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奧麗 Violet

資料:

製作人: Playright Horizons

作曲、聲樂編排: Jeanine Tesori

作詞、改編: Brian Crawley

原作: Doris Betts "The Ugliesst Pilgrim"

背景: Derek McLane

服裝: Catherine Zuber

燈光: Peter Kaczorowski

聲效: Tony Meola

武指: Luis Perez

編曲: Joseph Joubert, Buryl Red

音樂指導: Michael Rafter

製作舞台經理: Perry Cline

舞台經理: Steve Northian

製作經理: Christopher Boll

經理: Lynn Landis

選角: James Calleri

公關: James LL Morrison

副製作人: Ira Weitzman

編舞: Kathleen Marshall

導演: Susan H. Schulman

 

簡介:

全美國成立最長久的戲劇獎項是著名的佩歷沙獎,而排行第二的,則是紐約劇評獎。紐約劇評獎的評審是由各大紐約報章的劇評人,除了紐約時報以外,其餘的主流報章都有份參予。他們其中一個特色是,不一定每一年都要選出一套最佳話劇和最佳音樂劇,有時候如果當年真的沒有甚麼好作品的話,獎項大可懸空不發。在紐約上演過的音樂劇裡面,到而今為止只有一套曾經獲頒過紐約劇評獎最佳音樂劇的榮耀是來自外百老匯而又從未進佔過百老匯的,這便是此劇了。此劇一開始是在1994年的一個戲劇會議中提出的作品,經過三年之後在外百老匯上演,迅即便得到了注意,尤其是初出道的兩位新秀作曲家Jeanine Tesori以及編劇兼作詞人Brian Crawley的水準表現,在Richard Rodgers獎的資助下此劇在外百老匯順利的完成了一個月左右的演出。

百老匯當時經歷了1996年的大豐收之後,1997年的作品似乎都相形失色,這套音樂劇在外百老匯的演出檔期不算長,收到的評價亦是不一的。大部份劇評對此劇出色的音樂都備感讚賞,而劇本雖然在第一幕成績平平卻在第二幕挽回劣勢,成功取得了效果。此劇的處理手法非常簡單,不論場景或是服裝都以簡單自然為主,而導演和編舞的工夫也省了不少。基於此劇的內容以及音樂歌詞的水準,加之舞蹈場面不多,此劇非常適合用來作高校演出以及小型製作。結果此劇雖然附帶不少暇疵,卻仍因其優點頗多而獲得了好幾個獎項,風頭要比百老匯的製作還要厲害。曾經出演此劇的演員有:Lauren Ward、Michael McElroy、Michael Park、Amanda Posner、Stephen Lee Anderson、Robert Westenberg、Cass Morgan、Paula Newsome、Michael Medeiros、Kirk McDonald、Roz Ryan等。

 

故事:

第一幕

1964年,二十五歲的維奧麗在巴士站回顧過去,在她十三歲的時候與其相衣維命的父親使的斧頭突然鬆脫,讓她臉上留下了一條有鼻樑直達左面頰的傷口。("Water in the Well")縱使十八歲父親儲夠錢替她動臉部手術,卻因已耽擱太久而未能成事。現下是她父親死後兩年,維奧麗自己也搬出了僅餘的錢開始去尋找一個電視福音傳道治療師來醫治自己。("Surprised")在巴上士她遇上了一個老女人,並幻想自己的臉像她一樣無缺的時候的情景。("On My Way")接著上車的是兩名士兵:英俊的白人蒙堤以及其同伴黑人費歷。("M & Ms")二人玩起樸克牌來,維奧麗加入並回想父親教她玩牌來計數的往事。("Luck of the Draw")

蒙堤對維奧麗的"救星"甚無好感,("Question & Answer")費歷則替維奧麗好好的打扮了一番。("All to Pieces")在巴士上維奧麗繼續幻想自己被醫治時的情景,("A Healing Touch")而他們抵達曼菲斯之後費歷指她根本上不需要甚麼信仰治療師。("Let it Sing")維奧麗因為遺失了親戚的地址接受了蒙堤和費歷的提議住旅館,收音機響出音樂的同時("Who'll be the One (If Not Me)")她亦墮入了夢鄉。蒙堤闖入發現了維奧麗的簿子,裡面對他似乎不大友善,但看著維奧麗的樣子他又不禁可憐起她來。("You're Different")

維奧麗醒來之時費歷也來了,三人來到一間歌舞廳裡。("Lonely Stranger")三人在這裡跳了一夜的舞,費歷最先離開,而蒙堤和維奧麗回去之後便搞了起來。("Lay Down Your Head")在二人在享受片刻歡愉之時,坐在樓下的是喝著悶酒的費歷,和一眾歌者完結了第一幕。("Anyone Would Do")

第二幕

第二天維奧麗決定跟二人繼續同行,費歷大概認為自己放手讓蒙堤和一個天真少女搭上而內疚。("Hard to Say Goodbye")在三人要分手之時,蒙堤想維奧麗復原之後來找他,但維奧麗卻沒有答應。("Promise Me, Violet")來到杜沙,維奧麗在福音治療師跟合唱團綵排時出現並被趕走。("Raise Me Up")但在被趕走之時她又逃走成功,("Down the Mountain")並在小教堂裡找到了暫時躲避的地方。福音治療師來要求她離開,但她卻反要他製造一個奇蹟出來讓她得救。("Raise Me Up (Reprise)")然而這一切讓福音治療師無動於衷。

惱怒的維奧麗要他望著自己,思緒卻回到了父親身上。("Look at Me")維奧麗之父向女兒道歉,並指自己已經盡力想挽回這件悲劇。("That's What I Could Do")突然維奧麗感到有些甚麼似乎離開了自己,她以為那定是她的傷疤。("Surprised (Reprise)")回到巴士上,雖然人人都是陌生的,卻使她想起之前跟她同車的乘客。("M & Ms")她向同車乘客們講述自己將會跟蒙堤重逢,並讓他大吃一驚自己的臉龐已然被治好了,乘客對此不置可否,只靜靜的讓她說完下去。

來到了車站維奧麗遇上了蒙堤,他指自己將會去越南從軍,而維奧麗亦發現了自己的臉從來沒有變過,還是老樣子。維奧麗拒絕了蒙堤的邀請在三藩市再見,並著他出國要小心。費歷此時亦來到了車站,他發現了維奧麗的改變,那不是外在而是內在的。他想維奧麗留下來陪他,("Promise Me, Violet (Reprise)")原本拒絕的維奧麗被十三歲的自己拉了回來,現下她知道自己為甚麼會感覺到甚麼東西不見了。她面對了自己父親,那股罪咎和憎恨便從此消散;現在他又遇上了費歷,原本沒有人愛的她的療程總算完結了。("Bring Me To Light")

 

紀錄:

1997年紐約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

1997年Lucille Lortel獎

最佳音樂劇

1997年奧比獎

特別獎: Jeanine Tesori

2000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曲詞

 

唱片:

只有一隻,1997年的外百老匯原版,在香港沒有出售。

 

觀感:

揉合了鄉村音樂、福音、搖滾等各類音樂元素的這套音樂劇曲譜讓人一聽便易於喜歡上。全劇的歌曲大都琅琅上口,而且似乎沒有止息;直至到第二幕末的最後一曲才給予了一個肯定的結束,這可能便是Jeanine Tesori的風格吧,這之後在"卡蘿拉的零錢"更見明顯。歌詞方面既富詩意亦具表達情感的功效,雖然缺乏諷喻的歌曲卻仍然吸引。至於劇本,個人認為此劇是寫的非常不錯的,但是也對女主角的戲要求大了點,其他人雖然都有自己的角色,但發展都不十分明顯。至於導演和編舞在此劇都沒甚麼太大的發揮空間,就是得處理不斷出現的插思與幻想而已。

 

推薦曲目:

On My Way: 大合唱,以鄉村曲風寫成而不失劇場風格的對話式歌曲,引到大合唱時的旋律和歌詞堆砌甚具魅力。
Luck of the Draw: 男女合唱,有趣在於歌詞的饒舌程度可不低,對歌者可算是一種挑戰。
Let it Sing: 男聲獨唱,全劇第一首亦是最出色的一首角色探索型歌曲,附帶踢踏舞,旋律優美而歌詞簡潔。
Who'll be the One (If Not Me): 男聲領唱,非常具福音歌風格的華爾滋曲,適合拿出來表演。
Raise Me Up: 男聲獨白女聲領唱,典型的福音式歌曲,在合唱團的幫助下極具感染力。
Bring Me to the Light: 大合唱,全劇的結幕曲,歌詞和音樂都具有一種"比生命更大"的感覺,恢宏而窩心。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1997年3月11日 - 1997年4月6日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