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學 說 需 求 》

第六章、第一節:無知的含意

 

 

你在街上遇到一個不相識的人。他對你說:「老友,我這裡有一粒兩卡的鑽石,是真的,有證書,質量甚高,市價起碼十萬港元,現在我急於要錢,三千元賣給你如何?」他跟把鑽石給你看,閃爍奪目。你當然不會買,因為你不相信這個街上的陌生人。就算那鑽石的確是真的,你也不會相信,因為你不懂得怎樣鑑辨。如果你是專家,看得出是真品,你可能因為該鑽石來歷不明而不買。你也可能像好些人一樣,看也懶得看,因為你認為市值十萬元之物不會賣三千元。

同樣的鑽石,在一間裝飾華麗、大名鼎鼎的商店中,你可能樂意付價十萬港元。你的行為可沒有推翻了需求定律,只是訊息不同,你信商店而不信街上的陌生人。

差不多任何物品,要準確地判斷其質量絕不容易。我們往往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成為一樣物品的衡量專家。要成為多樣物品的專家你要付上整生的時間,而樣樣皆懂是不可能的事。年輕時我對照相機很有研究,對不同鏡頭的分色處理下過功夫。但今天買相機,因為科技變了,我要左問右問,請教朋友。

一般來說,無知,加上自己以往的經驗,同類之物,我們見到價格較高就會認為質量較好。這樣的判斷不一定對,但對的機會很大。你會像我一樣,認為市價較高質量應該較好,因為市場已作了鑑別。

在上述的情況下,我們有時見價高而買,見價低反而不買。尤其是那些價格低廉、無足輕重的物品,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作什麼研究的。舉個例,我很少用原子筆,但用時我選價格最低的、以透明塑膠造的那一種,因為喜歡見到內裡油墨的存量。一天我叫女秘書替我買一枝最廉價的原子筆。她買回來了,說是港幣三元的。我說:「不是這種呀,我要透明的那一種。」她說:「透明的只是一元多一枝呀!」她顯然是認為價高一點,質量較高,而我這個大教授,靠筆為生的,不會用最廉價的筆吧。

因為訊息不足而以價的高低來作質量的判斷,當然不違反需求定律。這個以價判質的行為不僅真實,而且重要。經濟學者歷來漠視這個現象,是說不過去的。我自己對市場上討價還價的行為想了很多年,最後的解釋是從以價判質為出發點。這現象在古董市場來得最明顯:價低就往往被認為是假的。好幾章之後我才會給讀者分析討價還價的行為。

六、七十年代時,美國的石油進口有配額(quota)管制。不知是否與此有關,汽車所用的汽油價格有一個怪現象,到今天還找不到解釋。那就是汽油的零售價有周期性的升降,像鋸齒那樣的。價升是一次過地升,大約升三分之一;價降是逐步下降,大約為時兩個星期。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顧客知道汽油價格變動的規律,見價一開始下降就儘可能不買,等其價多跌一點。

價的變動,可以引起這變動的方向會繼續的預期(expectation),因而影響了需求(整條需求曲線移動)。這也是沒有推翻需求定律的。

回頭說關於六、七十年代美國汽油價格升降的鋸齒圖案現象,以天才知名的嘉素(R.Kessel,七五年謝世)曾經與我辯論了很久。他只同意我提出的一部分解釋,那就是如果政府容許汽車用戶以大容器在價低時儲存汽油(那是犯法的),鋸齒圖案不會存在。但這解釋不了為什麼這圖案會出現。

從上述的幾個例子可見,處理那所謂「其他因素不變」(ceteris paribus)可不是簡單的事。正相反,從處理「其他因素」的手法,我們往往可以看出一個經濟學者的斤兩。困難的所在,是我們不能隨意地以「其他因素」為藉口,來挽救一個被事實推翻了的理論含意。

在計量(統計)經濟學大行其道的今天,「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對「其他因素」的處理可以幫一點忙。問題是這種分析陷阱太多,容易中計!好些時用這種分析的人中了計也不知道。

最可靠的處理辦法,是想、想、想。我們要想出一些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含意,安全地避去「其他因素」的困擾。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想時要集中在驗證條件(test conditions)或局限條件(constraints)那方面去:這個條件應該放進去,那個條件應該拿起來,調來調去,務求得到一些驗證含意,被推翻了就是推翻了的。這些驗證條件或局限條件不能是空中樓閣,可以簡化,但必須與真實世界的情況大致吻合。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