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拍留風 Rags

資料:

製作人: Lee Guber, Martin Heinfling, Marvin A. Krauss

作曲: Charles Strouse

作詞: Stephen Schwartz

編劇: Joseph Stein

背景: Beni Montresor

服裝: Florence Klotz

燈光: Jules Fisher

聲效: Peter Fitzgerald

音樂指導、聲樂、舞曲編排: Eric Stern

編曲: Michael Starobin, Larry Wilcox

副製作人: Madeline Lee Gilford

主管: Joey Parnes

製作顧問: Robert V. Straus

選角: Meg Simon, Fran Kumin

宣傳: Joshua Ellis

舞台: Ron Field

導演: Gene Saks

 

簡介:

和另外一套差不多名字的音樂劇"散拍歲月"一樣,此音樂劇的時間定位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大量移民湧入美國居住的時期。就看製作人員是很難想像此劇的結果會是如何的:負責作曲的是"小安妮"的Charles Strouse;作詞的是"邊邊正傳"的Stephen Schwartz;原作是"屋頂上的提琴手"的Joseph Stein;導演是"我愛吾妻"的得獎導演Gene Saks;編舞更是兩度東尼獎得主Ron Field。如此一個強勁的陣容加上具實力的演員,似乎此劇也該能成功吧。但,在百老匯的確是甚麼也可能發生,此劇在百老匯上演僅四場便得下檔,成為百老匯音樂劇史上最快下檔的音樂劇之一。最可惜的是,此劇的音樂、歌詞都不是差,單憑它即使上演如此少場數亦獲多項提名便知道 - 甚至更有指此劇是Charles Strouse最佳的百老匯作曲作品。還好,這個世界還有錄音。被製成唱片之後此劇的魅力才再次為人所接受。

問題原來出在製作人與導演身上。在八十年代,巨型音樂劇大行其道,此劇的製作人們也想追隨潮流,決定要讓此劇以極堂煌的形式表演出來,結果只有適得其反。首先觀眾對這套耗資過剩和劇情過份壓抑的音樂劇並不感到滿意,而要維持製作和大量演員的工資的費用實在太大,在資金不斷流失之下,此劇難逃上演不久便得收檔的命運。當中Charles Strouse的曲譜更是讓人感煥然一新。曾經出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Teresa Stratas、Larry Kert、Judy Kuhn、Marcia Lewis、Terrence Mann、Evalyn Baron、Gabriel Barre、Rex Everhart、Dick Latessa、Julia Migenes、Josh Blake、Carolee Carmello、Gregg Edelman、Lewis Cleale、Michael Rupert、Lainie Kazan等等。在失敗的百老匯旅程之後十年之後,美國曾經有製作過此劇的小型版,反而獲得不錯的評價。

 

故事:

第一幕

1910年,大批移民湧入美國,其中便有俄羅斯猶太人為尋其夫尼頓的蕾碧卡和他的孩子大衛,以及為尋找新天地的亞夫林及其女貝拉和情侶賓。("Overture")眾人來到美國,("I Remember/ Greenhorns")蕾碧卡找不到丈夫,可仍和眾人對美國感興奮。("Brand New World")蕾碧卡回想以往的艱辛,("Children of the Wind")眾人也開始在美國找到了工作。("Penny a Tune")此時工會熱血分子掃羅出場,他讓蕾碧卡母子上了一課。("Easy for You")在一晚看了戲以後,("Hard to be a Prince")蕾碧卡發現自己愛上了掃羅。("Blame it on the Summer Night")貝拉不習慣美國式生活並感苦悶,還好賓臨時讓她開心起來,("For My Mary")然而她和阿夫林還是希望更好。("Rags")尼頓原來成為了政治家,而且是耍手段那種。("What's Wrong with That?")他知道了蕾碧卡的事便趕去尋找,而剛好她因對美國潛藏的危機而與掃羅鬧不快。("Nothing Will Hurt Us Again")

第二幕

尼頓一家正歡慶團聚,("The Cherry Street Cafe")尼頓處處透露著政治家氣息,("Yankee Boy")並向蕾碧卡說要和美國人同化。("Uptown")然而蕾碧卡雖已與掃羅分開,二人的感情卻沒有減退。("Wanting")阿夫林也遇到了妮祖並深被吸引。("Three Sunny Rooms")賓在大衛幫助下留聲機生意不錯,這讓貝拉定下心來。("The Sound of Love")悲劇發生了,貝拉在工廠火災中喪生,這讓蕾碧卡心力交瘁("Kaddish")並組織工會員工們群起反抗。("Bread and Freedom")而尼頓因害怕妻子做的事牽連到他而和其分開。掃羅和蕾碧卡再次合力對抗不公。("Dancing with the Fools")終於眾人的靈魂在美國這塊地方都經過了歷煉,亦開始在這天地勇敢地生活下去。("Finale")

 

紀錄:

1987年Drama Desk獎

最佳女主角: Teresa Stratas (蕾碧卡)

 

唱片:

至少中環HMV還有得買的,筆者並沒在其他地方見過。全世界亦只有一隻在1991年特別灌錄的唱片。

 

觀感:

此劇筆者基本上選不出一首特別突出的曲子來,因為實在太完整了。回應前面介紹有人說這套音樂劇是Charles Strouse最出色的作品,這方面筆者還有保留。然而如果說此劇是Charles Strouse所創作過的百老匯作品之中最具劇情張力的曲譜的話,那便的確是當之無愧了。此劇的音樂實在是非常悅耳,而歌詞雖然偏弱以及單薄,仍然不乏佳作。劇本雖然有指過份沉鬱,在現在香港而言恐怕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要為此劇下註腳的話,可以引用一位劇評人的話:"一部份的成功不代表音樂劇能成功,最重要的是學會放開,下一套音樂劇才能出眾;而之前那套嘛,就用來當表演也未嘗不可。"

 

推薦曲目:

Brand New World: 大合唱,充滿憧憬的曲目,拍子調子都極具特色。
Children of the Wind: 女聲獨唱,全劇主題曲,很具劇情張力的曲目,適合拿出來演唱,難度亦不低。
Blame it for the Summer Night: 女聲獨唱,全劇最具歌廳風格的音樂,哀怨而甜蜜,亦適合拿出來演唱。
What's Wrong with That?: 男聲獨唱,個人表演的曲目,對男演員的演技有要求。
Yankee Boy: 男聲合唱,反映了美國歷史上的一些問題的曲子,重歌詞多於音樂的例子。
Wanting: 男女合唱,每套音樂劇都該有的男女情歌,寧謐、廣闊的歌曲。
Three Sunny Rooms: 男女合唱,全劇中較能逗人發笑的段落,然而音樂仍然是帶沉實的。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86年8月21日 - 1986年8月23日
上演場數: 4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