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极 剑 的 基 础 技 术

 

现代剑的长度, 一般以反手垂臂持剑, 剑尖高不过头, 底不过耳为准.  重量约为 0.5-1

千克 (武术竞赛规则规定: 成年男人剑不得轻于 0.6千克, 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剑 由 剑 身,  剑 格,  剑 柄,  剑 首 等 部 分 构 成.   剑 身 又 分 剑 尖,

剑 刃 和  剑 脊.  剑 的 长 度,  以 直 臂 垂 肘 反 手 持 剑 的 姿 势 为 准,

剑 尖 不 得 低 于 本 人 的 耳 上 端.   剑 可 带 剑 穗.   剑 的 重 量,

穗 的 长 短 不 限.

                                  太极剑平面图                      

 

                   

 

 

 

 

剑的结构古今大致相同, 分为剑身和剑把两段. 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剑刃 - 剑身两侧锋利的薄刃

剑尖 - 剑身锋锐的尖端

剑脊 - 剑身长轴隆起的部分

剑柄 - 剑柄上贴手的部位

护手 - 剑柄与剑身相隔的突出处, 多成 V 形

剑首 - 剑柄后段的突出部, 多成凹形.

剑穗 - 附在剑首的丝织的穗子

 

持 剑 :

掌 心 贴 近 剑 格,  食 指 伸 直 按 于 剑 柄,  拇 指 为 一 侧,

其 余 三 指 为 另 一 侧,  直 腕,  手 指 扣 握 剑 柄,  剑 脊 贴 近 前 臂 .

握 剑 :

拇 指 为 一 侧,  其 余 四 指 为 另 一 侧,  握 拢 剑 柄,  虎 口 靠 近 剑 格,

并 须 与 剑 刃 相 对.   运 动 时,  五 指 松 握 剑 柄,  手 心 要 松 空,

使 剑 在 手 中 灵 活 运 转.

                        太极剑的握法

 

 

 

图 315 平握

图 316 直握

图 319 反握

图 317 钳握

图 318 提握

图 320 垫握

图 321 反手握

 

 

 

随着不同剑法需要, 握剑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平握 - 五指平卷握剑, 多用于劈剑, 崩剑, 托剑, 推剑等.

 直握 - 五指螺形卷握, 多用于刺剑, 扫剑等.

 钳握 - 拇指, 食指和虎口, 其余三指松握, 多用于带剑, 抽剑, 挂剑, 云剑等.

 提剑 - 腕关节屈提, 拇指, 食指下压, 其余三指上勾, 多用于点剑, 提剑等.

 反握 - 手臂内旋, 手心向外, 拇指支于剑柄下方, 向上用力, 中指, 无名指, 小指向下勾压.

        多用于撩剑, 探刺剑等.

 垫握 - 食指伸直, 垫在护手下面助力或控制方向, 拇指也伸直, 其余三指屈握. 多用于绞剑,

        削剑, 击剑等.

反手握- 剑身贴于左前臂后, 左手食指贴于剑柄,指尖指向剑首, 其余四指扣握于护手. 多用于

        剑术的起势. 在反手剑术练习中也多用此种握法.

 

在剑术练习中, 不持剑的手要捏成 "剑指", 古称 "剑诀".  剑指的握法使食指, 中指并拢伸直.

其余三指屈握掌心, 拇指压在无名指前端骨上.  剑指运用合理得当, 与剑法呼应配合, 可以助

势助力, 平稳优美, 大大增强剑术的表现技巧和神采.

身 法 :

端 正 自 然,  不 偏 不 倚,  舒 展 大 方,  旋 转 松 活,  不 可 僵 汰 浮 软,

突 起 突 落,  动 作 要 以 腰 为 轴, 带 动 上 下,  完 整 贯 串.

眼 法 :

定 势 时,  眼 看 前 方 或 剑 指 或 剑,  换 势 运 转 时,  要 作 到 精 神 贯 注,

势 动 神 随 每 神 态 自 然.

 

太极剑的特点和学练要领

1.    神舒体静, 内容相合. 太极剑与太极拳一样, 具有心静体松, 神态自然, 以意运身, 重意

      不重力的特点. 在姿势形态上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悬头竖颈, 沉肩坠肘, 含胸拨背, 松

      腰敛臀, 在动作上要求意念引导. 精神集中, 动中求静, 气沉丹田, 呼吸自然并与动作相

      配合.

2.    轻灵沉着, 刚柔相济. 太极剑要求行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在意念引导下强调劲力的

      内在表现, 含而不露, 柔中寓刚, 轻而不浮, 沉而不僵, 在轻稳柔和中显示信心和实力.

      一些太极剑也有明显的发力, 加速和条约动作, 遇此也有刚中有柔, 腰脚发力, 松活

      弹抖, 转接柔顺,避免生硬拙力.

3.    连贯圆活,绵绵不断.太极剑运动如浮运行空,细水微澜.其动作连绵柔缓,节奏平稳,运转

      圆活,寓动于静.其风格与动静分明,节奏强烈,富于阳刚之美的剑术,迥然不同.

4.    剑法清晰,剑身协调.太极剑与一切剑术相同,要求剑法清楚, 力点准确, 动作规范, 准

      确底表现出各种剑法的攻防含意. 不仅如此, 他还要求具备造型优美, 潇洒飘逸, 蓄发

      相间, 虚实分明, 剑势多变的特色. 演练中做到身与剑合, 剑与神合, 精神, 肢体和剑

      法溶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才能体现太极剑的真谛.

 

 

                     套 路 主 要 剑 法

 

1)  点 剑

    立剑, 提剑, 使剑尖由上向前下, 臂自然伸直, 力达剑锋.

2)  崩  剑

    立剑, 沉腕, 使剑尖向上, 发力于腕, 力达剑锋.

3)  撩 剑

    立剑, 由下向上方为撩, 力达剑身前部为正撩剑, 前臂外旋, 手心朝上, 贴身弧形撩出; 反

    撩剑前臂内旋, 余同正撩.

4)  劈 剑

    立剑, 自上向下为劈, 力达剑身. 轮劈剑则须将剑抡一立圆, 然后向前下劈.

5)  刺 剑

    立剑或平剑, 向前直出为刺, 力达剑尖, 臂与剑成一直线, 平刺剑, 高与背平; 上刺剑, 剑

    尖高于头平; 下刺剑, 剑尖高与膝平; 探刺剑, 臂内旋使手心朝外, 经臂下侧向前上方或下

    方立剑刺出.

6)  拦 剑

    左拦剑; 立剑, 臂内旋, 由左向右前方斜出, 腕与头平, 剑尖朝左前下, 力达剑刃.

    右拦剑; 立剑, 臂外旋, 由右向左前方斜出, 剑尖朝右前下, 余同左拦剑.

7)  挂 剑

    立剑, 剑间由前向下, 向同侧或异侧后方贴身挂出, 力达剑身前部.

8)  托 剑

    立剑, 剑身平置, 由下向上为托. 手心朝里, 腕与头平, 力达剑身中部.

9)  绞 剑

    平剑, 自胸前逆时针向前划弧一周, 再收于胸前, 手心朝上, 剑尖朝前, 力达剑身前部.

10) 削 剑

    平剑, 自异则下方经胸前向同侧前上方斜出为削, 手心斜向上, 剑尖略高于头.

11) 压 剑

    平剑, 手心朝下, 向下为压, 剑尖朝前.

12) 云 剑

    平剑在头前方平圆绕环为云.

13) 抹 剑

    平剑, 从一侧经前弧形向另一侧回抽为抹, 腕与胸平, 剑尖朝异前方, 力达剑身.

14) 截 剑

    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 力达剑身前部. 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剑向右后下方

15) 带 剑

    平剑, 由前向左或右臂回抽为带, 腕高不过胸, 剑尖斜朝前, 力达剑身.

16) 斩 剑

    平剑, 向右横出, 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 力达剑身.

17) 架 剑

    立剑, 横向上为架, 剑高过头, 力达剑身, 手心朝外.

18) 捧 剑,  抱 剑

    平剑或立剑, 两手在体前相合捧抱.

19) 扫 剑

    平剑向左或向右挥摆, 臂与剑成一直线, 力在剑刃.

   

关于步型, 步法的基本要求

 

1. 步 型 :

开立步   两 脚 开 立,  与 肩 同 宽,  脚 尖 向 前,  两 脚 自 然 直 立, 

         两 膝 微 屈.  如 起 势,  十 字 手 等

弓步     前 腿 全 脚 着 地,  脚 尖 朝 前, 屈 膝 前 弓, 膝 部 不 得 超 过 脚

         尖, 后 腿 自 然 伸 直 ,   脚 尖 斜 向 前 方, 全 脚 着 地, 两 脚 横 向 距

         离 10-20 厘 米

马步     两 脚 左 右 开 立, 约 为 脚 长 的 三 倍; 脚 尖 正 对 前 方, 屈 膝 半 蹲.

虚步     一 腿 屈 膝 下 蹲, 全 脚 着 地, 脚 尖 斜 向 前 45 度; 另 一 脚 微 屈, 以

         脚 前 掌 或 脚 跟 点 于 身 前.   

仆步     一 腿 屈 膝 全 蹲, 膝 与 脚 尖 稍 外 展, 另 一 腿 自 然 伸 直, 平 铺 接 近

         地 面, 脚 尖 内 扣, 两 脚 全 脚 着 地.

丁步     一 腿 屈 膝 半 蹲,  全 脚 着 地 , 另 一 腿 屈 膝,  以 脚 前 掌 或 脚 尖 点

         于 支 撑 腿 脚 内 侧

歇 步    两 腿 交 叉 屈 膝 半 蹲, 前 脚 尖 外 展, 全 脚 着 地. 后 脚 尖 朝 前, 膝 部

         附 于 前 腿 外 侧, 脚 跟 离 地, 臀 部 接 近 脚 跟.

独立步   一 腿 自 然 直 立, 支 撑 站 稳; 另 一 腿 在 体 前 或 体 侧 屈 膝 提 起, 高

         于 腰 部,  小 腿 自 然 下 垂.

平行步   两 脚 分 开, 脚 尖 朝 前, 屈 膝 下 蹲, 两 脚 外 缘 同 肩 宽

后坐步   后 腿 坐 实 成 半 蹲 步,负 担 全 身 重 量,  脚 掌 外 斜 约 45 度,

         前 膝 微 屈, 全 脚 掌 着 地,  脚 尖 向 前.  两 脚 横 向 距 离 略 与 背 宽

         前 后 距 离 为 一 步.  如 揽 雀 尾 的 捋 式 与 倒 撵 猴 等.

2. 步 法:

上步     后 脚 向 前 一 步 或 前 脚 向 前 半 步

退步     前 脚 后 退 一 步

撤步     前 脚 或 后 脚 退 半 步

盖步     一 脚 经 支 撑 脚 前 横 落

插步     一 脚 经 支 撑 脚 后 横 落

跳步     前 脚 蹬 地 跳 起,  后 脚 前 摆 落 地

行步     腿 微 屈,  两 脚 连 续 上 步,  步 幅 均 匀,  重 心 平 稳.

摆步     上 步 落 地 时 脚 尖 外 摆,  与 后 脚 成 八 字

扣步     上 步 落 地 时 脚 尖 内 扣,  与 后 脚 成 八 字

跟步     后 脚 向 前 跟 进 半 步

碾步     以 脚 跟 为 轴,  脚 尖 外 展 或 内 扣,  或 以 脚 前 掌 为 轴,  脚 根 外 展

拗步     右 手 左 脚 在 前,  左 手 右 脚 在 后,  或 左 手 右 脚 在 前, 

         右 手 左 脚 在 后,  如 搂 膝 拗 步

3.腿 法 :

蹬脚     支 撑 腿 微 屈 站 稳,  另 一 腿 屈 膝 提 起,  勾 脚,

         以 脚 跟 为 力 点 慢 慢 蹬 出,  腿 自 然 伸 直,  脚 高 过 腰 部

分脚     支 撑 脚 微 屈,  另 一 腿 屈 膝 提 起,  然 后 小 腿 上 摆, 

         腿 自 然 伸 直,  脚 面 展 平,  高 过 腰 部

摆腿     支 撑 腿 微 屈 站 稳,  另 一 腿 从 异 侧 摆 起,  经 胸 前 向 外 摆 动, 

         脚 面 展 平,  不 得 低 于 肩.

震脚     支 撑 腿 微 屈,  另 一 腿 提 起,  以 拳 脚 掌 向 地 面 踏 震,  劲 须 松 沉.

后举腿   支 撑 腿 微 屈 站 稳,  另 一 腿 在 身 后 向 异 侧 方 屈 举, 

         脚 面 自 然 展 平,  脚 掌 朝 上;  上 体 稍 侧 倾,  并 向 举 腿 方 向 拧 腰

 

关于眼法, 身法的基本要求

1.身 型 :

        头 -  虚 领 顶 肘         颈 -  自 然 竖 直

        肩 -  保 持 松 沉         肘 -  沉 坠 松 垂

        胸 -  舒 松 微 含         背 -  舒 展 拨 背

        腰 -  松 活 自 然         脊 -  中 正 竖 直

        臀 -  向 内 收 敛         胯 -  松 正 缩 收

        膝 - 屈 伸 自 然

2.身 法 :

        保持中正安舒, 旋转松活,  不偏不倚, 自然平稳. 

        动作以腰为轴, 带动肢,  上下相随, 不可僵滞浮软, 

        俯仰歪斜, 忽起忽落

  头部: 始终保持"虚灵顶劲" " 顶头悬" "神贯于顶" 即是在意识的支配下,        

        头部保持正直姿态,保持灵敏的感应.头部的百令穴徐徐地向上 领起, 下腭微收,

        舌舐上颚好像头顶着一碗水一样, 不使其洒出;

        又好象一根绳索将头部向上提悬,  不可偏歪或摇摆.

  颈部: 颈部要自然坚直, 肌肉切忌紧张, 这样颈部的左右转动就灵活自然, 不显僵硬.

  肩部: 肩部始终要松沉下塌, 不可耸起, 耸起则妨碍气血的流通, 意气则上浮.

        肩部也不可后张和前扣, 又称沉肩.

  肘部: 肘部要沉坠下垂, 自然变屈, 不可僵直或抬肘, 又称垂肘.

  胸部: 胸部要疏松自然, 使气沉于丹田, 不可外挺, 宜以意涵虚, 但又不是故意内缩,

        内缩则易成驼背,  又称含胸.

  背部: 背部宜舒展并向上拨伸, 不可驼背, 又称拨背.

  腰部: 腰部要自然松垂, 不可后弓或前挺, 动作要以腰为轴, 率动全身.

  脊部: 脊部要保持正直, 不可左歪右斜, 前挺后弓, 发力多从腰脊而

        出, 所谓 "力由脊发"  是也.

  臀, 胯部: 臀部要注意收敛, 不可向后突起, 或摇摆, 胯部要注意下蹋,

            要松 , 缩, 正, 不可歪扭和左右突出. 

 

身法总的要求是, 转动松活, 舒展大方, 端正自然, 尾闾中正 , 不偏不倚,

不可僵滞漂浮, 动作以腰为轴, 领率全身上下四肢, 所谓 "一动无有不动".

 

3.眼 法 :

        定 势 时,  眼 看 前 方 或 看 剑,  换 势 运 转 时,  要 做 到 精 神 贯 注, 

        以 势 动 随,  神 态 自 然. 精 神 贯 注, 思 想 集 中, 并 须 与 手 法 步 法,

        身 法 协 调 配 合, 完 整 一 气.      

 

以上 各 种 剑 法 均 要 做 到,  剑 法 清 楚,  劲 力 顺 达,  力 点 准 确, 

身 剑 协 调, 方 法 正 确.




 回 正 页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