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眼開、隻眼閉 See What I Wanna See

資料:

製作人: The Public Theater

作曲、作詞、改編: Michael John LaChiusa

原作: Ryunosuke Akutagawa (芥川龍之介)

翻譯: Takashi Kojima

背景: Thomas Lynch

服裝: Elizabeth Caitlin Ward

燈光: Christopher Akerlind

聲效: ACME Sound Partners

舞台: Jonathan Butterell

編曲: Bruce Coughlin

音樂指導: Chris Fenwick

音樂協調: Seymour Red Press

製作舞台經理: Heather Cousens

管理經理: Michael Hurst

發展經理: Anne M. Scott

市場經理: Tom Michel

副製作人: Peter Dubois, Mandy Hackett, Steven Tabakin

製作經理: Ruth E. Sternberg

聯絡經理: Arlene R. Kriv

選角: Jordan Thaler, Heidi Griffiths

導演: Ted Sperling

 

簡介:

Michael John LaChiusa選擇題材的廣可真是非人人能及,這套音樂劇所取材的是由日本著名文學家芥川龍之介的著作,當中包括了著名的"羅生門"、"叢林中"和"地獄變"等等。然而,此劇的主題卻不離二字"真相",筆者的譯名"隻眼開、隻眼閉"是指人對真相的過濾,而不是平時所指得過且過的意思。另外,此劇亦是由上下半場各一劇半組成,雖然故事不一樣,但中心思想還是一樣的。和他其他的音樂劇一樣此劇的音樂風格也是非常複雜流暢而又統一的,揉合了日本歌舞伎、夜總會、爵士和美國式的音樂風格,型造出此劇好像都是在晚上進行一般。

此劇最先是在2004年的一個戲劇節中上演,當中還包括了著名音樂劇演員Audra McDonald。過了一年後此劇終於能夠在外百老匯演,並一度延長上演檔期。劇評們對此劇的看法非常兩極化,他們大都同意此劇的後半部"光榮之日"要比其餘兩個部份出色;音樂上有指此劇是旋律性及富色彩,有指是流暢但沒有詮釋好動機;劇力上有人說非常深入,感人肺腑,有人則說悶得發慌。正反兩方面的比例大概是七三之比,總算是頗為受落。全劇只有五名演員,在外百老匯版本中他們是代替不能成行的Audra McDonald的Idina Menzel、Marc Kudisch、Aaron Lohr、Henry Stram和Mary Testa,每個都得有多少實力才能勝任。

 

故事:

第一幕 "結紗" - "R Shomon"

結紗是個女人,她正等待著情人盛人去見他最後一面,因為她今晚要把他殺掉。("Kesa")

紐約,1951年,警察們正在調查一宗男子在公園被殺的案子,最先被盤問的是當日在公園附近劇院工作的員工。("The Janitor's Statement")現場找到了一把刀,那員工聲稱自己與此事無關,他只是回家時發現屍體而已。接著一個賊被盤問,("The Thief's Statement/ She Looked at Me")他大方的承認人是他殺的,他看上了死者妻子,便尾隨看她表演。("See What I Wanna See")之後又跟二人來到中央公園準備打劫,("Big Money")他先把丈夫打暈,然後強姦的妻子("You'll Go Away with Me");並指是那女人自己引誘他的。她要二人爭奪自己,而那賊便把丈夫刺死("The Murder")。妻子逃走,賊人則成名了。

然而這又和員工所提的口供大相逕庭,("Best Not to Get Involved")於是事件中心的妻子也被盤問了("The Wife's Statement")。她表現得極其悲傷,並指是當她被賊人強姦後,醒來時賊人已走,其夫要她一起自殺。("Louie")然而她在殺了丈夫後卻對不了自己下手。員工又被傳召,之後突然靈媒來到,說要替死去的丈夫說話。("The Medium and the Husband's Statement")她指妻子其實是個邪惡女人,自願跟賊人在丈夫面前做愛。丈夫心神恍惚之下注意到"羅生門"(Rashomon)的牌子上一個"a"沒有了變成了R Shomon。("Quartet: You'll Go Away with Me (Reprise)")之後妻子要求賊人殺掉丈夫,賊人拒絕並離開,妻子接著亦離開。丈夫傷心欲絕,便舉刀自戕。("Simple as This")

員工又出現了,他再次調整自己的供詞,然而眾人又一次打斷。究竟真相是甚麼?我們看到的一定是真相嗎?抑或真相只是我們主觀地認為看到便是看到呢?("Light in the East/ Finale Act 1")

第二幕 "盛人" - "光榮之日"

盛人是個男人,他正準備著跟情人結紗見她最後一面,因為他今晚要把她殺掉。("Morito")

紐約,一個神父向其上司告解,並回顧一年前他如何對上帝失去信心,("Confession/ Last Year")他明白到他的摩妮卡姨姨 - 一個無神論者是對的,在這個殘忍無同情心的世界跟本就沒有神("The Greatest Practical Joke")。這讓他大受打擊,並惡意地許下一個預言,說不久後中央公園水池中將會有奇蹟降臨。("First Message")群眾居然相信,有些像飽受的煎熬的警員("Central Park")和長期上癮的女演員("Coffee")也信以為真,更被傳媒大肆報導。("Gloryday")越來越多人訪問他,("Curiosity/ Prayer")日期亦一步步迫近。("Feed the Lions")

就在差不多時間的時候,一大堆已經聚在中央公園,有好奇的、虔誠的、懷疑的,此時摩妮卡卻出現推翻自己的無神論。("There Will be a Miracle")神父突然充滿罪疚感,並想向群眾指明這只是他杜撰的惡作劇,("Prayer (Reprise)")但他們只是不理。在約定時刻,突然狂風大作,眾人走避不及,神父卻看到了在水池上的神蹟,一個只有他能看見,亦不能以世上言語所能描述的神蹟。他向摩妮卡姨姨問道:"你相信我嗎?"她回應道:"既然你這麼說了,為甚麼不相信呢?"終於神父重拾信仰,但是真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Rising Up/ Finale Act 2")

神父知道只他一個人知道了真相,但是他要怎麼做呢?一個掌握了真相的人,他的下一步是甚麼?抑或真相只是我們主觀地認為看到便是看到呢?

 

紀錄:

/

 

唱片:

香港就必定沒有,美國只發行了一隻2005年版原裝外百老匯卡士的。

 

觀感:

個人認為此套音樂劇非常符合筆者對Michael John LaChiusa的取材印象,不管是內涵和音樂都是連成一體的。這種深度和手法大概只有Stephen Sondheim和Jonathan Larson的音樂才會有,同期而言亦只有Adam Guettel可望項背。而更加讓人驚訝的是他今次並沒有刻意寫出古怪的調子,反而風格始終非常統一,聽音樂劇就像音樂和劇完全是一個個體,是密不可分的一樣。此劇的複雜亦是大部份外百老匯音樂劇的一種慣性,而主題亦挺讓人起共鳴。此劇亦是讓實力派演員一展所長的地方,每個演員都有極充份的表演機會。

 

推薦曲目:

She Looked at Me: 男聲獨唱,音樂富性格,而且其具挑逗味道,在劇裡出現了好幾次。
See What I Wanna See: 女聲獨唱,全劇主旨所在。
Big Money: 男聲獨唱,讓人隨之共鳴的曲目,曲風上使用了爵士樂的感覺。
No More: 女聲獨唱,辛辣而富感情,適合拿出來演唱,亦是角色探索型的曲子。
Morito: 男聲獨唱,和開頭的Kesa音樂一樣,使用了日本風格,卻沒有太露骨的題材。
Gloryday: 男聲領唱,充滿活力與諷刺的歌曲,對演員的演技亦有考驗。
There Will be a Miracle: 女聲獨唱,又一次混入了日本音樂風格,讓所有題材相對應。
Rising Up: 大合唱,難得有一個好結局,亦不止是把"光榮之日"收尾,還有其他的故事亦作出了解答。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2005年10月30日 - 2005年12月4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S-Z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