ] [ 什麼是八關戒齋 ] [ 八關戒齋的內容 ] [ 八關戒齋的條件 ] [ 八關戒齋如何受戒 ] [ 受持八關戒齋的功德 ]

 

如何納受戒體? 受戒後如何捨戒? 受戒後如何稱呼?  

如何納受戒體
  有關八關戒齋的內容及其要求,介紹至此,大致已經完備了,現在再來介紹納受戒體的方法。

  本來,三歸、五戒、八戒,說戒受戒,都是很簡單的,只要準備的工夫做夠了,受時就很容易。但在中國的大寺院中,一切講究排場,所以讀體大師,也為八戒的傳授,編了一篇〈授八戒正範〉,共分八節儀式,其綱目如下:

  一、敷座請師——由引禮師領導迎請和尚升座。。
  二、開導——略示八戒的意義及持齋的方法。
  三、請聖——迎請佛法僧及護法龍天。
  四、懺悔——懺除往昔惡業,懺斷未來惡業。
  五、受歸——以三歸納戒體。
  六、宣戒相——宣說八戒戒相條文。
  七、發願——發願以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使成無上菩提,同在彌勒的龍華三會,了生死,化有情,生極樂。
  八、勸囑回向——說明八戒的受持功德,並勸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此一〈授八戒正範〉,雖然很好,做起來的場面也很隆重莊嚴,但是所需時間較長,受戒之時,除了授戒師,還要引禮師,戒師若非住持方丈,行來頗為不
易。

  因此,弘一大師曾經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編一篇〈受八關齋戒法〉,現在照抄介紹如下: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我今歸命勝菩提,最上清淨佛法眾。
  我發廣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懺除一切不善業,隨喜無邊功德蘊。
  先當不食一日中(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後修八種功德法。(以上三說)

  我名某甲,唯願阿闍梨攝受於我,我從今時,發淨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
      (以上三說)

  我某甲淨信優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屬在家二眾,亦兼通於出家諸眾,如《藥師經》中所明。此文且據在家者言,故云優婆塞,若出家者,隨宜稱之),唯願阿闍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訖於明旦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華蔓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臥高廣大床。我今捨離如是等事,誓願不捨清淨,禁戒八種功德。
      (以上三說)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
      (一說)
        又誦伽陀頌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眾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的案語,均系弘一大師原文。唯其主張出家諸眾亦持八戒者,必須加以說明:根據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彌戒,就已終身須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眾,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眾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眾,殊少依律而行。多數出家人,別說比丘戒或沙彌戒,連八戒也未能受持啊!

  現在再錄《在家律要廣集》卷四中的〈受八關齋法〉如下,用供參考(卍續藏一○六·三八○A至B):

  先應教受三歸法: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
      (如果各人自有願求,均可加入回向)

  這篇〈受八關齋法〉,似較弘一大師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所錄編的還要簡要,三五分鐘之內,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並且這是將八戒與一齋,分列為九條,稱為“戒齋法”而不稱“齋戒法”。其實,用“齋戒”二字,是受儒家“齋戒以告鬼神”及“齋戒沐浴”的影響,依照八戒齋的次序言,應該稱為“戒齋”而非“齋戒”。所以筆者本篇行文均用“戒齋”,徵引他文者,則隨文而錄。或也有人以為,八戒以齋為體,稱為“齋戒”,那也不無道理。

  另有此處是“如諸佛”受持戒齋,在《中阿含》〈持齋經〉中,則是比照“阿羅訶”受持的。
   

受戒後如何捨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捨戒,既然受了,就不該捨戒,也用不著捨戒的。但是為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捨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捨齋者,不必要從五眾而捨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捨。”(大正二三·五○九中)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饑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便算捨齋。

        在《義鈔》中也說:"若有染心,淨欲犯戒,寧可捨已為之,後還懺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捨戒,以後要受,懺悔之後,仍得再受。


受戒後如何稱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眾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三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受三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三歸五戒的人,稱為優婆塞(近事男——親近三寶承事三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為優婆塞與優婆夷。

        如果不受三歸五戒而僅於齋日受八戒者,稱為什麼呢?《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為“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為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之為優婆塞與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男”與“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齋,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六四八下)《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問何故此律儀名為近住,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歸五戒的人,不受三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