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5-《街頭小吃》 11/2000


《街頭小吃》
 

    熟悉筆者的人都知道觀塘是筆者長大的地方。由於筆者自出娘胎以來都住在觀塘區,所以對這個區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筆者可算見証著觀塘區的變化,但最使筆者懷念的莫過於觀塘區的街頭小吃。
    觀塘並不是一個富裕的社區,區內的居民相當部分都是中下階層。筆者的父母在那個年頭收入不多,故此便遷入租金比較便宜的觀塘區。在筆者的印象中,觀塘區的食肆大都是檔次不高的,這也難怪,在觀塘區,高檔的食肆實在沒有市場。在那個年頭,觀塘區的特色便是街頭小吃。這些街頭小吃伴隨著筆者的成長,更是童年回憶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
    筆者從唸幼稚園時開始品嘗街頭小吃。最使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在月華街,近和樂村擺賣豆漿,涼粉和豆腐花的年邁夫婦,因為筆者每天都會光顧他們。那時侯,筆者尚在幼稚園學著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每天下午四時半,媽媽都在那裡等我,下了學校巴士後,媽媽都會帶我去喝一杯豆漿,有時再來一個豆腐花,已教我開心不已。這對老夫婦,男的有一張飽歷風霜的臉,女的則是一個慈祥的長者。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臉上總掛著一絲微笑。在冬天的日子,這對老夫婦就會賣「雞蛋仔」和「格仔餅」。所以在幼稚園的日子,光顧他們已成為習慣。
    到了小學的時侯,我依舊也光顧這對老夫婦。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時侯,筆者已不再需要媽媽的接送,媽媽也在那時開始給我零用錢-每天三塊錢。三塊錢雖然微不足道,但筆者可以有多一點的選擇。筆者光顧了老夫婦多年,當然希望試試其他熟食檔供應的「美食」。每天的三塊錢都留到放學後才到家附近的熟食檔吃過夠。到小學的時侯,筆者是以褓姆車作為來往學校的交通工具。放學後再加上交通時間,回到家已是黃昏時分了。筆者的家通常要到晚上九時才有晚飯,在放學時肚子已空空如也,怎麼可能再等上兩三小時後的晚飯?所以下了褓姆車後便一個箭步跑到協和街和月華街交界的兩邊行人路上流動熟食檔大快朵頤。那裡的流動熟食檔約有六,七個,賣的食物種類繁多:碗仔翅,牛什,韭菜,豬紅,豬腸,生菜魚肉,咖喱魚蛋,魷魚,鹵水鴨腎,鹵水墨魚,鹵水雞翼,車仔麵,串燒等。這些食物的香味在很遠的地方都能夠刺激到筆者和其他途人。要一次過品嘗這些美食,三塊錢當然不夠。所以筆者只能每天輪流光顧呢。
    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小學五年級為止,零用錢到那時當然不止每天三塊錢了。到了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因為是上午班的關係,放學後便回家吃午飯了。那當然不表示我從此就不再光顧街頭的流動熟食檔,只是次數當然不像從前般頻密。就像那對老夫婦我依然有光顧,但就沒有從前般多了。可是筆者也發覺這對老夫婦也不再像從前般每天擺檔。大概一星期只得兩三天吧。上了中學後這對老夫婦便沒有再那處擺賣。後來聽街坊說得知他們過世了。雖然不知道這個消息是否屬實,但心裡總有點難過,畢境他們年紀這麼大,要在街頭上擺賣以維持生計之餘,還要冒著被市政事務署(即現時的食物及環境衛生署)票控之險。
    在觀塘區(以筆者家附近為例),有流動熟食檔的除了協和街和月華街交界一帶之外,還有物華街和協和街交界及觀塘裕民坊。雖然現時筆者因身在外國的關係而沒有很多機會再去光顧這些流動熟食檔,但每次回港時都會盡量光顧這些熟食檔去尋回童年時的回憶。但奈何筆者發覺觀塘區內的流動熟食檔比從前少了許多,想必是政府為了所謂「市容」而加強取締這些流動熟食檔。還記得兩三年前,觀塘的裕民坊在晚上十一時後便有很多流動熟食檔;筆者如在晚上乘搭地鐵回家的話都會順道光顧。可是這次回港卻發覺即使在晚上過後也看不見流動熟食檔的蹤蹟。另一樣使筆者垂涎三尺的小吃就是臭豆腐,這種小吃在觀塘區遍尋不獲,最後要到旺角區才找得到。到了今時今日,這些街頭小吃依然存在,種類也比從前;可是卻沒有從前那種風味了。因為這些原在街頭出售的小吃現在改了在鋪頭內出售。這些流動熟食檔提供了不少平民化的地道小吃,筆者相信這些街頭小吃都會勾起不少人的回憶。儘管這些流動熟食檔多數時非法的,但它們的存在的確成了香港獨有的飲食特色。政府取締這些流動熟食檔的原因除了市容之外,也認為這些熟食檔不乎合衛生。可是筆者從未有因光顧這些流動熟食檔而拉肚子或出現任何不適,所以對政府的呼籲向來都嗤之以鼻,反正街上的空氣也不會比這些流動熟食檔出售的食物清潔多少,但政府卻沒有叫我們不去吸這些空氣呀。總之,這些街頭小吃永遠都是生活和回憶的一部分。


[Back to Beanie's Point of View]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