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洛迪疑案 Mystery of Edwin Drood, The

資料:

製作人: Joseph Papp

作曲、作詞、改編、編曲: Rupert Holmes

原作: Charles Dickens "Mystery of Edwin Drood, The"

背景: Bob Shaw

服裝: Lindsay W. Davis

燈光: Paul Gallo

聲效: Tom Morse

投射: James Cochrane

髮型: Paul Huntley

主管: Laurel Ann Wilson

經理: Bob MacDonald

音樂指導: Michael Starobin

製作舞台經理: James Harker

舞台經理: Robin Herskowitz

製作協調: Steve Harris

公關: Richard Kornberg, Merle Debuskey

選角: Rosemarie Tichler

宣傳: Serino, Coyne & Nappi

編舞: Graciela Daniele

導演: Wilford Leach

 

簡介:

有史以來,百老匯只有一套獲東尼獎的音樂劇是由觀眾暫時取代編劇地位的,那便是這套改編自Charles Dickens同名的未完成作品的音樂劇了。主修作曲的Rupert Holmes自小便對英國文化和偵探小說非常感興趣,在當他想到兒時讀過的一本未完成作品的時候,他突然發覺到可以把此作改編成音樂劇作品。那時著名製作人Joseph Papp亦剛巧慫恿這位已經在音樂界甚有名聲的作曲家轉移目標至音樂劇,而Rupert Holmes在改編此作時卻遇上了一般作者不會遇上的困難 - 結局該如何寫呢?因為原作者雖然留下了幾項線索,卻沒有指出究竟故事到最後怎樣,而兇手誰屬亦是一個謎。當年這位作曲作詞家的靈感必定非常豐富,因為他想到了幾年前他與太太出席的一個英國維多利亞式的晚會表演。這種晚會的態度非常輕鬆,其中包括了女扮男裝的演出,以及演員們和觀眾之間更形親密的互動,而所憑藉的規條便是"他們要甚麼便給甚麼"。Rupert Holmes決定既然如此,何不讓觀眾們決定此劇的結局是怎樣?

於是他便著手編寫劇本,並為之寫出了所有可能性的版本,成為了百老匯史上獨一無二的一份劇本。除此以外,他亦讓女扮男裝(英文學術名叫作"Pantomime")這項手法也帶了進來,主角艾雲便是由一女扮男裝的演員飾演。此劇先在中央公園每年的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獲得好評後遷至百老匯,並在那兒待了一年半左右,成為了當年的東尼獎大贏家之餘亦把Rupert Holmes帶進了百老匯音樂劇的世界裡面,雖然他下次參與音樂劇要等到二十二年之後了。有趣的是此劇並沒有在英國上演過,而此劇跟"大河"亦標誌著美國音樂劇在百老匯八十年代的最後一擊,隨之而來的便是歐洲的了。曾出演此劇的有:Betty Buckley、Cleo Laine、George Rose、Patti Cohenour、Howard McGillin、Donna Murphy、Judy Kuhn、Rob Marshall、Karen Morrow、Paige O'Hara、Clive Revill、Jean Stapleton、Loretta Swit、Jerome Dempsey、John Herrera、George N. Martin、Alison Fraser、Jana Schneider等。

 

故事:

第一幕

主持人連同英國皇家劇團歡迎觀眾們觀看他們製作的音樂劇,他們並一一介紹自己。("There You Are")他們接著解釋他們今晚的戲碼會是狄更斯的未完成作品"德洛迪疑案",而故事則發生在一個叫克萊斯托咸的小鎮裡,那裡有一個叫約翰的歌唱教練,他似乎甚為煩惱。("A Man Could Go Quite Mad")其外甥艾雲.德洛迪進場,對談之間顯示二人的關係親密得很。("Two Kinsmen")去到教堂,約翰逼令學生,亦是艾雲的未婚妻蘿莎唱一首他剛作好的歌曲,("Moonfall")因為知道約翰愛上自己而感害怕的蘿莎到最後突然昏倒,剛好被路過的基利斯布牧師和其受監護人孤兒兄妹海倫娜和尼維爾救起。蘿莎醒來後,便向海倫娜訴說約翰的恐佈之處。("Moonfall Quartet")

此時場景來到了一間鴉片館裡,那裡的老板娘卜花解釋著自己的哲學;("Wages")約翰亦是煙客之一,他看見了幻覺並呼喚著蘿莎的名字。另一邊廂艾雲、蘿莎、尼維爾和海倫娜見面談起艾雲要往埃及工作,海倫娜和尼維爾則談起自己故鄉斯隆,亦即現今的斯里蘭卡。("Ceylon")尼維爾同樣愛上了蘿莎,其火爆性格讓鎮長和約翰都替艾雲擔心。("Both Sides of the Coin")當晚約翰鬼祟的想潛入鎮長妻子的陵墓裡卻被警官打走,而被偷鎖匙的墳場工人德鐸卻似乎正在鼾聲大作。而能二人共處的時間裡,蘿莎和艾雲亦在想假如二人不是自小訂婚,日子會變成怎樣。("Perfect Strangers")在一次聚會中,約翰得知原來基利斯布牧師和蘿莎之母曾經是夫妻,然而卻因意外而蘿莎之母便身亡;而尼維爾和艾雲的嫌隙亦日益加劇。("No Good Can Come From Bad")

聖誕節,鎮裡的人發現艾雲失蹤了。人們發現了約翰借給艾雲的斗篷沾滿了血跡被丟在河邊。就在此時,主持人介入並指因為飾基利斯布跟班巴薩的演員寫了一首歌要表演,而剛好此曲亦反映了其角色性格,便讓之在此時表演一曲。("Never the Luck")回到故事,鎮裡的人民認為尼維爾是最大的兇嫌並希望把他收押。海倫娜跟警察們理論因為艾雲還沒有証明已經死亡,所以他們不能拘捕尼維爾,結果他便被釋放了。另一邊廂,約翰跟蘿莎示愛,很快便遭到了她的拒絕。("The Name of Love/ Moonfall (Reprise)")

第二幕

六個月之後,主持人向觀眾提起鎮裡面不斷提升的懷疑,但艾雲卻始終找不到。在火車站裡面,約翰被兩個人尾隨,他們其中一人是卜花,另一個則是一個叫狄克的探長,二人都指自己是來解決疑案的。("Settling Up the Score")主持人要觀眾們預備要動腦筋了,在這時先插入一段由鎮裡的市民們表演的一段小插曲。("Off to the Races")卜花遇見了蘿莎,並向德鐸指她已經找到其中一塊拼圖,表示會繼續追查下去。("Don't Quit While You're Ahead")故事來到這兒便結束了,因為狄更斯來到這裡便沒有再寫下去了。主持人帶出了專家的分析指狄克該是大家已然見過的一名角色,他亦讓演員們投票,結果他們認為艾雲已死,讓飾演他的演員氣憤的離台。

接著主持人讓觀眾們從各人當中選出誰是狄克,然後便是真正的兇手。每一位演員都必須說出自己可能的動機,而觀眾則憑掌聲定奪。在選定了之後,故事繼續,卜花承認自己是蘿莎小時候的保姆,("The Garden Path to Hell")並指出狄克的真正身份。由觀眾選出來的狄克(因為卜花曾與德鐸談起查案的事,所以德鐸是唯一一個不考慮是狄克的人)此時便交待自己隱藏身份的原因,("Out on a Limerick")並指真正的兇手是約翰才對。約翰承認殺死了甥兒,("Jasper's Confession")但是德鐸卻反駁他不是真正的兇手,他之所以以為自己殺了艾雲是因為受了鴉片影響之下看見幻覺。接著德鐸便揭露真正的兇手誰屬,(如果觀眾選的是約翰的話,那麼這個便可省掉)而兇手見無可抵賴便說出了動機認罪。("XX's Confession",XX可以是任何人。)

到最後觀眾還可以選出一對情侶讓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正當戲要落幕之時,艾雲卻出現在觀眾眼前。他向觀眾交待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從這件事中學到的道理,那便是生命的可貴。("The Writing on the Wall")

 

紀錄:

1986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曲詞、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 George Rose (主持人/鎮長)、最佳導演

1986年Drama Desk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 George Rose (主持人/鎮長)、最佳女副角: Jana Schneider (海倫娜)、最佳導演、最佳編曲、最佳作曲、最佳服裝

1986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服裝、最佳燈光、最佳背景

1986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Cleo Laine (卜花)、Howard McGillin (約翰)

 

唱片:

此劇的唱片有三個:兩個百老匯1985年原版,一個澳洲卡士1994年版;其中百老匯原版的兩個版本中一個包含幾乎所有結局,另一個則只有兩個,但卻加入了"Ceylon"和"Moonfall Quartet"兩首原本沒有的歌曲;三個版本俱已絕版,香港沒有出售。

 

觀感:

提及此劇筆者千辛萬苦等回來的機會終於買到此劇的原聲實在是可歌可泣,此劇的內容又是如此合筆者的口味。劇裡的音樂雖然談不上琅琅上口,卻亦莊諧並重,亦不乏在搞笑之餘帶出意思。而此劇的編排亦是非常有趣的讓觀眾自主的,每一位演員對此劇必須非常熟悉以及臨陣不會混淆才能讓此劇成功。個人來講對此劇是挺為喜歡的,可惜就是缺乏可以大跳大舞的片段讓編舞師可以一展所長。此劇的背景和服裝都配合了維多利亞歌舞秀的色彩,效果出來亦讓人滿意。如果百老匯有另外一套此類的音樂劇的話,想必亦會引起一陣哄動吧。

 

推薦曲目:

Moonfall: 女聲獨唱,以古典樂詠歎調方式寫成的曲子,對女聲的要求甚高,適合拿出來演唱。
Wages of Sin: 女聲獨唱,歌詞饒有趣味的角色炫示曲,適合拿出來表演的歌曲。
oth Sides of the Coin: 男聲合唱,不斷加快的速度除了考驗演員的唱技外,還讓人想起了Gilbert & Sullivan式的歌曲。
Don't Quit While You're Ahead: 女聲領唱,全劇最大型的歌曲,舞蹈、音樂俱臻上乘的段落。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女聲獨唱,劇裡面的最終主題,歌詞頗有見地之餘亦可作"Pantomime"的參考作。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85年12月2日 - 1987年5月16日
上演場數: 608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