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年代 Taboo

資料:

製作人: Adam Kenwright, Michael Fuchs

作曲、作詞: Boy George

原作: Mark Davies "This Life"

改編: Charles Busch

音樂編排、附加音樂: Kevan Frost

概念: Boy George, Christopher Renshaw

背景: Tim Goodchild

服裝: Mike Nicholls

燈光: Chris Ellis

聲效: Jem Kitchen

髮型、假髮: Christine Bateman

選角: James McKeon

編舞: Les Child

導演: Christopher Renshaw

 

簡介:

文化是一樣牽連極廣的東西,而音樂總是如形隨影的跟隨著這種東西轉。在六十年代音樂劇"髮"和"噢!加爾各答"揭示了嬉皮的生活,而到了七十年代則有"洛奇恐怖晚會"這種離經叛道的文化。此劇主要是說關於八十年代倫敦一種新興的、瘋狂的文化,人們以古靈精怪的服裝、髮型等去襯托自己幾乎毫無節制率性而行的生活。在這種文化的轉變下,卻成就了Boy George這位唱作俱佳的奇人。有別於新興的"點唱機音樂劇",雖然Boy George在流行音樂界成名已久,此劇卻沒有使用一首他以前的任何一首樂曲。換言之,此劇的所有歌曲都是由他自己原創的。

此劇先在倫敦首演,雖然導演和編劇的技術和內容受到了質疑,評論們卻對此劇的音樂大加讚賞,並獲得了自己的一群聽眾。到了後來,此劇由美國名咀Rosie O'Donnell資助在美國上演,在多處都作出了修改,卻仍被劇評們尖刻的批評弄的體舞完膚。雖然如此,此劇的音樂依然是廣受讚譽的。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Raul Esparza、Gemma Craven、Euan Morton、George O'Dowd、Jody Butterworth、Luke Evans、Paul Baker、Sarah Uriarte Berry、Liz McCartney、Jeffrey Carlson等等。此劇在倫敦和美國上演都不算長,就正如劇中描述的時代一樣。

 

故事:

第一幕

倫敦一間酒吧內僱主菲臘和老客蘇媽帶我們來到1982年,("Freak/Ode to Attention Seekers")年輕的佐治被踢出公寓,("Stranger in This World")菲臘好心讓他在這裡做工,並叫他作佐治男孩(Boy George)。女孩妮歌拉一直嚮往城市生活("Safe in the City")蘇媽不理菲臘阻止讓她進來,並看到了那裡的繁華,("Dress to Kill")這時販毒的瑪麗蓮也出場了。("Genocide Peroxide")佐治亦於此初會攝影師馬吉斯。

酒吧名星里爾出場,("I'll Have You All")妮歌拉成了她偶像的助手。佐治和馬吉斯搞了一夜,("Sexual Confusion")第二早馬吉斯對佐治化妝不以為然。("Pretty Lies")當日下午瑪麗蓮和佐治一起去買東西,盡興而返。("Guttersnipe")在馬吉斯和佐治打得火熱時,妮歌拉和里爾也開始了。("Love is a Question Mark")菲臘決意來一個大舞會,佐治搖身一變成唱作人,使眾人皆為驚異。("Do You Really Want to Hurt Me")然而他和馬吉斯的戀情卻走下坡,並於當晚分手。("Church of the Poison Mind/Karma Chameleon")

第二幕

在這一團糟的關係中,佐治繼續瘋狂地表演下去。("Everything Taboo")佐治開沾毒,並再次和馬吉斯搞上。另一邊廂,蘇媽對妮歌拉搶走里爾感痛苦。("Talk Amongst Yourself")佐治毒癮漸深,("The Fame Game")馬吉斯對此非常不滿。("I See Through You")他在外面散佈佐治是癮君子的消息,而里爾則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Ich Bin Kunst")馬吉斯流落街頭,被菲臘救起,("Petrified")眾人因為自己的倒楣運而哀嘆。("Out of Fusion")里爾的愛滋奪去了他生命,妮歌拉傷心不已。("Il Adore")到最後,眾人都繼續地這樣生活下去,日子就像水般流過,絲毫沒有停頓...("Come on in From the Outside")

 

紀錄:

2004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Euan Morton (佐治)

2004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配角: Raul Esparza (菲臘)

2003年奧利佛獎

最佳男配角: Paul Baker (菲臘)

 

唱片:

香港有售的大多是2002年倫敦版,另外還有一2003年的百老匯版本。

 

觀感:

實際上除了歌名以外筆者還不大清楚劇名和故事內容有甚麼關連,而就好像"髮"帶給筆者的感覺一樣,這種文化是被過份地放縱的文化、一種不應產生卻讓人易於沉淪的文化,此劇究竟是在歌頌這種東西,還是以客觀方式說故事而已?就看這套音樂劇的下場而言,反應並不如理想,不夠一年便下了檔,似乎觀眾們也對此劇的感覺差不多。個人來講對於此劇的服裝、化妝無一不是讓人側目的(縱使這是此劇的賣點之一),然而音樂卻異常得持久耐聽,作為唱片的話此劇還是不錯的。然而全劇的曲風並沒有太大變化,亦是在議無可議的一個小瘕疵吧。

 

推薦曲目:

Stranger in This World: 男聲獨唱,角色探索型曲目,全劇可能唯一一首尚有一絲無辜感覺的曲子。
Love is a Question Mark: 男聲合唱,溫柔而充滿感覺的樂曲,一洗之前的糜爛。
Do You Really Want to Hurt Me: 男聲獨唱,角色炫耀本身唱技與舞技的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
Ich Bin Kunst: 男聲獨唱,全劇最受人歡迎的曲子,大膽、難預料的舉動讓全劇掀起高潮。
Il Adore: 女聲獨唱,全劇幾乎絕無僅有寫的夠清柔的歌曲,濃罩了一種淡淡的哀愁。
Come on In from the Outside: 大合唱,全劇的概括曲,光榮的結束,有點像"髮"那種"Let the Sunshine In"的感覺。

 

數字:

倫敦首演: 2002年1月29日 - 2004年4月26日
百老匯首演: 2003年11月13日 - 2004年2月8日
上演場數: 100
影碟首映: 2003年
(英國)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