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學 說 需 求 》

第五章、第六節:何謂量?

   

 

成交量與需求量是兩回事。成交量是事實,是可以觀察到的。一樣物品的購買量與出售量永遠相同:二者是同一回事,是成交量的不同角度罷了。

需求量不是事實,無從觀察,是個概念,沒有經濟學者,「需求量」是不存在的。需求量是指在某價格下一個消費者意圖換取的量,而供應量則是出售者的意圖,二者皆非事實。因為只是「意圖」,需求量與供應量不一定相等。經濟學者提出均衡這個理念,說在均衡上需求量與供應量相等。「均衡」也非事實,是靠經濟學者的思維而存在的。不要把購買量與需求量混而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與供應量加上等號。

概念上,需求量是指在不同的價格(換值)下,消費者意圖換取的最高的量。需求曲線於是成為在不同價格下最高的不同需求量的界線。

量——無論需求量或成交量——頗為複雜,但很有趣味。

我認為「量」可分「有質」的與「委託」的兩大類,也有二者的合併。且先談有質的量吧。

你到市場購買黃金,說明是九九金,量以克計。金就是金,一克金就是一克金,比半克多一倍,比兩克少一半。此乃有質之量也。

你給女朋友買鑽石,買一卡,此鑽石的大小也,質也。然而,除卡量外,鑽石還有其他的「量」被量度了而又算了價的。色澤(九七色、九六色等),瑕疵(VVS1、VVS2等),切工(cutting)都是被量度了的質量,各有各之價。這樣,你花五萬港元買一卡鑽石不是只買一卡那樣簡單,而是買四種質量的合併:卡量、色澤、瑕疵、切工。要是你跑到一間鑽石批發商那裡購買,他可能把數以百計的鑽石放在你的面前,四種質量的組合有多個選擇,你選了一粒一卡的,價五萬,但其實四種質量都被量度了,都有價,你付的是四價的組合。

鑽石的需求曲線,所指的量是什麼呢?答案是其實有四條曲線,四價與四量。因為卡量的數字排列最多,以卡為量最普遍,但若單以卡為量,其他三種質量是要假設不變的。凡是質量被直接量度而算價的,是有質的量。重要的是,如果其他三種質量自由變動,那麼單以卡為量的鑽石需求曲線就不一定向右下傾斜了。

我可以多舉一個類同的例子。

在美國,你到市場買雞蛋,以「隻」為量,但經過農林處定下來的準則,雞蛋有特大、大、中、小之分,也有AAA、AA、A等級別。這後者是按蛋黃的堅實度而定的,蛋黃愈堅實愈值錢。雞蛋的例子,「隻」是有質的,而大小與蛋黃的堅實度也是質,也被量度了,也算了價。雞蛋的「隻」量也有數質,雖然比不上鑽石算得那樣吹毛求疵。

讓我轉到維他命丸的例子吧。你去買多種維他命合併的丸子,表面算價之量是以「瓶」計的。但瓶子本身與維他命沒有關係,是「無質」的。瓶子只是維他命丸的委託(proxy)算價單位。但這裡的委託是很清楚的。瓶外說明內裡有丸子一百粒,而每粒容納多種維他命的不同分量說得很清楚。這些不同分量是量度了的,也算了價,但我們買的是一瓶瓶的委託瓶子。

以無質的委託瓶量而言,維他命丸的例子是我知道的質量被說得最詳盡、最明確的例子了。然而,因為價格是每瓶計,一個消費者只能追尋邊際上一瓶的最高用值與瓶價相等。除非是萬中無一的機緣巧合,丸子的最高邊際用值,尤其是每種維他命的最高邊際用值,就不能與它們之價相等了。這與選購鑽石的例子是不同的。

在上述的維他命丸的例子中,需求定律只宜用於瓶價及委託之瓶量。雖然丸量與各種維他命的分量都量度過,都算了價,但這些質量的需求曲線不一定向右下傾斜。某些維他命的某些分量可能被消費者認為太多,少一點他可能願意付較高之價。但這並沒有推翻需求定律,因為有關的需求曲線只是約束瓶價及瓶量的關係。

再讓我轉到西瓜的例子。西瓜通常是以磅或公斤出售的。這是以重量算價。西瓜的重量與上文的瓶子不同;重量的本身代表西瓜的某些質量。問題是,購買西瓜,消費者重視的是糖的成分,水的多少,維他命C的分量,與西瓜纖維的可口性。這些質量是完全沒有被量度過的。購買西瓜的人只能自作估計,試行選擇。如此一來,這些重要的質量只能委託於重量那裡去。

西瓜在美國加州豐收時,農村路旁的西瓜檔往往不算重量,而是以「隻」數算價。西瓜的大小不同,但卻是同價。以「隻」為量,其委託之質又多了一點。

這使我想起美國的cedar round市場。Cedar是香柏樹,其木質不容易被蟲蛀食,市場喜歡把樹幹橫切成大約六吋厚、十多吋直徑的圓件,作為花園所用的步行墊子。這些香柏圓件大小不一,但往往同價。出售的人喜歡讓顧客自行選購可取的,剩下來的減價銷售。減價後顧客再選一段日子,剩下來的又再減價。這種做法顯然是因為出售的人要避去親自挑選、分等級及定不同級價的費用,讓顧客自己分等級。這樣一來,在一層一層地減價時,價的下降不一定導致需求量上升。這可沒有推翻需求定律,而是因為減價時,香柏圓件的等級質量下降了。

我希望上述的幾個例子,能使讀者知道,同樣的一條需求曲線,在不同的人的手上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威力。一方面理論要盡量簡化,另一方面其重心要拿得準,而真實世界的現象要觀察入微。一般來說,解釋行為決不是一些政府的統計數字加上幾條方程式就可以辦到的。

需求定律約束「價」與有關的「量」的規律,其量可能是「有質」的或「委託」的,或是二者的合併。重要的是價與量必定要有直接的聯繫:有關的「量」是「價」直接地表達的量。然而,從鑽石的例子可見,買一粒鑽石的需求曲線有好幾條。維他命丸的例子,一條曲線,多種維他命的組合,量是委託於「無質」的瓶子。這裡,需求曲線只限於瓶價與瓶量,各種維他命的分量是預定的組合,其算了的不同分量沒有被不同的價表達出來,不能局部成交,所以個別的需求曲線就談不上。當然,在市場上,我們可以找到單一維他命的獨立瓶子,但那是另一條需求曲線的範圍了。

西瓜的例子,需求曲線是指價與重量,或價與隻數,但糖、水、纖維等質量沒有被量度,只是消費者相信有大概的組合。香柏圓件的例子,需求曲線是指價與件,雖然件件不同。顧客選購了一遍,次級的減價後再選,是另一條需求曲線的範圍了。

需求定律可以精細如鑽石的瑕疵,可以粗略如西瓜以隻計,但也可以龐大如整個經濟的所有農產品,或工業產品,甚或舉世對地產的需求。然而,無論是精細,或粗略,或龐大,其處理手法都是一樣。何謂價?何謂量?需求曲線是指哪價?哪量?量是有質的還是委託的?這些問題不能避免。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