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小酒館

文+圖=serafima

 

首頁

藝術

文化

文學
 

  

留言板

信箱...

  廿世紀初小酒館(кабаре)在俄國曾經風行一時,在那段政治高壓、社會紛擾的時代裡,俄國的小酒館及小型室內劇場卻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地冒出。1908 年莫斯科第一家咖啡館劇場「飛鼠」(Летучая мышь) 成立,半年後在彼得堡則有「海灣」(Лукоморье)及「哈哈鏡」(Кривое зеркало)兩家小型劇場出現。1909年莫斯科的「老頑童歡樂劇團」(Веселый театр для пожилых детей)開張,1910年在彼得堡有三家小酒館同時營業,分別是「幕間劇之家」(Дом интермедий)、「黑貓」(Черный кот)及「藍眼」(Голубой глаз)。一時間開設小酒館就成為俄羅斯各大城市之間方興未艾的風潮,尤其是莫斯科與彼得堡這兩大都市,彷彿競賽般爭相成立小酒館與小劇場。就起步的速度而言,彼得堡較晚,但頗有後來居上的態勢。不過莫斯科也不甘示弱,自1911年起連續三年有三家小酒館劇場紛紛成立,這是1911年的「悲劇戲台子」(Трагический балаган)小劇場、1912年的「黑色貓頭鷹」(Черная сова)小酒館及1913年的「粉紅燈籠」(Розовый фонарь)小酒館劇場;彼得堡則有「流浪的狗」(Бродячая собака)小酒館設立,風靡了當時藝文圈的人士。這兩大城市的競爭不僅沒有傷了和氣,反而彼此間互相捧場,為北國白雪銀霜的單調景致增添了幾許繽紛喧鬧的色彩。

  到了1914年,儘管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牽累,俄國社會達到了空前未有的蕭條景象,但在彼得堡仍有「黑桃皇后」(Пиковая дама)及第二家「飛鼠」(Летучая мышь)小酒館劇場成立;1915年又續有「青鳥」(Синяя птица)小酒館開店。在莫斯科地區,1915年有「波希米亞人」(Богема)1916年則有「火鳥」(Жар-птица)兩家小酒館陸續開張。1917年在遭受革命洗禮的彼得格勒(原為彼得堡)有「喜劇演員休息站」(Привал комедиантов)及「嗶-巴-波」(Би-ба-бо)兩家小酒館劇場成立,躬逢革命盛事。

  以上所述為俄國廿世紀初小酒館劇場成立的情形,然而這份名單所列舉出的小酒館尚不完整。據統計在1912年這一年間,單單在莫斯科及彼得堡兩地就有125家像這樣的小酒館劇場產生,而這個數目尚未包括奧德薩、弗拉基米爾、基輔及巴庫等地的小酒館在內。從擴展的速度來看,小酒館就像瘟疫蔓延一般在俄國迅速傳染開來,自1908 年開始至1917革命發生為止,這十年間小酒館雖偶有低潮,但總是很快又恢復熱潮。從歷史的步伐來看,俄國小酒館與當時其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相符合,而此一時期在文化上則屬於俄國的白銀時代。

 

最具代表性的小酒館──「流浪的狗」

  「流浪的狗」是俄國1910年代中唯一沒有任何商業色彩的小酒館,它附設於私人劇場協會的名下,開張前透過「證券公報」發布消息,且對象限定為會員及會員所推薦的人。酒館的主人登記為普羅寧(Б. К. Пронин),但實際參與創設的有九人,除了前述過的普羅寧外,還有作家亞列克西•托爾斯泰(А. Н. Толстой)、藝術家蘇傑伊金(С. Ю. Судейкин)、薩普諾夫(Н. Н. Сапунов)、達布任斯基(М. В. Добжинский)、建築師法敏(И. А. Фомин)、導演葉夫列伊諾夫(Н. Н. Евреинов)、彼得洛夫(Н. В. Петров)及演員波德戈爾尼(В. А. Подгорный)

「流浪的狗小酒館」, serafima繪, 部分圖案取材自Y. Annenkov之圖作.  「流浪的狗」在開張前就立有規章,其中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規章是強調「該協會所有的成員都應秉持狗兒奉獻的心,所有工作均為義務性質,不取分文。」這一條規章成為該店開設的宗旨。

  至於說「流浪的狗」此一頗具特色的名稱則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產生。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上述九人為尋找一個適合迎接1912年新年的慶祝場地而聚集,當走到一個地下室,他們開始討論這裡適不適合作為一個迎接新年的場地時,亞列克西•托爾斯泰不經意地說:「我們這樣豈不像是正在尋找棲身之所的流浪狗嗎?」

  就這樣,這間開設在地下室中的狹小酒館就命名為「流浪的狗」。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名稱竟在俄國藝文圈中迅速地流行起來,並常常出現在詩人的作品中,例如在布洛克(А. Блок)、布留索夫(В. Брюсов)索洛古柏(Ф.Сологуб)、謝維里揚寧(Северянин)及瑪雅科夫斯基(В. Маяковский)的詩中就常看到。

  「流浪的狗」的外觀非常不起眼,經過此處,若是不明就裡的人一定會忽略而過,它只有在入口處的門上方掛著一支小鎚子及一塊小木板,入門者須先用鎚子敲擊木板,作提示後方可入內。入門後右邊大廳設有一托架,架上擺著按照當時地下室酒館的規矩而放置的一本留言簿 <註1>,供客人書寫記錄用。很快地,這本記事本竟成為該店中最受客人歡迎之物,騷人墨客皆習慣在這本筆記本上留下他們抒發情懷與隨性塗鴉的作品,而托架亦被當作講台,供人吟詩朗誦之用。從這本記載「流浪的狗」歷史的年鑑筆記本中,可以找到瑪雅科夫斯基、孟德爾施坦(Ос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阿赫瑪托娃(А. Ахматова)、古密略夫(Н. Гумилев)、赫列勃尼科夫(В. Хлебников)、巴里蒙特(А. Бальмонт)、庫茲敏(М. Кузмин)等白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信手拈來的作品;而如蘇捷伊金、薩普諾夫、達布任斯基等畫家的漫畫作品亦為這本外表不起眼的簿子增色不少。

  翻開這本留言簿,映入眼中的儘是文人之間的問與答、藝術家的漫畫、素描、草稿、諷刺畫、音樂家即興作曲的音符記號,這些佔滿了整個頁面,就連斜邊處也都寫滿了他們靈光乍現時的箴言巧句。不過在這本玩笑話居多的本子上,偶然也會出現像著名劇場導演瓦赫坦哥夫寫的「關於劇場未來的思索」這類嚴肅的問題。

  在這個地下王國裡藝術表現的形式是複雜而多元化的:舞蹈、詩歌、音樂、默劇、戲劇及民間文學等各類型的文學與藝術型式都結合在一起。節目形式的安排沒有任何限制,當觀眾尚未從慷慨激昂的情緒中回神過來時,瞬間又為粗魯的諷刺劇吸引了注意力,這種綜合形式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說是受了世紀初主流美學概念的影響之故。當時的藝術奉獻者莫不致力追求這種綜合藝術形式的極至表現,而「流浪的狗」則提供他們一個可以實現願望的場所。


-----------------------------------
<註1> 原文是「Свиная книга「豬名冊」。此譯名見張冰,《白銀悲歌》,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年,北京。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