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2-《學英文》11/2000


《學英文》

    近年來,香港的中學生,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為社會各界所詬病,甚至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因為這關乎香港的人力資源的質素-香港的兢爭力-國際城市的稱譽。批評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文章相當多。有一點則幾乎沒有人提及,那就是英文,或任何一種語文其實是skill,但香港的學校卻把英語當做一種technique來教,把英文停留在technique的層次。這正是語文教育失敗的根源所在。如果弄不清這兩個慨念,其他一切的努力也是徒然的。
    簡單來說,skill是technique的升華,從technique升華到skill是要一段長時間的磨練才成功。比方說,要學懂加減乘除這些算術並不難,因為這種四則算術也不過是technique而已。但要隋時隋地靈活運用這種四則混算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你能夠做到,你就已掌握了四則混算skill。同樣道理,如果你的母語為非英語而你又可以隋時隋地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夠寫出通順的文章的話,你的英語技巧(English Language Skill)已掌握得不錯了。
    學生年紀小,也許不明白skill和technique的分別,但家長,老師,社會理應從小便向學生/子女灌輸這個慨念,或許學校只能教授語文的基本technique,但最少學校也應該讓學生知道要學好一種外語,必需要去到skill這個層次的重要性,又或者提供資源讓學生把課堂所學到的technique提升到skill的層次。與其怪責學生的英語水平低落,為人師表的,為人父母的應撫心自問有沒有向學生/子女灌輸學習語文的正確觀念?筆者並不懷疑每個學生都有改善自己的英語水平的良好動機,因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良好的英語水平是市民的重要資產,也是提高兢爭力的利器。可是,學生從小便被引向了一個錯誤的學習方向。現在要改正過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知道,語文是活的,是千變萬化的,更是思考能力的反射。活學活用是掌握語言技巧的不二法門。香港的學生從小被要求靜靜的坐下聽老師講課,更要視老師為知識的來源。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尤其是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師生共同參與才會有成績。因為學生已慣於被動地從老師那處獲得知識,根本不理解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正因如此,即使在中學裡安排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去教英文的作用實在有限。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主動敢於跟這些外籍老師進行交流式的學習。老師的角色理應是一個啟蒙者而不是一個單向的知識來源。一個單向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過份強調考試和強記的教育制度是語文水平下降的幫凶。在考試為主導的情況下,學生學習英文的動機便是以應付考試為目的,也間接使他們以為英文教科書裡的英文便是英文的全部。在錯誤的制度,錯誤的課程設計,錯誤的教學方式,錯誤的觀念下,英文焉能學得好?
    存在錯誤觀念的也不止是學生,學生的家長也有不少錯誤的觀念。有不少家長以為孩子上了英文中學後,英文必會比別人好。筆者本身的經驗足以証明這個觀念錯得很。所謂英文中學,只不過是用英文課本而已,老師在上課時也是以粵語講課的。筆者在香港唸的正是家長們趨之若騖的英文中學,但筆者的英文多是靠課外自修,學校裡教的英文根本不管用。所以只要以強記,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一天不改,唸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在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分別是中文中學的學生所要強記和背誦的課文是中文;英文中學的學生要背誦,強記的是英文而已。試想有多少唸英文中學的學生能以自己的文字去回答問題?如果孩子的英文根基不好,考上了英文中學不見得對孩子有好處。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最好就從小學時代開始,因為上了中學後,學習新語文的能力便會減退。又有學生甚至家長會認為補習能提高英文水平而不惜花錢上補習社。補習社所教的是純為應付考試而已,對提升語文能力的幫助很有限。正如前文所提及,語文是活的,要學好英文,要多閱讀,多聆聽,多寫。
    做學生的實不應把老師視為唯一的知識的來源,應該主動一點,就以英文來說,日常生活已有很多機會去學習,不必強記。為人父母的,在孩子年紀小的時侯便要培養他的閱讀興趣。有閱讀興趣的孩子,在語文運用上會比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好,詞匯方面也會比沒有這個習慣的孩子豐富。英語會話方面,筆者以為客觀環境很難提供一個訓練英語會話的機會。根據筆者的經驗,英語會話必需要在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生活環境下才有機會掌握得好。所以筆者不會期望香港的學生要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不過,一些簡單的對話,如問路,上餐廳,求救等的英語會話就必須要掌握得好,這些已是最低要求的了。在寫作方面,香港的學生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香港學生因為慣了用中文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在用英語寫作時也很自然地先用中文的語言邏緝去組織句子,再在腦中將之翻譯為英文。但是,英文跟中文的語系不同,所以英文的語言邏緝跟中文的語言邏緝也是不同的。可想而知,用中文的思維邏緝去寫英文會是什麼樣子。另一方面,香港的學生用英語寫作時偏重文法,卻忽略了行文的方式;此外,詞匯方面除了貧乏之外,也不懂得如何運用。
    要學好英文,學校(教育制度,老師),和家長本身要引導學生/孩子向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向,再加上學生本身的努力才可以成事。筆者以為社會的配合也是絕對必要的。在香港的社會,明顯缺乏閱讀風氣;家長對如何學習語文有著錯誤的觀念;扭曲的教育制度;無能的政策制定者全是英語水平低落的原因。學生/孩子本身是受害者。學生/孩子們都意識到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水平才可在這個兢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只是他們從小就被引向了錯誤的學習方向。成年人(家長,老師,政策制定者)對此實在難辭其咎。現在社會上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不少,但幾乎沒有人能觸及問題的核心-連skill和technique這個最基本的慨念也沒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解決的可能,即使特區政府投入再多的資源也是沒用的。再者,要改變學生,家長們錯誤的觀念也不是短期內能夠做到的。所以筆者以為這個問題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同時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景甚為悲觀。


[Back to Beanie's Point of View]

Hosted by www.Geocities.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