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資料:

製作人: The Producers Circle 2, Inc., Robert Fryer, Mary Lea Johnson, James Cresson, Martin Richards

作曲: Cy Coleman

作詞、編劇: Adolph Green, Betty Comden

原作: Ben Hecht, Charles MacArthur, Bruce Millholland "Twentieth Century"

背景、聲效: Robin Wagner

服裝: Florence Klotz

燈光: Ken Billington

髮型、化妝: Richard Allen

音樂指導: Paul Gemignani

編曲: Hershy Kay

主管: Joseph Harris, Ira Bernstein

副製作人: Sam Crothers, Andre Pastoria

經理: Frank Scardino

製作舞台經理: George Martin

舞台經理: E. Bronson Platt

副舞台經理: Gerald Teijelo, Andrew Cadiff

製作協力: Nina Goodman, Edward Kerkow, RIck Mandel

公關: Bill Evans, Mary Bryant

選角: Joanna Merlin

宣傳: J. Walter Thompson

舞台: Larry Fuller

導演: Harold Prince

 

簡介:

從幾方面看此劇都是甚有特色的。首先是音樂方面吧,作曲家Cy Coleman一反之前在"生命的旋律"之中充滿歌廳、爵士色彩的音樂風格,轉而使用了已經久違了的英國式小歌劇曲風來作曲,實在令人耳目一新。此劇除了在音樂方面極為流暢之外,編曲之中也是如歌劇一般一瀉而就,並且不斷出現了像Gilbert&Sullivan一類非常早期英式音樂劇的風格。在歌詞方面看,這也是這對百老匯之中不可多得的組合Betty Comden和Adolph Green幾乎最後一套能夠獲得成功的作品。此劇的劇本是公認地非常出色的,既不失原著的精神,亦更巧妙的諷刺了三十年代的樂觀態度為主的音樂劇。至於設計方面,Robin Wagner的火車卡背景和Florence Klotz的服裝都讓此劇增色不少。

之不過要講此劇最出色的,就非導演Harold Prince莫屬了。這是他被公認為最後一套音樂喜劇類的佳作,在此劇之後他便轉向巨型音樂劇的路子發展了。除了他之外,此劇亦捧紅了好幾位日後將成為明星的演員。曾經出演過此劇角色的演員有:John Cullum、Kevin Kline、Madeline Kahn、Imogene Coca、Judy Kaye、Craig Lucas、Betty Comden、Christine Ebersole、Robert Cuccioli、Jesse Taylor Ferguson、Cheyenne Jackson、Tyler Maynard、Marin Mazzie、Brad Oscar、Christopher Sieber、Douglas Sills、Kathleen Turner、Keith Michell、Julia McKenzie、Dora Bryan、Rock Hudson等等。另外,此劇基本上沒有舞蹈,卻是一部典型的美國音樂喜劇,單靠音樂、劇本,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三十年代芝加哥,演員們對又一次表演失敗抱怨。("Stranded Again")以自我中心出名的製作人兼導演奧斯卡著其公關奧雲和經理奧利佛("Saddle up the Horse")在二十世紀列車上的豪華車卡上商量對策,("O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並在裡面堅持不會就此退下來。("I Rise Again")而其實他是想找回前度女友現為荷李活明星的歌手莉莉替他出演一劇,我們知道了他與莉莉之間的一段歷史。("Veronique")在車上他又遇到了一個編劇,("I Have Written a Play")以及與同戲演員布魯斯一同上車的莉莉。("Together")當她知道了奧斯卡想找她之時,她立刻反對,("Never")往景重現出她與奧斯卡蜜運的情景。("Our Private World")同車承客女富婆卻是宗教狂的利帖絲亞同申自己理念("Repent"),而布魯斯與奧斯卡都亟欲將莉莉據為己有。("Mine")終於奧斯卡和莉莉打開天窗,("I've Got it All")而利帖絲亞更向奧雲等承諾支持他們的新戲。("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prise)")

第二幕

四位服務員訴說著自己人生哲學,("Life is Like a Train")而利帖絲亞更把支票給了奧斯卡。("Five Zeros")奧斯卡向莉莉交待劇情,眾人心情不一。("Sextet")不過紙包不住火,利帖絲亞的身份還是被知道了。("She's a Nut")突然百老匯製作人麥斯出現並提供另一套劇給莉莉,雖然她還是傾向奧斯卡的劇,卻決定接受麥斯那個。("Babbette")知道自己無力回天的奧斯卡向奧雲和奧利佛訴苦,並感謝二人的忠誠。("The Legacy")然而利帖絲亞可不是好惹的,她幾乎便殺掉了奧斯卡。在"臨死"前,奧斯卡要求莉莉簽下合同出演自己的劇,莉莉簽了("Lily, Oscar")。當麥斯走後,奧斯卡卻"回生"了過來,莉莉向眾人揭穿她早知道他是在作假,所以她在合同上簽的也不是真名,但二人還是緊緊的抱在一起。

 

紀錄:

1978年東尼獎

最佳劇本、最佳曲詞、最佳男主角: John Cullum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Kevin Kline (布魯斯)、最佳背景

1978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配角: Kevin Kline (布魯斯)、最佳作曲、最佳服裝、最佳背景

1978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Judy Kaye (首演卡士為莉莉女僕阿格妮絲,後來擔正做莉莉)

1979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女配角: Imogene Coca (利帖絲亞)、最佳女主角: Judy Kaye (莉莉)

 

唱片:

此劇的唱片不多,就只1978年百老匯原裝版而已,裡面倒弄得像歌劇一般。

 

觀感:

對筆者來講一開始的序曲可以說是被嚇了一跳,畢竟當你看到Cy Coleman、Betty Comden和Adolph Green的時候總難以跟這類型的英式小歌劇風格聯系起來。當然故事和音樂對筆者來講都是頗為滿意的,全劇唯一便是欠缺一首可以壓倒全場的曲子。也說一下八卦吧,此劇其實是John Cullum跟Kevin Kline的標誌作品,但女主角Madeline Kahn演出了不一會托病辭演了,有指是因為她吸毒,亦有指是因為他與導演不和;無論如何,這也讓新人Judy Kaye初試啼聲並成為了當代其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近歌劇類美聲的音樂劇女高音演員。

 

推薦曲目: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大合唱,熱鬧、活潑的一首大場面曲子。
Never: 女聲領唱,讓女聲表演自己音域及演技的曲子。
Repent: 女聲獨唱,有趣機智的歌詞配上輕快的音樂。
Mine: 男聲合唱,搞笑又能突顯出二人音域上優勢的曲子。
Five Zeros: 大合唱,較為與其他仿英式小歌劇不同曲風的東西,歌詞也極盡諷刺。
She's a Nut: 大合唱,非常混亂的曲子,卻甚具劇場效果,在曲子裡仿佛看見了輕歌劇作曲家Rossini一般。
Lily, Oscar: 男女合唱,有別於一般情歌全首歌曲,歌詞中除了歌曲名字以外似乎其他歌詞都是沒有用處的,暗諷三十年代音樂劇的關鍵位。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78年2月19日 - 1979年3月18日
上演場數: 449
百老匯複演: 2005年9月16日
上演場數: 1 (慈善性質)
個人評分: 7.75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