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派對 Wild Party, The (LaChiusa)

資料:

製作人: The Joseph Papp Public Theatre/New York Shakespeare Festival, George C. Wolfe, Scott Rudini/Paramount Pictures, Roger Berlind, Williams/Waxman

作曲、作詞: Michael John LaChiusa

原作: Joseph Moncure March 'The Wild Party'

改編: Michael John LaChiusa, George C. Wolfe

背景: Robin Wagner

服裝: Toni-Leslie James

燈光: Jules Fisher, Peggy Eisenhauer

聲效: Tony Meola

音樂指導: Todd Ellison

編曲: Bruce Coughlin

音樂協調: Seymour Red Press

髮型: Jeffrey Frank

選角: Jordan Thaler, Heidi Griffiths

技術顧問: David Benken

製作舞台經理: Gwendolyn M. Gilliam

藝術指導: Rosemarie Tichler

外展: Magaret M. Lioi

統籌: Mark Litvin

經理: Michael Hurst

副製作人: Wiley Hausam

宣傳: Carol R. Fineman, Thomas V. Naro, Barlow-Hartman Public Relations

主管: 101 Productions, Ltd

市場: The Karpel Group

編舞: Joey McKneely

導演: George C. Wolfe

 

簡介:

看一看此劇後台陣容其實絕不簡單,Michael John LaChiusa是與Stephen Flaherty一樣被看高的新一代美國作曲家,而他的品味亦很大受Stephen Sondheim影響,較注重劇的內涵而非故事。改編自同名長詩,在此劇上演時有另一套取材自同一詩作名字也叫"Wild Party, The"的音樂劇於外百老匯上演,為了區分兩者,一般都在後面加上作曲家名字。設計方面有老手如Robin Wagner、Jules Fisher這些東尼獎得主,原裝卡士更有電影名星Toni Collette和百老匯名星Mandy Patinkin助陣。繼在1994年之後Michael John LaChiusa這位音樂備受矚目的作曲家的此劇,加上還有之前憑"踢踏春秋"一劇表現出大膽、創新的導演George C. Wolfe,在當時而言是抱有不低期望的。

然而,此劇在百老匯的上演並算不上是順利。縱使此劇的音樂被劇評和觀眾一致公認為非常出色,尤其在開頭一曲旋即把觀眾吸引過來,而歌詞亦與原著甚為接近及帶出了主題而深受喜愛。設計上面亦有不錯的評價,演員更加是大都無懈可擊。最大的問題又是出在哪兒呢?劇本。雖然保留了原著的精神,此劇讓觀眾看的有主客不分之嫌,畢竟長詩中的主角是一個三角,但在這套音樂劇裡面好像每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結果此劇上演不久便下檔,在當屆東尼獎更是所有提名全部落空。曾經出演此劇的演員還有:Norm Lewis、Marc Kudisch、Yancey Arias、Nathan Lee Graham、Michael McElroy、Eartha Kitt、Tonya Perkins、Jane Summerhays、Daren A. Herbert等。全劇長兩小時,不設分幕。

 

故事:

1928年紐約,眾人介紹舞台明星昆妮出場。("Queenie was a Blonde")她的男友是當小丑有暴力傾向的巴斯,("Marie is Tricky")二人原本安於其份,然而昆妮卻漸漸害怕巴斯的暴力。她提議來一個瘋狂派對來沖喜一下。("Wild Party")嘉賓們逐一進場:舞者積奇、女同性戀瑪德蓮與女友莎莉、同性戀黑人表演組合菲爾與奧斯卡、退休明星多樂絲、退休球手艾迪與妻子美伊及其妹妮汀、以及準備在百老匯上場的高特與高伯。("Dry")昆妮熱情地招呼眾人,在妮汀跟著下她先和瑪德蓮傾談有關她的女伴。("Like Sally")之後積奇也說出自己身世與所行的路。("Breezin' Through Another Day")

在黑人組合和巴斯表演後,("Uptown")幸福夫妻艾迪與美伊分享著經驗,("Eddie and Mae")高特和高伯商量如何出位,("Gold & Goldberg")多樂絲向他們提出幫忙遭拒絕。("Moving Uptown")這時昆妮好友姬特與男伴黑人布勒基來到,昆妮向妮汀指出娛樂圈內好友的定義。("Best Friend")一連串混亂下昆妮與布勒基初會,姬特打賭二人會發生關係,而黑人組合表演時遭積奇騷擾。("A Little Mmm")布勒基與昆妮很明顯互生情愫,("Tabu/ Taking Care of the Ladies")而奧斯卡則搭上了積奇。巴斯打斷了布勒基與昆妮,指出最好的愛情也沒有好結果。("Wouldn't it be Nice?")幾乎釀成暴力事件時巴斯甩開了她,布勒基向昆妮指出巴斯的暴力,昆妮的回答顯得很妥協。("Lowdown-down")

巴斯一邊推波助瀾下舞會越發瘋狂,多樂絲警告昆妮不果、昆妮和巴斯鬧翻、積奇和奧斯卡被菲爾撞見、美伊和艾迪因姬特而吵架、姬特勸告昆妮不成功,總之在酒精和瘋狂下舞會繼續進行著。("Gin/ Wild")姬特向眾人指出布勒基的為人,("Black is a Moocher")而布勒基卻與昆妮趁亂來到屋子外談情。("People Like Us")莎莉這才開始真的明白自己在幹甚麼。("After Midnight Dies")艾迪和美伊、黑人組合各自和好,("Golden Boy")而高特與高伯也在瘋狂後回復自己。("The Movin' Uptown Blues")妮汀在積奇引誘下試了毒品,("The Lights of Broadway")在積奇準備趁機性侵犯她時艾迪趕至解救了妮汀。("More")

昆妮、布勒基、巴斯與姬特四人的關係越搞越亂,("Love Ain't Nothin'/ Welcome to Her Party")巴斯最後孤獨地唱起悲歌,("How Many Women in the World?")越發喝酒麻醉自己並把派對再次弄成混亂一片。最後還是布勒基把這些混亂平息,昆妮與布勒基讓姬特照顧著巴斯,二人進房行事去了。多樂絲再次出來說出瘋狂過後的道理。("When it Ends")昆妮醒來時回想昨晚的事,並有了新想法。("This is What it is")巴斯以平時的小丑裝進來,手裡拿了支槍。一輪交戰下布勒基錯手讓槍走火殺了巴斯。布勒基必須逃走,眾人離去,昆妮要再次面對她的生活 - 愛、恨、和受傷。

 

紀錄:

2000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Toni Collette (昆妮)

2005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製作、最佳音樂指導、最佳曲詞、最佳配角: Nathan Lee Graham (菲爾)、Daren A. Herbert (奧斯卡)

 

唱片:

香港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全世界亦只有2000年百老匯原版一個錄音。

 

觀感:

曾有人把此劇與Stephen Sondheim的概念音樂劇相比,發覺很多類的情況。上半部主要還是各人的一些感想、下半部則帶出了故事重點;每個角色自然有自己的教導,整個故事又是一個理念。全劇的音樂非常統一,上半部的喧鬧爵士樂和下半部抒靜的爵士樂形成了極大對比。歌詞裡也有不少是從原詩中搬過來的。亦有人把此劇與同名由Andrew Lippa作曲的音樂劇比較,基本上不論音樂、緊合都比對方優勝;選角和設計則打成平手。然而要說普及還是Andrew Lippa取勝,畢竟他是以半流行曲式寫成那套音樂劇的。說回來一套兩小時的音樂劇不設休息也挺累的,雖然說是劇情須要。

 

推薦曲目:

Queenie is a Blonde: 大合唱,全劇開首歌曲,確定了整套劇的曲風,極為富性格的歌曲。
Uptown: 男聲合唱,歌舞秀風格的歌曲,適合拿出來合唱,講求二人的合拍。
Eddie and Mae: 男女合唱,內有不少角色塑造的歌曲。
Best Friend: 女聲合唱,歌詞挺有看頭的歌曲,道出人性冷暖和扭曲的友情觀。
A Little Mmm: 男聲合唱,有趣的是裡面含有一種古怪的技藝"Scatting"。
Black is a Moocher: 女聲獨唱,劇中第一首可以成為名曲的慢歌,適合拿出來獨唱。
People Like Us: 男女合唱,終於會有一首真的反映真實性情的歌曲。
When it Ends: 女聲獨唱,所謂"11 o'clock"歌曲,全劇最具哲理,亦是最出色的歌曲。

 

數字:

百老匯首演: 2000年4月13日 - 2000年6月11日
上演場數: 68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