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巴傳奇 Zorba

資料:

製作人: Harold Prince

作曲: John Kander

作詞: Fred Ebb

改編: Joseph Stein

原作: Nikos Kazantakis "Zorba the Greek"

背景: Boris Aronson

服裝: Patricia Zipprodt

燈光: Richard Pilbrow

髮型: D. Rusty Bonaccroso

化妝: Dick Smith

音樂指導: Harold Hastings

編曲: Don Walker

舞曲: Dorothea Freitag

主管: Carl Fisher

經理: Warren O'Hara

製作舞台經理: Ruth Mitchell

舞台經理: James Bronson

公關: Mary Bryant, David Rothenberg, Ellen Levene

選角: Shirley Rich

副製作人: Harold Prince

副編舞: Tom Rolla

編舞: Ronald Field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在最早的希臘劇場裡,有一種常用的手法,便是拿一堆人,不管他們與劇中人物有沒有關係,去批評或陳述角色的心情或是處境。這種用法到現依然非常流行,一般人將之稱為"Greek Chorus"。初出道的導演Harold Prince雖然要在七十年代才真的成為一個概念音樂劇的大師,但早在六十年代末他已經開始在音樂劇中使用到概念先行的理念,而講述一個希臘哲學家的故事的音樂劇便讓他可以用到了"Greek Chorus"這種技巧,對他後來導演概念音樂劇可謂作出了首次嘗試。改編一套電影,此劇最先是由演員Herschel Bernardi開始提議將之製作成一套音樂劇,接著便是編劇和製作人兼導演的加入。Harold Prince對製作此劇不存多少信心,畢竟電影才放映不久,而且頗為成功,音樂劇和電影是不同的東西,相較之下很容易會被比下去。

怎麼也好,此劇還是繼續開始了製作階段。他們找到了作曲作詞拍檔John Kander與Fred Ebb,以及一隊製作人的心水設計師。縱然此劇在百老匯取得了劇評的大致讚賞,但內容始終過於灰暗,加之電影的影響以及背後哲學意義對當時的觀眾而言有點太難消化,此刻卻是虎頭蛇尾的在紐約待了不足一年便得下檔了。不管是百老匯的檔期以及之後的巡演都未能讓製作人回本。然而此劇之後在百老匯重生卻受到了歡迎,那個版本除了找來了電影的原演員及導演班底外,還加入了幾首把氣氛鬆緩的歌曲,反而更受觀眾歡迎,而且回本亦順利多了。曾出演此劇的演員還有:John Cunningham、Maria Karnilova、Carmen Alvarez、Lorraine Serabian、Anthony Quinn、Lila Kedrova、Rob Marshall、Taro Meyer、Robert Westenberg、Vivian Blaine、Jeff McCarthy等。

 

故事:

第一幕

演員們坐成一圈,討論著生命是甚麼,領隊最先道出了真諦。("Life Is")回到1924年,年輕的尼高斯要回來接收礦場,他遇上了老人左巴自動請纓幫忙並向他授了一個任何事都當第一次的哲學思想的理念。("The First Time")二人來到了基列的一條小鎮,不滿住宿簡陋,便向一個法國女人荷丹絲投宿。("The Top of the Hill")左巴對她甚為感興趣,荷丹絲繼而講起自己的豐功偉績,("No Boom Boom")這讓二人感情又進一步。住在鎮裡有一個美麗的寡婦,當她替其中一個工人送飯時被其他人調戲,尼高斯替他們道歉。左巴認為尼高斯已經愛上了寡婦要他去馬,但尼高斯卻認為還是小心為上。("The Butterfly")尼高斯接著又派左巴帶錢去買東西回來,而荷丹絲則希望左巴能帶回來一隻戒指。("Only Love")而終於,尼高斯亦向寡婦表白,二人擁抱。一直暗戀寡婦的柏黎卻看見了一切,一時之間接受不了而投河自盡。

第二幕

("Entr'acte")

在眾村民在共舞之時柏黎之父馬羅丹尼帶來了自己兒子自殺的消息。左巴回來後尼高斯發現他把錢拿了去吃喝玩樂大為惱怒,並指自己已經說左巴帶回來了戒指,左巴無奈只得娶荷丹絲作妻子了。("Y'Assou")另一邊廂尼高斯知道馬羅丹尼把柏黎之死怪罪在寡婦身上,他再次申明自己的愛,但寡婦卻無動於衷,她為自己的內斂而無奈。("Why Can't I Speak?")但這卻不能阻止馬羅丹尼的復仇,寡婦最終被刺死。後來那個礦場被認為不能開掘,尼高斯不忿左巴對兇手就如平常一樣,而左巴則指死亡是人生必經的,人面對之時除了跳舞並接受外,亦沒有甚麼可做。

但接著便輪到荷丹絲病重了,其他人等著瓜分她的財產,("The Crow")而她陷入幻覺後則在左巴的懷中死去。("Happy Birthday")尼高斯為了安撫左巴的悲痛,便開始了跳舞,接著,左巴亦加入了。二人要離開這個小鎮了,尼高斯回到雅典,而左巴則繼續依著自己的方式去闖蕩。("I'm Free")領隊跟一眾演員們再次帶出劇首的意旨,並再次提點觀眾們左巴這種接受生命並熱愛生命的生存態度。("Life Is (Reprise)")

 

紀錄:

1969年東尼獎

最佳背景

1969年Drama Desk獎

最佳背景、最佳服裝、最佳作詞

1969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女配角: Lorraine Serabian (領隊)

1984年東尼獎

最佳女配角: Lila Kedrova (荷丹絲)

1984年Drama Desk獎

最佳女配角: Lila Kedrova (荷丹絲)

1984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Robert Westenberg (尼高斯)

 

唱片:

此劇的唱片計有1968年百老匯原版、1971年維也納版、1983年百老匯重生版、1988年匈牙利版以及2003年西班牙版。一般來講市面上只能找到第三個,香港沒有出售。

 

觀感:

聽過此劇之後筆者對John Kander這位作曲家的感覺不多不少有點改觀,尤其是他在此劇的音樂當中大量的運用了市臘音樂的元素,跟他在之前之後的作品風格都非常不同。如果有看過電影的話還不難發現此劇的音樂跟電影的多少有點相似,不管是旋律還是配器方面。歌詞來講,Fred Ebb在那些為角色而設的歌詞上的發揮保持著水準,尤其是當要表達故事的中心思想的時候。劇本雖然有點簡單,但至少也有著一種帶悲哀的風趣幽默在裡面。在劇中舞蹈的段落不少,但始終這不是此劇的賣點,唯一有點特別的是用上了肚皮舞而已。

 

推薦曲目:

Life Is: 女聲領唱,開幕及閉幕曲,全劇的意旨所在,亦是"Greek Chorus"最典型的呈現手法。
The First Time: 男聲獨唱,跟之前曲風相若的角色炫示型歌曲,亦是男主角的生活哲學。
No Boom Boom: 女聲獨唱,輕鬆而愉快的角色炫示曲,包含了一段段舞蹈,音樂歌詞既撩人又帶天真。
Why Can't I Speak?: 女聲獨唱,溫柔帶悲哀的角色探索曲,對女聲有要求,適合拿出來作角色研讀。
I'm Free: 男聲獨唱,短小卻有一種廣闊胸襟的歌曲,跟"Life Is"相連。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68年11月16日 - 1969年8月9日
上演場數: 305
百老匯複演: 1983年10月16日 - 1984年9月2日
上演場數: 362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