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狂歡 Play On!

資料:

製作人: Mitchell Maxwell, Eric Nederlander, Thomas Hall, Hal Luttig, Bruce Lucker, Mike Skipper, Victoria Maxwell, Kery Davis, Alan J, Schuster

作曲、作詞: Duke Ellington

編劇: Cheryl L. West

附加、音樂顧問、編曲: Luther Henderson

背景: James Leonard Joy

服裝: Marianna Elliott

燈光: Jeff Davis

聲效: Jeff Ladman

髮型: Alexis Kelley

創作顧問: Louis Johnson

歷史顧問: Frankie Manning

音樂指導: J. Leonard Oxley

音樂協調: William Meadfe

主管: Charlotte W. Wilcox

經理: Susan Sampliner

製作舞台經理: Robert Mark Kalfin

舞台經理: Lurie Horns Pfeffer, Jimmie Lee Smith, Matthew Aaron Stern

製作經理: John H. Paul III, Rhys Williams

選角: Pat McCorkle, Tim sutton

市場: Lesley Mazzotta

公關: Richard Kornberg & Associates

製作顧問: Technical Theater Services Ltd

副製作人: Leon Memoli, David Levy, Nancy Eichorn, Louis F. Raizin, James L. Simon, Fred H. Krones

副編舞: Delphine T. Mantz

編舞: Mercedes Ellington

概念、導演: Sheldon Epps

 

簡介:

作為對美國爵士樂最大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Duke Ellington的音樂在舞台之上已經是常客。此劇則應該是最忠於這位作曲家的音樂劇 - 因為基本上所有歌曲都是他作的。實際上此劇是Duke Ellington的音樂與William Shakespeare的經典喜劇"Twelfth Night"的混合體,而最初想出這個主意的正是後來順道擔任導演的Sheldon Epps。在大概故事有了個梗觀後,他便著手希望搜尋適合的歌曲。此時Duke Ellington的孫女兼編舞師Mercedes Ellington便帶來了好一大堆樂譜進來,二人就此開始了這套全黑人音樂劇的創作。當選好了音樂、定下了故事全貌後,製作人們便找來了編劇Cheryl L. West替此劇撰寫劇本,並最先在聖迭戈表演,及後揮軍百老匯。

對比起另外一套以Duke Ellington的音樂作音樂劇內容的作品"貴婦人",此劇在百老匯的壽命比之十分之一都不及。其中最大的原因似乎是此劇的資金週轉不靈,在設計項方面處處受到制肘,致使設計項目(尤其是背景)莨莠不齊,大失水準。雖然如此,觀眾們對此劇的反應不一,在劇本方面。William Shakespeare的原作固然輕鬆幽默,但此音樂劇版本的比之還要卡通、漫畫化。劇評對此則不大讚賞,他們認為劇本極力想保持"Twelfth Night"的原型卻又硬生生地放進了美國哈林區裡面,而製作亦顯然缺乏經驗。縱使演員們備受讚賞,結果此劇上演了兩個月不夠便下檔了。有份參演的有如:Cheryl Freeman、Andre De Shields、Larry Marshall、Yvette Cason、Crystal Allen、Carl Anderson、Lawrence Hamilton、Tonya Pinkins等。

 

故事:

第一幕

雄心壯志想當作曲家的花兒來到了紐約,("Take the "A" Train")並投靠了在哈林區擁有一所夜總會的叔叔積士打。("Drop Me Off in Harlem")積士打指作為一個女性,花兒要成功的話機會很微。("I've Got to be a Rug Cutter")花兒唯有女扮男裝,化名花爾文,在夜總會的天才樂師杜基之下學藝。花兒敬佩其才華,並愛上了杜基,但他卻暗戀著夜總會的紅星莉芙。("I Let a Song Go Out of my Heart")莉芙的表演果然讓觀眾拍爛手掌,("Mood Indigo")而花爾文的才華卻使她一聽傾心。("Don't Get Around Anymore")。

同樣地暗戀著莉芙的經理人烈夫苦無對策表白,("Don't You Know I Care")積士打和其員工們則要他放鬆一點,學習一下爵士舞步,或許可以成功贏得美人歸也不一定。("It Don't Mean a Thing")杜基雖然想跟莉芙再進一步,卻總是不得要領,心情苦惱不已。("I Got it Bad and it Ain't Good")花爾文鼓勵他,二人把心中的不快往快樂的音樂中隱埋。("Hit Me With a Hot Note and Watch Me Bounce")另一邊廂,積士打則繼續向眾人宣傳自己的處世哲學。("I'm Just a Lucky So and So")在一輪混亂之後,花兒、杜基、莉芙和烈夫的關係變得越發古怪,眾人皆因而情緒低落。("Solitude")

第二幕

莉芙的使者們介紹她出來,("Black Butterflies")而她則在台上大唱悲情之歌。("I Ain't Got Nothin' But the Blues")在此時煥然一新的烈夫一反常態,突然變得風騷,("I'm Beginning to See The Light")然而這一招還是失敗了("I Got it Bad and That Ain't Good (Reprise)")。而花爾文也向杜基坦白自己的真正身份以及情意,這讓杜基感到被欺騙,因而擲筆而去。("I Didn't Know About You")一直只袖手旁觀的積士打跟琴師史維士談起愛情的得失,("Rocks in My Bed")而得知真相的莉芙也終於接受了烈夫。("Something to Live For")史維士繼而跟其妻瑪莉再申愛意,("Love You Madly")而杜基到最後還是原諒並愛上了花兒("Prelude to a Kiss")眾人熱熱鬧鬧地把故事作結。("In a Mellow Tone")

(因為缺乏文獻支持,故事可能會有差錯,有識之士還請指出謬誤!)

 

紀錄:

/

 

唱片:

只有一隻,1997年百老匯原版。

 

觀感:

就筆者所找到的少量資料來看,此劇其實是原本很有機會可以成功的一套作品。首先劇本只消改動一下故事的走向,不一定死命的要貼近原劇的話,此劇其實是有很大的改動空間。另外,此劇的製作遇到了很大困難畢竟還是外圍的經濟影響,在百老匯之後此劇亦曾在美國其他地方上演過,評價都是不錯的。音樂來講劇場性是幾乎沒有的,但是爵士樂是其中一種最早在百老匯出現的曲風,要將之稍作調整亦不見得有很大困難。然而,此劇的角色要求都很大,不論是演技還是歌喉,要找到一群有如此實力的黑人演員,恐怕也是一個問題。

 

推薦曲目:

I Let a Song Go Out of my Heart: 男聲獨唱,難度極高的角色探索曲,掙扎與柔情兼存,適合拿出來獨唱。
Mood Indigo: 女聲獨唱,給女演員炫示歌喉的曲目,處理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要表達出的感情亦不易。
It Don't Mean a Thing: 大合唱,劇中其中一個大的舞蹈段落,亦是一個較為搞笑的段落。
I'm Just a Lucky So and So: 男聲領唱,歌詞上大有教導意味,顯示出一種道理的個人炫示曲。
I'm Beginning to See the Light: 男聲獨唱,劇中另外一個大型歌舞段落,適合拿出來作群體表演。
Rocks in My Bed: 男聲合唱,音樂由慢至快,由淺至深,感情逐步加強,經典的半述事抒情曲。
Prelude to a Kiss: 男女合唱,為作曲家生前其中一首名作,亦是此劇的男女主角愛情歌曲。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97年3月20日 - 1997年5月11日
上演場數: 61
電視首播: 2000年6日21日
佪人評分: 6.5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