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安的彩虹 Finian's Rainbow

資料:

製作人: Lee Sabinson, William R. Katzell

作曲: Burton Lane

作詞: E. Y. Harburg

編劇: E. Y. Harburg, Fred Saidy

背景、燈光: Jo Mielziner

服裝: Eleanor Goldsmith

音樂指導: Milton Rosenstock

編曲: Robert Russell Bennett, Don Walker

聲樂編排: Lyn Murray, Ray Charles

舞曲: Trude Rittman

主管: Charles Harris

副主管: Joseph Harris

經理: Michael Goldreyer

製作舞台經理: James Gelb

舞台經理: James Russo

公關: Samuel J. Friedman, Theodore Goldsmith

副公關: Harvey Sabinson

編舞: Michael Kidd

導演: Bretaigne Windust

 

簡介:

政治氣候一般來講對劇場來講是息息相關的,在這套由兩位當時被認為是左派份子的藝術家所創作的音樂劇裡面,不難看見他們的真正思維是怎樣。作曲家Burton Lane和作詞及編劇E. Y. Harburg便是這兩位人物了,此劇的開端緣於編劇的一個狂想,加下一本書的影響,故事便漸漸成形。因為當時共產主義的興起人們被瓜分為左派和右派,要籌集資金對他們來講可以說是頗為困難。在創作期間E. Y. Harburg的拍檔Harold Allen提出了不少(泰半是支持Burton Lane)的建議,讓創作過程多少有點磨擦,而在一次排練中E. Y. Harburg謔稱作曲家只是來替大家彈琴的琴師,不用理會他說甚麼,這卻惹惱了作曲家並使其退出了製作。就是因為如此此劇在紐約外面試演的時候可謂一帆風順,幾乎甚麼也沒有(也不能)改。這有點跟其他大部份成功的早期音樂劇一樣,在紐約以外的地方試演時改動越少,在百老匯它的上演檔期便能越長。

在此劇到達百老匯後,緊接而來便是一片頌揚之聲,曲譜輕鬆幽默、劇本詼諧諷刺,但最成功的卻是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編舞師Michael Kidd的舞蹈。這位天才橫溢的編舞師在劇場老手導演Bretaigne Windust的推波助瀾下發揮了擁有角色自我風格的舞蹈,令此劇原來不是在一首大型舞曲後中場休息的情況在後來不得不作出改動,以應付觀眾們的掌聲。然而,此劇的內容到了現在已然有點過期,當中有些技巧對黑人不多不少是種侮辱,儘管本意是剛好相反,讓此劇重生有一定困難。不過此劇依然在百老匯重生了兩次,外百老匯一次。曾出演此劇的有:Ella Logan、David Wayne、Donald Richards、Melissa Errico、Jonathan Freeman、Malcolm Gets、Max Von Essen、Jonelle Allen、Helen Gallagher、Will Mahoney、Carol Brice、William Biff McGuire、Robert Guillaume、Fred Astaire、Petula Clark、Tommy Steele、Don Francks、Kate Baldwin、Cheyenne Jackson、Jim Norton、Christopher Fitzgerald等。

 

故事:

第一幕

("Overture")

故事發生在一個幻想的城市密西德基裡面住了一群佃農以及一個千方百計想壓搾人民的參議員比博,而眾人正在拖延他,希望讓賣地越遲越好。("This Time of the Year")此時芬尼安與女兒莎朗來到,他身上帶著從蘇格蘭妖精偷回來可以用來達成願望的金瓦片,他把之埋在地裡,希望可以倍增,但莎朗卻只想著家裡。("How are the Things in Glocca Morra?")農民的首領胡迪來到,芬尼安父女替他湊夠了錢,胡迪和莎朗漸生情愫之時芬尼安講出自己的人生哲學。("Look to the Rainbow")另一邊廂,小妖精奧治因為金瓦被偷漸漸化為人形,亦找到了芬尼安父女了。

胡迪和莎朗越來越親密,("That Old Devil Moon")奧治初遇莎朗卻感到怦然心動的感覺。("Something Sort of Grandish")然而當日胡迪和莎朗便宣佈訂婚了,("If This Isn't Love")而比博則想趁眾人討論日常用品時("Necessity")煽動白人和黑人相爭。剛好站在被埋的金上面的莎朗大愕,並指比博讓變成黑人去感覺一下。金瓦發揮作用,比博果真成了黑人,大驚掩面而去。因為發現了金礦,芬尼安成了富人,他把自己的財富與人分攤,真上人人都受到了恩惠。("The Great Come-And-Get-It Day")

第二幕

正當人人開始富有之時,莎朗便指出很多觀念只要分了貧富,感覺便完全不同。("When the Idle Poor Become the Idle Rich")而比博在山洞中巧遇奧治,後者施了些魔法讓比博洗心革面,亦不再以黑人為恥了。("The Begat")回到鎮裡,警官因為比博變了黑人而怪罪莎朗,並訂下限期要讓比博變回白人(縱使他本人並沒有所謂),否則便大禍臨頭了。奧治遇見了胡迪之妹啞巴蘇珊,卻發現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又來了。("When I'm Not Near the Girl I Love")芬尼安請奧治施法,但他的法力已經開始消失了,剛好他又是站在被埋的金子上,透過蘇珊他發現了金瓦,他毅然捨棄了自己妖精身份用掉最後一個願望以便跟蘇珊拉埋天窗。兩對戀人大團圓結局,芬尼安則帶著自己的哲學繼續流浪了。

 

紀錄:

1947年東尼獎

最佳男配角: David Wayne (奧治)、最佳編舞

1947年Theatre World獎

出色演員: David Wayne (奧治)

1948年東尼獎

最佳音樂指導

2010年Drama Desk獎

最佳男配角: Christopher Fitzgerald (奧治)

 

唱片:

香港沒有出售任何一隻,其他計有1946及1963年錄音室版、1947年百老匯原版、1960年百老匯新版、1968年電影原聲以及2004年外百老匯版。

 

觀感:

之前所提及有辱黑人的舉動該就是在將比博變做黑人的時候所用的塗黑技術了。這在早期的百老匯非常常見,因為塗黑技巧九成是用是"明尼斯特朗秀"這種拿黑人來取笑的表演中,這種技巧便潛移默化地成為了帶歧視的一種手法。現在看來此劇其實還是充滿和平和博愛思想的,但是若不用這個技術的話恐怕要把一個人突然變成黑人會有頗大困難吧。音樂來講此劇的歌曲越後越好,歌詞則不斷出現有幽默風趣的諷喻,可謂全劇焦點所在。此劇的規模可大可小,製作的尺度靈活度亦很高,是一套在美國高校中非常普遍的音樂劇呢。

 

推薦曲目:

Look to the Rainbow: 女聲領唱,全劇的主題曲,亦是全劇最出色的曲子。
Old Devil Moon: 男女合唱,一套音樂劇不能沒有的情歌,溫柔浪漫,對歌手的歌喉亦有相當考驗。
Something Sort of Grandish: 男女合唱,劇中大玩文字遊戲的曲子,輕鬆幽默,但咬字須要非常清晰。
Necessity: 女聲合唱,音樂風格帶俏皮的調侃,節奏歡暢明快的歌曲。
The Great Come-And-Get-It Day: 大合唱,劇中最大型的舞蹈段落,為兩幕的結尾曲。
When the Idle Poor Become the Idle Rich: 女聲領唱,歌詞非常有看頭的曲子,適合拿出來作角色參考,角色炫示曲。
The Begat: 男聲合唱,歌詞沒有甚麼太特別的地方,但歌曲的風格不是傳統劇場音樂,看來作曲家是受到了流行曲的影響。
When I'm Not Near the Girl I Love: 男聲獨唱,為全劇最為人熟知的曲子,亦是給男配角盡情表演的曲子。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47年1月10日 - 1948年10月2日
上演場數: 725
百老匯複演: 1955年5月18日 - 1955年5月29日
上演場數: 15
百老匯複演: 1960年5月23日 - 1960年6月1日
外百老匯首演: 2004年4月15日 - 2004年7月11日
百老匯複演: 2009年10月29日 - 2010年1月17日
上演場數: 92
電影首映: 1968年10月9日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