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女皇 Pirate Queen, The

資料:

製作人: Riverdream

作曲: Claude-Michel Schonberg

作詞: Alain Boublil, Richard Maltby, Jr., John Dempsey

改編: Alain Boublil, Claude-Michel Schonberg, Richard Maltby, Jr.

原作: Morgan Llywelyn "Grania - She King of the Irish Seas"

背景: Eugene Lee

服裝: Martin Pakledinaz

燈光: Kenneth Posner

聲效: Jonathan Deans

髮型: Paul Huntley

特效: Gregory Meeh

飛行: Paul Rubin

化妝: Angelina Avallone

聯合背景: Edward Pierce

武指: J. Steven White

藝術總監: John McColgan

音樂指導、編曲、聲樂編排、音樂顧問: Julian Kelly

音樂協調: MSI/Sam Lutfiyya

選角: Tara Rubin Casting

主管: Theatre Production Group LLC

經理: Peter W. Lamb

製作舞台經理: C. Randall White

公關: Boneau Bryan-Brown

市場: TMG - The Marketing Group

發展: Ronan Smith

執行製作人: Edgar Dobie

副製作人: Dancap Production, Inc.

副編舞: Rachel Bress

副導: Tara Young

愛爾蘭舞編舞: Carol Leavy Joyce

編舞: Graciela Daniele

導演: Frank Galati

 

簡介:

儘管歐洲巨型音樂劇已然沒落的事實已經昭然若揭,但看來如果要重新振興起來的話,還是不乏人才去幹的。繼"孤星淚"和"西貢小姐"之後便絕跡百老匯的作曲作詞組合Claude-Michel Schonberg和Alain Boublil此次便拿了蘇格蘭海盜與英女皇的鬥爭搬到了上舞台,還獲得了舞劇"大河之舞"的製作人們出錢製作。他們今次伙拍的創作人員還有"散拍歲月"的編舞Graciela Daniele和導演Frank Galati,可謂一個集合了富創作巨型音樂劇經驗的團隊。然而此劇在外地試演的時候便出現了不少隱患,其中全唱式的音樂劇風備受批評欠缺出色的樂曲以及過剩的曲目,而歌詞和劇本更是平平無奇兼之沉悶。為了改善這個情況製作人便請來了Richard Maltby, Jr.以及John Dempsey加入,豐富了劇本和舞台調動,尤其前者亦有導演經驗。

雖然是這樣,此劇在試演所遭到的改動雖不能算多,卻仍然沒能達到水平。風評一般的情況下此劇來到了百老匯,並成為了劇評們口誅筆伐的對象。除了先前提及過的問題外,此劇的設計非常精緻,亦過於龐大;劇本沒能把情節把握得好是此劇的致命傷。即使此劇的導演、編舞(多半是指Graciela Daniele)和演員們幾若受到了一致的讚賞,此劇還是難逃被看低一線的命運。果然在當屆東尼獎中此劇只獲一項提名,最後亦鎩羽而歸,而觀眾們對此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讓此劇上演僅兩個月餘便得下檔了。曾出演此劇的演員有:Stephanie J. Block、Hadley Fraser、Linda Balgord、Marcus Chait、Jeff McCarthy、William Youmans等。此劇的下檔亦是繼前兩年Andrew Lloyd Webber"白衣女郎"後,另外一套屬於歐洲巨型音樂劇的失敗作。

 

故事:

第一幕

十六世紀愛爾蘭當時還不是英國領土的一部份,那裡除了住在土地上的人們外,還有以海為家的海盜世家。("Prologue")其中奧瑪里族的族長耷哈那的女兒葛莉絲英勇善戰,具領導才能,則和船員堤爾蘭相戀。耷哈那為新船命名,("The Pirate Queen")並拒絕了葛莉絲同行上船的要求,讓其憤慨不已。("Woman")但她還是偷偷化裝上了去,並在危難之時解救了眾人。耷哈那有見及此唯有允許她上船,("My Grace")而她亦找到了時間跟堤爾蘭溫存一番。("Here On This Night")在之後他們又打敗了英國的軍隊,消息傳到了新上任的伊莉莎白女皇耳中("The Waking of the Queen")讓朝野大為緊張,內閣大臣們報告著情況("Rah-Rah, Tip-Top")而她則決定派貴族理察去解決愛爾蘭的沿海威脅。

為了對抗英國龐大的軍力,奧瑪里族決定要與奧法拉靴迪族結盟,為此對方要葛莉絲跟族長之子當勞結婚。葛莉絲為了大伙利益唯有犧牲自己的愛情,("The Choice is Mine")因為當勞是一個浪蕩子,一天只顧吃喝玩樂毫無節制。("Boys'll be Boys")婚禮依著傳統進行,("The Wedding")堤爾蘭雖然非常不悅卻選擇把愛保留著,("I'll be There")希望會有一日能夠跟葛莉絲在一起。英軍使計誘出兩支船隊,想突擊只有婦孺的愛爾蘭海盜大本營,卻被葛莉絲率領婦女們使計擒獲,聲名大噪。眾人歡悅之時卻傳來耷哈那重傷的消息,("A Day Beyound Belclare")當勞以為如此一來奧瑪里的海盜將歸自己所管,豈知耷哈那破例把船長一職賦於葛莉絲;眾船員在海上舉行葬禮,以火花送別這位船長。("Sail to the Stars")

第二幕

葛莉絲誕下了兒子伊奧因,("Entr'acte")卻突然被英國偷襲,膽小怕事的當勞建議投降,但眾人都不聽他的跟葛莉絲共同抵抗。("Enemy at Port Side")終於葛莉絲忍受夠了當勞的無能,便照族例將他休了。("I Dismiss You")取而代之的,不消說當然是堤爾蘭。("If I Said I Love You")回到英國,伊莉莎白因為沒有後裔必須尋找伴侶,("The Role of the Queen")理察當然非常渴望能成為皇帝,但他必需至少先完成任務再講。在伊奧因的洗禮上("The Christening")當勞出現並要求見一見兒子,("Let a Father Stand by His Son")葛莉絲同意卻想不到那是當勞跟英軍裡應外合的計謀,葛莉絲被擒,堤爾蘭在混亂殺了當勞並救走了伊奧因。在葛莉絲被囚的七年間,理察把愛爾蘭沿海一帶的海盜部族逐一消滅,愛爾蘭正式落入英國版圖了。

堤爾蘭於此時來到英國,希望以自己性命換取葛莉絲自由,好讓她回去照料孩子。("Surrender")伊莉莎白深受感動,便答應了他的求。("She Who Has All")回到故鄉的葛莉絲目睹了被侵佔後的愛爾蘭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為了替其人民爭取,她再次披上戰衣舉起了海盜的旗幟,向英國駛去。("The Sea of Life")伊莉莎白對此大發雷霆,但葛莉絲卻要求她能與伊莉莎白作出閉門會議。在這次史上著名的閉門會議中,歷史學家們只能從結果推論內容是甚麼,總之當二人出來的時候,伊莉莎白宣佈葛莉絲能跟堤爾蘭回到愛爾蘭去,並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管理人民。("Woman to Woman")久歷滄桑的葛莉絲終能與堤爾蘭和伊奧因相會,終於葛堤二人結婚,而愛爾蘭總算得到了和平和穩定。("Finale")

 

紀錄:

/

 

唱片:

只有一隻,2007年百老匯原版,在香港有售。

 

觀感:

此劇是那種平時拿出來聽一聽會頗為舒服,但真的要看的話便會沉悶透頂的音樂劇。就筆者個人的經驗大家可往"小小搞作"去看觀後感。音樂來講此劇在唱片上的表現其實是不錯的,但一放上了舞台音樂的缺點便一下子都暴露了出來。劇本方面有點斷成一截截的感覺,而從故事上來看其實此劇的高潮處理的並不算怎麼好,亦缺乏可以讓觀眾們暫時放鬆的位置,讓此劇的格調便更顯單薄。舞蹈和演員可能是此劇最出色的地方,愛爾蘭式的舞蹈在百老匯雖然越見不新鮮,但其魅力依然在。而作為音樂劇愛好者,看見此劇的情況,也不得不慨嘆一句無論之前多麼風光,卻總有衰落之時。

 

推薦曲目:

Prologue: 純音樂,為全劇音樂最平靜而帶愛爾蘭曲風的地方,編曲非常具風格,調子溫柔而平和。
Woman: 女聲獨唱,角色探索型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充滿力量的旋律。
Here on This Night: 男女合唱,劇中的情歌,看似簡單卻其實對歌喉和拍子的掌握都非常有難度。
Rah-Rah, Tip-Top: 大合唱,屬對話式歌曲,人物角色的刻劃為全劇最明顯的,亦是劇中較少有的輕鬆部份。
Boys'll be Boys: 大合唱,曲風一轉的曲子,配合舞蹈是一段非常精采的劇段。
Sail to the Stars: 大合唱,帶著一股沉鬱而悲壯的歌曲,對合唱團的分部和歌喉都頗有考驗。
She Who Has All: 女聲合唱,讓兩位"女皇"合唱的曲子,對歌喉、演技都有相當要求。

 

數字:

百老匯首演: 2007年4月5日 - 2007年6月17日
上演場數: 85
個人評分: 6.75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