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起義 We Will Rock You

資料:

製作人: Phil McIntyre, Queen Theatrical Productions, Tribeca Theatrical Productions

作曲、作詞: Queen

編劇: Ben Elton

背景: Mark Fisher

燈光: Willie Williams

錄影: Mark Fisher, Willie Williams

聲效: Bobby Aitken

服裝: Tim Goodchild

武指: Gordon Alexander

選角: Pippa Ailion

美國選角: Bernard Tesley Casting

常駐指導: Tony Edge

副編舞: Lucie Pankhurst

常駐編舞: John Clarke

聲樂: Brian May, Mike Dixon

編曲: Steve Sidwell

音樂指導: Mike Dixon, Brian May, Roger Taylor

舞台、編舞: Arlene Philips

導演: Christopher Renshaw

 

簡介:

如果要講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與百老匯的有甚麼不同,那麼真的要寫一篇長長的論文的才行;然而要看其中一兩個分別,或許看一看此劇便容易得多。點唱機音樂劇在美國一向都不及在英國受觀眾歡迎,而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也漸漸有大製作化的趨勢,使得較注重劇本、音樂內涵的便難以抬頭。此劇用上了著名搖滾樂隊"The Queen"的好多首極為出名的樂曲,配以一個廢托邦式的革命故事來把它們連在一起。為此劇編舞的Arlene Philips一向都擅於為點唱機音樂劇編舞,而製作人之一Robert DeNiro則帶來在劇場毀譽參半的編劇Ben Elton為此劇配上劇本。

此劇在倫敦上演之時,被劇評們批得幾乎一無是處,原因是缺乏劇場化音樂、龐大喧嘩太過的舞台效果、缺乏原創精神及內涵的劇本,以及冗長無意義的過剩舞蹈。即便如此,觀眾們對此劇所擁有的親近感與演唱會現場感卻非常受落,讓此劇原本只上演四年(也已經是很久了)的檔期再度延長。不止如此,此劇的足跡亦遍及美國、澳洲、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葡萄牙、瑞士、日本、俄羅斯、西班牙、南非及德國。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Tony Vincent、Hannah Jane Fox、Sharon D. Clarke、Nigel Planer、Mig Ayesa、Peter Johanson、Serkan Kaya、Jessica Kessler等。

 

故事:

第一幕

這是三百年後的事。世界由環球軟件統轄,並禁止了演奏樂器的權利。("Innuendo")圖晝館員波普因偷看禁書而被捕,上面有一預言:在一顆超新星引領下,它將會被發現並把人類從世界拯救出來。畢業典禮,("Radio Ga Ga")男生伽利略嚮往自由的生活,("I Want to Break Free")和女生史卡拉姆琪一起被警察卡索基拘捕。環球軟件公司總裁出場,("Killer Queen") 她千方百計阻止最後一件樂器被人們發現。("Play the Game")在牢獄中史卡拉姆琪和伽利略漸漸了解對方,("Under Pressure")遂成朋友,更順利逃出。

另一邊廂總裁和卡索基則繼續搜尋傳說中的樂器。("A Kind of Magic")地下組織波希米亞人是一群想尋找音樂的人,("I Want It All")當伽利略和史卡拉姆琪逃出後奧絲和阿域把他們帶他們到總部。("Headalong")他們認為伽利略會是那個超新星,("No 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可卻苦無良策找到甚麼為之搖滾。("Ogre Battle")然而警察們卻追蹤而至把所有人拘捕,可主角二人卻趁亂走了。

第二幕

社會上的人繼續枯燥無味地生活,("One Vision")伽利略和史卡拉姆琪成功破解追蹤器,一夜浪漫。("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卡索基盤問波希米亞人不得要領,("Flash")遂下令把所有人洗腦。("The Seven Seas of Rhye")總裁得知波希米亞人下場深感快慰,("Don't Stop Me Now")但在知道有二人在逃便下令全力緝捕,更把卡索基洗腦以作懲罰。("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伽利略和史卡拉姆琪繼續找方法來救人,("Hammer to Fall")他們找到還沒完全洗腦的波普,他很想記起以前的事。("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

終於伽利略和史卡拉姆琪找到眾人,波普和他的電單車幫助二人去找那件樂器。眾人來到那個地方,卻找不到甚麼樂器。為了秉持波希米亞精神,在沒有樂器之下也要有音樂,伽利略先來清唱,漸漸聽到有一樂器在奏著 - 一部電結他。("We Will Rock You")終於全世界也被此音樂感動,總裁的計劃全盤失敗了。("We are the Champions")眾波希米亞人也找到了自己失去的東西。("Bohemian Rhapsody")

[附加資料:第一幕末後來加入了"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Play the Game"變成了"Now I'm Here";"Ogre Battle"被刪掉。第二幕"Don't Stop Me Now"之前加上了名曲"Fat Bottomed Girls"。]

 

紀錄:

/

 

唱片:

有兩隻,一為西班牙版原聲,另一為2002年英文現場版本。兩個都不是很正規呢。我是趁該劇主角Tony Vincent來港開演唱會在現場買的。

 

觀感:

基本上此劇筆者還真的沒甚麼好說的,點唱機式音樂劇就是這樣的嘛。點唱機音樂劇有一個問題,因為是用上了之前已經作好的歌曲,給人的感覺總是缺乏原創的感覺,而因為是前人作品,要音樂將就劇情而改變亦不是件易事。這引發一連串效應,因為在編劇方面會有困難,但又不想去改動歌曲,製作小組便會在舞蹈、效果方面加入不少元素來豐富音樂劇的本質。然而,這些加得會否太多,位置是否正確又是另一個難以定奪的問題。在一堆的限制之下,劇的質素便難以達到高水準了。回應前文,由此劇看來,縱使英國的評審們一向對劇本好的劇較為偏心,但觀眾似乎是向另一個方向進發的。

 

推薦曲目:

I Want to Break Free: 男聲獨唱,角色探索曲,對男聲來講難度不低的歌曲,亦是就此劇而言較為開朗的歌曲。
Killer Queen: 女聲獨唱,女聲的炫耀曲,難度不低的歌曲,適合拿出來表演。
No-One But You [only the good die young]: 女聲獨唱,跟其他歌曲有點不同的是此曲是慢歌,相比之前之後也有溫柔得多。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女聲獨唱,帶動全場觀眾的樂曲,做的挺像演唱會的。
We are the Champions: 大合唱,此劇可能最為人熟知的歌曲,雖然無甚分部卻有一種和諧感。
We Will Rock You: 男聲領唱,此劇的主題曲,真正能夠讓整場沸騰的歌曲。
Bohemian Rhapsody: 大合唱,為The Queen本身一首極為出名的樂曲,在這裡變成了勝利的頌歌。

 

數字:

倫敦首演: 2002年5月14日 - 現在
個人評分: 6.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