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上城 In the Heights

資料:

製作人: Kevin McCollum, Jeffrey Seller, Jill Furman, Sander Jacobs, Goodman/Grossman, Peter Fine, Everett/Skipper

作曲、作詞、概念: Lin-Manuel Miranda

編劇: Quara Alegria Hudes

背景: Anna Louizos

服裝: Paul Tazewell

燈光: Howell Binkley

聲效: ACME Sound Partners

音樂指導: Alex Lacamoire

編曲: Alex Lacamoire, Bill Sherman

音樂協調: Michael Keller

選角: Telsey + Company

公關: Barlow.Hartman

市場: Scott A. Moore

經理: Brig Berney

主管: John S. Corker, Lizbeth Cone

技術顧問: Brian Lynch

製作舞台經理: J. Philip Bassett

副製作人: Ruth Hendel, Harold Newman

編舞: Andy Blankenbuehler

導演: Thomas Kail

 

簡介:

這似乎成了每一年都有的現象:外百老匯音樂劇一鳴驚人,然後被移植了去百老匯。像大部份第一次搞外百老匯製作的年輕才俊一樣,Lin-Manuel Miranda創作此劇的歷程得往回追憶至求學時代。上城是指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以北的地方,多為外籍移民和黑人的聚集地,生活條件遠比白人差,卻是自成一國。自小在那兒生長卻進了白人為主學校的作曲作者人對自己所生活的地生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在中學時期他便創作了一幕只有八分鐘的短劇,而至今仍然保留著的便只有在整套劇之中似乎不斷出現的"En Washington Heights"樂思。打這之後,他便陸續把此劇擴大,到了2005年,亦即在中學演出僅五年之後,此劇受資助便在揭開了創作歷程。就好像Jonathan Larson的"吉屋出租"一般,此劇於2007年橫掃外百老匯各主要獎項,成績斐然,上演四年完滿下檔。

評論和觀眾的反應都異常熱烈。音樂上他們認為此劇充滿特色,歌曲都能夠溶入劇本之餘亦能加入不少如饒舌、加納比海加力騷(Calypso)音樂、美國傳統劇場歌曲等,而歌詞亦有助把劇本提升到一個新高點。劇本來講雖然評論們稍有微言,卻亦算一致地認同。然而,當中最受讚揚的始終是編舞師Andy Blankenbuehler充滿活力、難度高而炫麗的舞蹈。此劇所用到的演員不少,而舞蹈場面亦不匱乏。場景上,大部份人都想起了"Q大道",那也難怪,畢竟設計師還是那個。在外百老匯獲得空前成功之後,此劇於2008年移師至百老匯演出,大部份內容維持沒有變化,更贏得了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等主要獎項。有份參演的包括:Andre Burns、Lin-Manuel Miranda、Robin de Jesus、Carlos Goez、John Herrera、Mandy Gonzalez、Christoper Jackson、Olga Merediz、Karen Olivo、Janet Dacal、Corbin Bleu、Justina Machado、Bianca Marroquin等。

 

故事:

第一幕

正當以塗鴉為樂的彼得在"工作"時,士多店老闆烏斯拿維趕走了他,接著還介紹這個地方 - 紐約上城的一切。("In the Heights")這是自成一國的一個街頭,他和養母卡蘿狄亞和表弟辛尼經營著一所小小的士多;隔壁是經營叫的士服務的夫婦基雲和卡娜。他們只有一名員工賓尼,他正是烏斯拿維的最好朋友。另一邊則是由丹妮爾娜開的髮型屋,她和另外兩個僱員芃妮莎和卡美娜都很喜歡嚼舌根。基雲和卡娜之女妮娜在大學過了一年後回來,眾人都非常高興,唯獨她本人卻有點悶悶不樂。("Breathe")賓尼今天擔大棋,("Benny's Dispatch")妮娜對之產好感。另一邊廂芃妮莎常想離開這裡,而她唯一享受的只有在烏斯拿維的店子裡。("It Won't be Long Now")今天烏斯拿維終於壯起膽子跟她約會,她同意了。

妮娜終於向父母坦白自己成績不濟被踢了出校,基雲決定不管一切要搞定這件事。("Inutil")妮娜找芃妮莎告解,但這邊廂丹妮爾娜亦宣佈因為房租上升,她要搬店了。("No Me Diga")接著來到每日最常見的話題,如果他們手上的彩票成功了會怎樣?("96,000")正當她一再表示自己擁有耐性和信心之時,原來她贏了大獎。("Paciencia Y Fe")妮娜繼續在街頭遊蕩,賓尼過來安慰她,指他自己亦是在一眾多明尼加人裡面唯一的黑人。("When You're Home")賣甜冰的小販經過,("Piragua")來到歡迎妮娜回來的晚會。基雲宣佈他把店子賣了來支付妮娜的讀書費用。賓尼因失業而憤怒,妮娜堅決不受幫助並追隨賓尼來到一所晚會道歉;正巧烏斯拿維和芃妮莎也在,二人卻強充面子不敢向對方告白。("The Club")突然停電,煙花四散,一切變得混亂,就在此刻妮娜和賓尼找到了對方,深情一吻......("Blackout")

第二幕

第二天,賓尼和妮娜一夜春宵後互相纏綿。("Sunrise")另一邊廂,卡蘿狄亞告知烏斯拿維彩券的事,二人不斷想著以後的事。("Hundreds of Stories")而基雲也發現了賓尼和妮娜的事,怒不可遏;正當與妮娜反目之時卡娜一下主持大局,告訴二人各自的難處。("Enough")來到中午,眾人都因為太熱而在抱怨,卻最後成了一場嘉年華。("Carnaval del Barrio")然而這很快便被另一個消息打斷:卡蘿狄亞逝世。("Atencion")人們都過來憑弔,("Alabanza")烏斯拿維落寞不已,妮娜前來安慰。("Everything I Know")回顧卡蘿狄亞的教導,她決定回去學校。

丹妮爾娜撥出一筆款項支持芃妮莎可以離開這兒,這使她感到高興非常;另一邊廂,她帶了香檳去跟烏斯拿維慶祝,要他留下別回去多明尼加。("Champagne")這結果是不得要領,她這才透露自己心意,讓烏斯拿維迷惘不已。賓尼歸還了他的制服和車匙給基雲,他擔心分開後他和妮娜的關係要開始走下坡。二人在日落之時再次海誓山盟。("When the Sun Goes Down")第二天烏斯拿維想要出發了,看著已經關門的基雲和丹妮爾娜的兩間鋪子,心中蕭索非常。他發現彼得把卡蘿狄亞的樣子塗了在他店子閘上,突然他才醒悟,他一生的夢想和根源其實就是在這裡。他不離開了。("Finale")

 

紀錄:

2007年Drama Desk獎

最佳整體合作、最佳編舞

2007年外圍劇評獎

最佳外百老匯音樂劇、最佳編舞

2007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Lin-Manuel Miranda (烏斯拿維)

2007年Lucille Lortel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編舞

2007年奧比獎

出色作曲、出色作詞

2008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劇、最佳曲詞、最佳編舞、最佳編曲

 

唱片:

只有一隻,2008年百老匯原版,香港有出售。

 

觀感:

此劇是筆者有幸於美國觀看的音樂劇之一,當時此劇還只是在外百老匯上演呢。個人認為此劇和不少有名的音樂劇一般,雖得進場觀看才能找到音樂和劇本身的聯系,不然只聽唱片會有點如墮五里霧中的感覺。音樂上此劇其實非常統一,主要是以帶西班牙風格的美國樂曲為主,夾雜著一點明顯的新式百老匯藝術學院派處理。最明顯此劇與潮流接軌的是饒舌歌曲的使用,主角烏斯拿維全劇之中Rap的比起唱的還要多。劇本有兩條故事線,一個在明一個在暗;舞蹈非常具力量和清新氣息,是難得一見的佳作。設計和導演方面都有點似曾相識,卻也很具說服力。

 

推薦曲目:

In the Heights: 大合唱,全劇的開首曲樂,標明了全劇曲風、舞蹈甚至故事定位的歌曲,充滿風味和熱鬧,舞蹈亦挺為炫人。
Breathe: 女聲獨唱,典型的美式百老匯角色探索型歌曲,出色地把開心帶不安的感覺表達出來。
Inutil: 男聲獨唱,沉鬱而具力量,充滿劇味的角色探索型歌曲,音樂和歌詞配合起來極為震撼。
Piragua: 男聲獨唱,只是充當過場的輕鬆音樂,卻表達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故事,以小見大的有趣例子。
Carnaval del Barrio: 大合唱,熱鬧而充滿舞動的歌曲,劇中的大型場面。
When the Sun Goes Down: 男女合唱,雖然是情歌卻也不難找出其對未來的不安之感,與劇溶為一體的歌曲。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2007年2月18日 - 2007年7月15日
上演場數: 181
百老匯首演: 2008年3月9日 - 2011年1月9日
上演場數: 1184
個人評分: 8

 

劇照:

 

回到G-L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