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連斯最後探險 Floyd Collins

資料:

製作人: Playrights Horizons

作曲、作詞: Adam Guettel

背景: James Schuette

服裝: Melina Root

燈光: Scott Zielinski

聲效: Dan Moses Schreier

選角: Janet Foster

製作舞台經理: Erica Schwartz

編曲: Bruce Coughlin

音樂指導: Ted Sperling

製作經理: Christpher Boll

節目經理: Dana Williams

公關: James L. L. Morrison

編劇、導演: Tina Landau

 

資料:

一九九五年,正當百老匯經歷了一年的"黑暗時代"之後,在一九九六年似乎突然之間,在外百老匯卻頻頻傳來奇蹟。當時讓美國音樂劇重生的有三部音樂劇,並分別帶旺了三粒值得注意的新星。其中包括了憑"吉屋出租"的作曲作詞兼編劇卻英年早逝的Jonathan Larson、以"踢踏春秋"把踢踏舞重新在百老匯定位的Savion Glover,然而此二劇當年在外百老匯上演了一會便已經被轉至百老匯,而剩下來的便只有由Adam Guettel作曲作詞的這一部音樂劇了。改編自真人真事,此劇把弗洛依德哥連斯的故事放上了舞台。著名音樂劇製作人及作曲家Richard Rodgers之孫Adam Guettel以其幾乎沒有間斷的作曲作詞手法很快便俘虜了觀眾,因為這種風格貼近Stephen Sondheim的現在進行式述事風格,所以他迅即便被稱為新Sondheim。

然而正如Stephen Sondheim的作品一樣,此劇的上演壽命即使以外百老匯的作品看來還是非常的短。劇評們對此劇卻都是持觀望態度,但是在音樂方面卻是一致肯定。除了是因為音樂與歌詞的結合天衣無縫以外,便是設計以及編曲都非常具特色。最受人疵議的還是劇本,因為它以抽離的方式述事,使劇力顯得較為沉悶,亦有點太過說教之嫌。在外百老匯上演之後此劇奪得了Lucille Lortel獎及奧比獎兩個專為外百老匯而設的獎項,並讓此劇的作曲作詞及編劇都成了名。曾經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如:Theresa McCarthy、Jason Danieley、Cass Morgan、Don Chastin、Christopher Innvar、Michael Mulheren、Brian d'Arcy James、Martin Moran、Ron Bohmer等等。在唱片推出後,此劇才被人再次提出觀賞價值,這點倒是頗可惜的。

 

故事:

第一幕

美國肯德基,農民們以開發洞穴為旅遊區為業。一位年輕人積禾爾,加上荷默及妮莉,帶觀眾們來到"沙洞",來聽關於弗洛依德.哥連斯的故事。("The Ballad of Floyd Collins")一九二五年一月三十日,他為了讓家庭發財,便充滿希望地決定要找一條更方便的路帶遊客們進一個叫水晶洞的地方。他以回音來支持他的行動,("The Call")而且還成功的開了一條道路,("It Moves")並決定把這段路重新開發。("Time to Go")但當他回去的時候卻被一顆石頭給壓住了腳,動彈不得。附近的人得知之後便全力營救,弗洛依德的家庭裡,其妹妮莉及繼母珍妮都認為他能夠化險為夷,("Luck")而當地的洞穴探險者亦都認為這只是小事一樁。("'Tween a Rock an' a Hard Place")然而,當弗洛依德之弟荷默下去視察過情況後,卻知道事情大條了。("Daybreak")

眾人開始把水、食物和熟力傳送到天寒地凍的地底。到現在還沒有人能夠真的看得見弗洛依德,然而一位身型細小叫威廉的記者卻成功鑽了下去,並把弗洛依德的訊息及故事寫到了報紙上。("I Landed on Him")因為媒體廣為傳播,前來救援的人越來越多,而在如何救人的問題上爭執卻越來越多。哥連斯家庭依然懷著希望,("Heart an' Hand")而荷默則努力的向下掘,並與佛洛依德以互相問對方謎語的方式來解悶。("The Riddle Song")然而在很多包括天氣及地質的環境因素影響之下,他對安全救出弗洛依德的希望,卻越來越渺茫了。

第二幕

媒體們繼續爭相傳遞關於弗洛依德的故事,漸漸造成了一個難以收拾的局面。("Isn't it Remarkable?")人們漸漸都來到了沙洞,有的是來幫忙的,有的是來採訪的,有的是來支持的,有的是來做生意的,有的是來旁觀的。在沙洞周圍好像開了個嘉年華一般,熱鬧非常。("The Carnival")妮莉夢見自己救了弗洛依德出來,("Through the Mountain")而荷默則因為與救援隊伍不和,被踢了出來,並感到絕望。("Git Comfortable")到了第三週,("The Ballad of Floyd Collins")救援始終不能達到他的地方,弗洛依德在幻覺之下就這樣困死在洞裡面。("The Dream")二月十六日,弗洛依德終於被發現,檢驗時已經死去三四天左右;他的靈魂再次走出來,向觀眾唱出了他的理念、他的希望、他的光榮。("How Glory Goes")而人們如何的來,便如何的回去了。

 

紀錄:

1996年Drama Desk獎

最佳聲效

1996年奧比獎

特別嘉許: Adam Guettel, Bruce Coughlin

1996年Lucille Lortel獎

最佳音樂劇

2005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背景、最佳聲效

 

唱片:

此劇的唱片只出過一隻,便是1996年外百老匯卡士版,這隻東西在香港無售。

 

觀感:

在接觸此劇之前,筆者對Adam Guettel的認識便僅止於他在2005年享譽百老匯的作品"晴光翡冷翠",而且對該劇亦沒有太大興趣。在聽到這此劇後筆者才對這位作曲作詞家在音樂和歌詞的手法上的處理感到佩服,他的風格到現在看實在是與Stephen Sondheim一模一樣。回到劇本身,個人認為第一幕花太多時間在一些較為沉悶的片段,而第二幕則太短,而且手法也未免太平鋪直述了點。此劇無甚舞蹈,靠的便只有上述兩項以及設計了,後者反倒頗有獨到之處的。而就製作小組們居然夠膽子把一件真人真事的悲劇變成音樂劇,光是這份對劇場觀眾的信心已經值得尊敬了。

 

推薦曲目:

The Ballad of Floyd Collins: 男聲領唱,憂愁而帶懷緬的歌曲,令人很易想起"理髮師托德"的開頭。
The Call: 男聲獨唱,顯示出男主角個人感情及性格的歌曲,其中尤以他在洞裡唱起山歌的一段最為突出。
The Riddle Song: 男聲合唱,歌詞具劇力而且音樂極難把握得好,對二人的歌喉有相當的考驗。
Is That Remarkable?: 大合唱,全劇之中諷刺力最強的歌曲,以滑稽戲的風格寫成的曲子。
How Glory Goes: 男聲獨唱,全劇中最重要的歌曲,除了是交待劇本中心外還是托付對未來的憧憬的歌曲。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1996年2月9日 - 1996年3月24日
上演場數: 25
個人評分: 7.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