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雪蘭都 Shenandoah

資料:

製作人: Philip Rose, Gloria & Louis K. Sher

作曲: Gary Geld

作詞: Peter Udell

編劇: James Lee Barrett, Peter Udell, Philip Rose

背景: C. Murawski

服裝: Pearl Somner, Winn Morton

燈光: Thomas Skelton

髮型: Werner Sherer

音樂指導: Lynn Crigler

編曲: Don Walker

舞曲: Russell Warner

主管: Helen Richards

製作舞台經理: Steve Zweigbaum

舞台經理: Arturo E. Porazzi

公關: Merle Debuskey, Leo Stern

選角: Lynda Watson

宣傳: Matthew Serino, Blaine-Thompson

編舞: Robert Tucker

導演: Philip Rose

 

簡介:

百老匯音樂劇之中一向都有所謂的名星效應,這所指的不一定是在台上的演員,而更常見的是指在幕後負責製作或創作的一伙人員。只要在他們當中有好幾位曾經在一套成功的音樂劇裡面待過的話,宣傳的效果便出來了。然而,就此劇而言,真正稱得上是劇場老饕作品有信心保證的便只有編曲師Don Walker一人,就連為此劇的靈魂演員John Cullum在當時也只是當過幾部大戲的後備卡士,並非像現在般聲名遠播。至於其他台前幕後人員更加多是少有聽聞,作曲作詞組合在之前只有一套蝕錢的音樂劇、主編劇乃是劇場新手、導演編舞皆無成功作品面世,而設計師們亦大都名不見經傳。雖然如此,此劇卻在百老匯上演過千場,歷時大概兩年半,在七十年代而言可以說是令人有點難以置信。

若要由頭講起的話此劇是改編自一套在六十年代拍起的同名電影,其內容是極力反對戰爭,則好在七十年代適逢美國在越戰之中失利,而國內一片反對戰爭的情緒亦隨之滋長。除此以外,這套音樂劇亦是一套對男主角要求非常高的作品,他不論在唱、演方面皆要做的非常具說服力,才能擔起整套音樂劇。John Cullum卻便是有這樣一種實力的演員,大器晚成的他在參演此劇時已經四十五歲,演繹一個獨力支撐起整個家庭的父親做得有血有肉,喚起了人們對內戰的回憶和對家庭的愛護。就是劇本和演員這種濃厚的美國鄉土情感,讓此劇盛演不衰,並獲得了"讓人回想起Richard Rodgers與Oscar Hammerstein II"的評價。曾出演此劇的還有:Chip Ford、Donna Theodore、Penelope Milfod、Joel Higgins、Gordon Halliday、Joseph Shapiro、Craig Lucas等。

 

故事:

第一幕

1862年,美國發生內戰,戰火漫延至維珍尼亞州的雪蘭都;住在那裡的安達臣一家,父親查理獨力撫養七個兒女,生活開始面臨考驗。("Raise the Flag of Dixie")在晚餐桌上,么子羅拔正跟姊姊珍妮和嫂子安妮討論戰事,查理入席並向所有人指戰爭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I've Heard it All Before")在往教堂路上,羅拔特意墮後找黑奴好友基布話,在早會之後("Pass the Cross to Me")二人垂釣之時又想到自己的身份為何會有高低之分。("Why Am I Me?")另一邊廂突然一隊軍人進入安達臣一家想強行徵兵卻被眾人趕走,查理之子莊不禁暗自慶幸。("Next to Lovin' (I Like Fightin'")

當日傍晚查理和羅拔剛好在一旁看見軍人森姆想向珍妮示愛卻不大得其法,("Over the Hill")但查理知道二人如膠似漆,時機已快成熟了。("THe Pickers are Comin'")第二天又有人來徵兵,並侮辱安達臣一家為懦夫,杳理義正辭嚴的指"不想自己的兒子跟著別人去屠殺跟自己毫無仇怨的陌生人"。不過戰爭已經影響到他們一家,查理在妻子瑪莎墓旁回顧一切並計算著將來。("Meditation")而正當安妮教授快為人妻的珍妮一切心態之時,("We Make a Beautiful Pair")婚禮(”Violets and Silverbells")卻因森姆突然被叫回去而中斷。突然安妮作動,查理期待會是個男孩("It's a Boy!"),但當發現是女孩時亦同樣興奮。

突然,基布進場並告訴眾人羅拔被人擄走的消息,查理率領眾人四出尋找,只留下剛分娩的珍妮、其夫占士以及剛出生的孫女瑪莎在家。

第二幕

基布指自己決定脫離奴隸行列並向占士和安妮道別,("Freedom")而留下來的二人則享受了頃刻的浪漫與溫馨。("Violet and Silverbells (Reprise)")正當占士要去水井取水的時候他被三個拾荒者覷見並見財起心,把二人都殺掉了。而由查理領著的一眾人卻偏尋羅拔不獲,但他仍未放棄。("Papa's Gonna Make it Right")此時一架囚車經過,查理悲憤的喊出了大部份人的心思:停止戰爭,讓孩子們回家吧!在囚犯中便有森姆,他跟珍妮重聚之時另一位軍人亦自反思究竟這一切是為了些甚麼。("The Only Home I Know")當晚另一隊軍隊闖入,混亂中查理另一位兒子雅各被殺,眾人決定回家去葬掉雅各之時亦發現了占士一家的屍體。一片哀鴻之下存活下來的只有小瑪莎,而查理亦再次造訪妻子之墓。("Meditation II")

又是星期日早上,安達臣一家照舊例上教堂,戰事的消息依然沒有中斷,突然羅拔衣衫襤褸的跌撞進來,失而復得的喜悅讓查理欣慰無比。在一片感恩之中,眾人宣揚對和平的明天的希望。("Pass the Cross to Me")

 

紀錄:

1975年東尼獎

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 John Cullum (查理)

1975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主角: John Cullum (查理)、最佳女配角: Donna Theodore (安妮)

1975年外圍劇評獎

出色少年演員: Chip Ford (基布)、出色演員: John Cullum (查理)、Chip Ford (基布)

1975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Joel Higgins (占士)、Donna Theodore (安妮)

 

唱片:

此劇的唱片不多,只有一隻1975年百老匯原版,香港沒有出售。

 

觀感:

令筆者多少有點奇怪的是此劇的故事雖然是應合著潮流的反戰,而其內容亦實在是非常貼合和言之有物。但是戲劇如此沉重的音樂劇雖然小孩子的戲份提供了不少讓人為之輕鬆一下的橋段,居然能夠取悅觀眾和評審們使之成為一套商業藝術皆有成就的作品。音樂來講此劇的曲風以經典劇場曲風為主,夾雜著少有的西部鄉村風味,的確會讓人聯想起R&H的一些作品。歌詞則以諷喻和沉重的見長,一來到抒情浪漫的曲子質素雖然依然不錯,但多多少少也有點失色了。此劇的舞蹈段落不算多,是以劇本為主導的音樂劇,大型舞蹈段落亦欠奉,在七十年代亦算頗少見哩。

 

推薦曲目:

I've Heard it All Before: 男聲獨唱,非常具有力量和感染力的角色妶示曲,對男演員的演技和歌喉要求不低。
The Pickers are Comin': 男聲獨唱,跟上面那首歌曲成為強烈對比,顯出角色溫柔、成熟具大將之風的一面。
Meditation: 男聲獨唱,在劇中兩次出現同樣地精采但音樂卻不盡相同,在全劇的作用是替男主角的角色定位。
We Make a Beautiful Pair: 女聲合唱,全劇最輕鬆誘人的曲子,亦包含了少量舞蹈,歡愉而明快。
Freedom: 童聲與女聲合唱,歌詞頗為有獨到觀點的曲子,而音樂亦帶有西部鄉村風格,甚具特色。
Pass the Cross to Me: 大合唱,為全劇結幕曲,借聖詩來一下子交待了活在戰火下祈求和平的人民的訊息,為全劇作出了肯定的結論。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75年1月7日 - 1977年8月7日
上演場數: 1050
百老匯複演: 1989年8月8日 - 1989年9月2日
上演場數: 32
個人評分: 7.7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