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一年 My Favorite Year

資料:

製作人: Lincoln Center Theater

作曲: Stephen Flaherty

作詞: Lynn Ahrens

改編: Joseph Dougherty

原作: Norman Steinberg, Dennis Palumbo "My Favorite Year"

背景: Thomas Lynch

服裝: Patricia Zipprodt

燈光: Jules Fisher

聲效: Scott Lehrer

髮型: Angela Gari

音樂指導: Ted Sperling

編曲: Michael Starobin

舞曲: Wally Harper

武指: B.H. Barry

劇場經理: Ira Weitzman

主管: Steven C. Callahan

製作經理: Jeff Hamlin

公關: Merle Deubskey

選角: Daniel Swee

編舞: Thommie Walsh

導演: Ron Lagomarsino

 

簡介:

由九十年代始,百老匯音樂劇又一次進入交替期;此時巨型音樂劇逐漸霸佔百老匯市場,而歐洲音樂劇雖然還有幾套強勢上演,但已開始絕跡百老匯,美國的音樂家們再度大舉進攻。在此時風氣大概分成向前邁進和向後復古兩種,到了二千年代兩邊依然各有支持者。改編自同名電影的這套音樂劇是屬於後者,而其故事其實便有很明顯的想當年格局。在當時來講還是新人拍檔的Stephen Flaherty和Lynn Ahrens從電影中找到了靈感,並著手創作並原本訂定在紐約市國立大學藝術節裡製作;然而這到最後卻未能成事。在之後他們又加入了編劇Joseph Dougherty,並成功地得到Lincoln Theater Center的賞識,繼而將之發展成一套以百老匯為最後目標的音樂劇。

此劇在波士頓和紐黑文的試演後,製作小組對之作出了多處的改動,才於1992年正式抵達百老匯。然而此劇的成績卻實在令人失望,它在百老匯只逗留了一個月便匆匆下檔了。有指是音樂歌詞欠缺質素,太重復古而沒有原創巧思、演員本身個別未能達到角色的要求、編舞的Thommie Walsh表現飄忽、導演的處理手法平庸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最常捱批的劇本今次反而卻不是眾矢之的。雖然演出不順利,但此劇亦把好幾個演員都捧了出來,其中以首次進入百老匯的Andrea Martin最為突出,因為她就憑此劇拿走了好幾項大獎。曾出演此劇的還有:Evan Pappas、Tim Curry、Kevin Chamberlin、Kate Finneran、Lainie Kazan、Tom Madirosian、Michael McGrath、Josh Mostel、Lannyl Stevens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電視搞笑節目編劇賓治回憶到1954年,對他來講最好的一年:那時他還是一個新人,並對將要參與一個向二千萬人收看的現場電視節目感興奮。("Twenty Million People")一天他的製作人里奧告知他們當天原來的明星不能出席,代替的是另一位明星亞倫,他剛巧便是賓治的兒時偶像,這當然讓他雀躍不已。("Larger Than Life")節目主持人京爾反對了編劇頭子施爾的提議,賓治剛好插入介紹他的點子,並扮成是施爾的後備計劃而獲全場同意採用。("The Musketeer Sketch")亞倫來到之時卻是喝的爛醉,京爾同意保留其位置,但條件則是要賓治好好的看管著亞倫。賓治一方面答應,另一方面追求助理姬絲不果,又遇上了母親貝兒跟一菲律賓拳手洛奇再婚。貝兒向他介紹洛奇和她認識的經歷,並成功說服其子回去吃一餐飯。("Rookie in the Ring")

亞倫酒醒後答應賓治不再買醉,但卻不擔保其他事。("Manhattan")果然他幾乎又闖禍了,("Naked in Bethesda Fountain")還好他成功的讓電視的製作人員們繼續排練。京爾向他及眾人解釋著規矩,("The Gospel According to King")而漸漸地排練成形了。("The Musketeer Sketch Rehearsal")賓治又一次想吸引姬絲注意失敗,姬絲向節目的另一位演員愛麗絲交待其實自己對賓治亦有意思,卻苦於不能變得風趣幽默。("Funny")為了幫助她,愛麗絲教了她一個笑話,但似乎亦沒幫上甚麼忙。("The Duck Joke")賓治後來收到一女子要求轉交亞倫的信件,他以為是戲迷情信便將之收好,準備在當晚亞倫出席由貝兒安排的晚餐時交給他。當晚變成了一個大派對,("Welcome to Brooklyn")亞倫向貝兒指自己有一女兒苔絲,賓治醒覺那個戲迷便是苔絲;亞倫收到信後不能面對自己女兒,("If the World Were Like the Movies")又一次喝的大醉。

第二幕

不久,賓治帶亞倫到中央公園把他弄醒,現下亞倫倒想去看看苔絲了。("Exits")結果這卻是一塌糊塗,在自己女兒面前出醜的亞倫又喝的酩酊大醉。心力交瘁的賓治致電姬絲請她來幫忙,並向她透露愛意。這次姬絲終於能夠反應了,二人相擁共舞。("Shut Up and Dance")回到電視廠那邊,一直被京爾凌駕的愛麗絲忍無可忍,向京爾要求她只要"一個笑話",而當她表演出來的時候,迅即便把京爾比了下去。("Professional Showbizness Comedy")亞倫和賓治終於來到,貝兒剛好發現自己與苔絲共坐一排,這卻讓亞倫為之恐慌,並臨陣脫逃。賓治的兒時夢想破滅了,取而代之是活生生的一個人。("The Lights Come Up")

但這是一個現場直播的電視節目,節目還得開始。("Maxford House")當賓治的點子快進入失去主角的尷尬場面之時,亞倫卻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懦弱,並成功的演出了這一幕,到最後順利跟苔絲和好。("The Musketeer Sketch Finale")賓治的回憶到此為止,他為自己的經驗作結。1954年是他最好的一年:他成為編劇後第一次點子奏效、他找到了情人,還有見識到真正的英雄和電影裡的分別。("My Favorite Year")

 

紀錄:

1993年東尼獎

最佳女配角: Andrea Martin (愛麗絲)

1993年Drama Desk獎

最佳女配角: Andrea Martin (愛麗絲)

1993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Andrea Martin (愛麗絲)

 

唱片:

只有一隻,1992年百老匯原版,香港沒有出售。

 

觀感:

對此劇的音樂歌詞,其實也頗有保留之處。首先因為劇種問題,此劇原本該是可以諷刺一下電視工業,以及娛樂圈中的百態的,但到最後便只有"The Gospel According to King"一首略有提到,但此曲最大的功用還是突出京爾這個角色。音樂方面風格尚算統一,卻沒有一首真的能讓人感滿意的曲目。劇本方面原來第一幕是一小時四十五分而第二幕是十七分鐘,到最後變成這樣也算是均衡,而故事紋理亦是不俗。編舞方面沒有甚麼好講,但服設計可真的有點兒奇怪,尤其是在電視廠的場景之中。另外,此劇的歌詞亦沒有附在唱片中,在網上也找不了,所以音樂歌詞便難以加入任何歌曲了。

 

推薦曲目:

Larger Than Life: 男聲獨唱,典型的角色探索型歌曲,溫柔而帶希望的情感。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King: 大合唱,劇裡面的大場面之一,歌詞雖久辛辣卻仍算賞心一樂。
Welcome to Brooklyn: 大合唱,劇中的大型舞蹈場面,笑位是其中一位角色得穿著婚紗進場。
Exits: 男聲獨唱,富彈跳力和語調張力的角色探索曲,適合拿出來作角色參考及表演。
Professional Showbizness Comedy: 男女合唱,全劇最搞笑的曲目,亦是Andrea Martin的一炮成名之作。
My Favorite Year: 男聲獨唱,回歸到跟"Larger Than Life"差不多的感覺,旋律悠揚而歌詞熱情的歌曲。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92年12月10日 - 1993年1月10日
上演場數: 36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M-R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