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女郎 Funny Girl

資料:

製作人: Ray Stark

作曲: Jule Styne

作詞: Bob Merrill

編劇: Isobel Lennart

概念: Miss Lennart

背景、燈光: Robert Randolph

服裝: Irene Sharaff

髮型: Ronnie De Mann

音樂指導: Milton Rosenstock

編曲: Ralph Burns

聲樂編排: Buster Davis

舞台: Carol Haney

副製作人: Al Goldin

經理: John Larson

副導: Lawrence Kasha

製作顧問: Richard Evans

舞台經理: Tom Stone

聯合製作: Seven Arts Productions

公關: Frank Goodman, Walter Alford

宣傳顧問: Edward S. Feldman

宣傳: Fred Golden

編舞: Luther Henderson

導演: Garson Kanin

 

簡介:

自傳式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屢見不鮮,以女孩當主角的更是非常之多,之不過如果這個女孩並非想像人物,而是有血有肉,且絕對是一個傳奇,加之音樂劇是原全原創的話,這倒是挺為罕有的。此劇便是這樣的一套音樂劇,劇中的主角Fanny Brice是美國十至三十年代的明星,以演出風俗劇或諷刺劇為主。這在香港可能寂寂無名,但在百老匯卻是無人不曉的早期名星,幾乎如果要數,早期的明星中,她便是緊隨George M Cohen以及Bert Williams之後的了。除了這位妙女郎一生充滿傳奇外,此劇的製作亦是一波三折,峰迴路轉;就以作曲家一共作了56首曲子而以便是一個紀錄。此劇原本是由製作人David Merrick及Ray Stark合作,請來了"玫瑰舞后"的製作班底作曲家Jule Styne和作詞家Stephen Sondheim合作,加上Jerome Robbins導演,並由Mary Martin主演的。

之不過之後Stephen Sondheim不能替Mary Martin寫關於Fanny Brice風格的詞,便退出了製作。製作人找來了Anne Bancroft這位兩屆東尼獎得主來出演此劇,然而作曲家卻看中了一位歌廳歌手,亦即日後聲名大鵲的Barbra Streisand。作詞人他們找來了Bob Merrill,他與作曲家合作愉快,很快便寫好了好幾首曲子。接著Anne Bancroft認為自己的風格與歌曲不合,便放棄了此角;這個角色同時亦被兩位女演員Eydie Gorme及Carol Burnett拒絕;雖然帶來了編劇John Patrick重新修訂此劇故事,此劇的製作仍然是風險重重。終於他們說服了David Merrick簽起了Barbra Streisand,Jerome Robbins卻又因劇本問題退出。在Bob Fosse短暫替代後此劇最後讓Garson Kanin執導。問題又來了,David Merrick和Ray Stark又因合作問題反面,還好後者成功留住了Barbra Streisand,此劇才沒致流產。

重新更名後,此劇找來了Sydney Chaplin出演男主角,他卻與女主角不甚咬弦。經過波士頓和費城的上演後,多次的改動讓John Patrick不勝其煩,結果成為最後一個退出的製作人員。Jerome Robbins此時又回來幫忙,在製作組中一片不和諧的情況下,終於讓此劇在百老匯上演。此劇得到的迴響是巨大的,除了因為作曲作詞家的曲詞以外,還有導演(們)的編排,及最重要的是Barbra Streisand一鳴驚人的演出。縱使此劇在當屆東尼獎全數落敗予"我愛紅娘",此劇仍連演了三年,更替日後青雲直上的Barbra Streisand打好了基礎。曾經出演此劇的演員還有:Roger De Koven、Joseph Macauley、Kay Medford、Danny Meehan、Bob Avian、Carolee Carmello、Kristin Chenoweth、Sutton Foster、Ana Gesteyer、Whoopi Goldberg、Spencer Kayden、Jane Krakowski、LaChanze、Judy Kuhn、Idina Menzel、Andrea Martin、Julia Murney、Bebe Neuwirth、Alice Playten、Lillias White、Kaye Ballard、Len Cariou、Peter Gallagher、Gary Beach、Brad Oscar、Christine Pedi等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女演員芬妮獨坐化妝室中等候著尼基從監牢出來,她的思緒回到1910年,其母與一眾太太們討論自己決定進軍娛樂圈的決定。("If a Girl Isn't Pretty")在首次試音中她並不標青,但她卻說服了朋友及編舞師艾迪給她另一次機會。("I'm The Greatest Star")經過艾迪指導後芬妮下次的試音表現大進,("Cornet Man")成功後更遇到賭民尼基,二人一見如故。正當芬妮名成利就之時艾迪和芬妮之母討論著是誰讓她成功的。("Who Taught her Everything?")在一次綵排中,她大膽的拒絕了製作人齊格非的建議,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His Love Makes me Beautiful")另一方面,她亦與尼基蜜運中("I Want to be Seen with You Tonight")。周圍的人都在討論芬妮,("Henry Street)而她與尼基二人獨處時終於分享了一些感覺("People")。在一次巧遇之下二人終於戀上,("You are Woman")這更讓芬妮在演出中途離開去結婚。齊格非警告她別這樣做,但她卻堅持己見。("Don't Rain on my Parade")

第二幕

芬妮結婚後懷孕不得不留在家中,("Sadie Sadie")另一邊廂,史拉哥斯夫人和艾迪則建議芬妮之母尋覓第二春。("Find Yourself a Man")正當芬妮重新投入工作的時候,艾迪質疑尼基的誠信,這讓芬妮十分憤怒。("Rat-tat-tat-tat")果然尼基沒有出現,芬妮發現他投資失敗,他則抱怨芬妮常當他是個小孩。("Who are You Now?")終於尼基忍受不住吃軟飯的感覺便作奸犯科,結果被判監十八個月,這讓芬妮傷痛欲絕。("The Music That Makes me Dance")回到了幕首的場景,尼基出牢歸來,並決定要與芬妮離婚,這對二人都好。芬妮悲哀的繼續她的光影事業,並拒絕向現實低頭。("Don't Rain on my Parade (Reprise)")

 

紀錄:

1964年格林美獎

最佳原聲作曲

1968年奧斯卡

最佳女主角: Barbra Streisand

1968年金球獎

最佳女主角: Barbra Streisand

 

唱片:

這套東西的原聲在香港是沒有的,全世界而言則有1964年原版、1966及1968年兩個錄音室版以及1968年電影原聲。

 

觀感:

老實講筆者收集過的資料當中製作那麼複雜的這是第一套了。此劇的電影版本重新找來了Barbra Streisand擔任女主角,亦成為了當代歌舞片的經典作品之一,然而電影版的續集縱使有John Kander和Fred Ebb助陣,亦難逃惡評。個人來講依然覺得此劇無論是音樂或歌詞上依舊比不上"玫瑰舞后",然而女主角的重要性在此劇之中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劇中其中十一首曲子都是讓女主角表現的地方,簡直是匪夷所思。另外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是,Barbra Streisand之後亦替當年擊敗了此劇的音樂劇"我愛紅娘"出演電影版的女主角,然而該電影其實嚴格來講亦是失敗的。

 

推薦曲目:

Who Taught her Everything?: 男女合唱,劇中較惹笑的段落,歌舞俱佳。
His Love Makes me Beautiful: 男聲獨唱,非常柔和的男聲歌曲,適合拿出來獨唱。
People: 女聲獨唱,全劇最為流行的曲子,對女聲的要求高。
Don't Rain on my Parade: 女聲獨唱,須要女主角唱演俱能,有點像"玫瑰舞后"中的結尾曲。
Who are You Now?: 女聲獨唱,溫柔悽惋的情歌,帶爵士曲風。
Rat-tat-tat-tat: 女聲獨唱,全劇之中最要求女主角舞技的曲子。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64年3月26日 - 1967年7月1日
上演場數: 1348
百老匯重演: 2002年9月23日
上演場數: 1 (表演性質)
電影首映: 1968年9月18日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