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玩人 Evil Dead

資料:

製作人: Jenkay LLC, Jeffrey Latimer Entertainment, Just for Laughs Live

作曲: Frank Cipolla, Christopher Bond, Melisa Morris, George Reinblatt

作詞、編劇: George Reinblatt

附加: Renaissance Pictures, Ltd., Studio Canal Image, S.A.

原作: Sam Riami "Evil Dead", "Evil Dead II"

背景: David Gallo

服裝: Cynthia Nordstorm

燈光: Jason Lyons

聲效: Peter Fitzgerald, Kevin Lacy

特效、化妝: Louis Zakarian

聲音效果: Michael Laird

武指: B. H. Barry

音樂顧問: Frank Cipolla

編曲: Eric Svejcar

音樂指導: Daniel feyer

公關: The Karpel Group

市場: Leanne Schanzer Promotions, Inc.

宣傳: Agency212

合作伙們: Myspace.com

製作舞台經理: Jane Pole

技術顧問: Matthew Maraffi

選角: Mungioli Theatricals, Arnold J. Mungioli, C.S.A

經理: Jennifer Kemp

主管: Snug Harbor Productions, Steven Chaikelson, Brannon Wiles

執行製作人: Jay H. Harris, Bruce Hills, Jeffrey Latimer, Evi Regev, Gilbert Rozon

監製: William Franzblau

編舞: Hinton Battle

導演: Hinton Battle, Christopher Bond

 

簡介:

講起美國恐佈片的歷史,小製作血腥電影的始祖"Evil Dead"定當穩然佔一席位。此劇以極度血腥的場面、變態奇譎的劇情、以及低廉的拍攝成本而聞名海內,而音樂劇改編大概也保留了這些東西,但亦加了些新元素 - 搞笑。在外百老匯首演之時,首幾行的位子有個特別名稱叫作"Splatter Zone",坐在那裡的觀眾得隨時準備會被假血噴中,並跟劇中演員樂在其中。至於劇情,等下大家往下看便知道,大概亦能想像此劇的製作使用假血數量之巨是多麼嚇人吧。與很多美國音樂劇不同的是,此劇首演地是在2003年的加拿大,而且只是在一所名不見經傳的酒吧裡面,以作娛賓。到了後來此劇實在太讓恐佈片迷和音樂劇愛好者們過癮,名氣便越來越大,在翌年便由多倫多搬至蒙特利爾參加"Just for Laughs節"。

在紐約的首演此劇要在又兩年後才能實現,在此時此劇已經經歷過好幾次的重寫,把"Evil Dead"的第一二集的劇情都放了進去,其中由加拿大首演起已經是劇組裡一分子的演員Ryan Ward更隨團來到美國擔任男主角。無疑,此劇所帶給觀眾的和一般的劇目感覺大不相同。歌曲上此劇用上了好幾種流行曲風,包括了爵士、搖滾、騷靈、Motown等等,演員們的造作演出更讓此故事根本便光怪陸離的音樂劇更為合理。不能不提的是此劇唯一一個百老匯名字Hinton Battle這位三屆東尼獎得主,在此劇他兼任導演編舞兩個工作。劇評們對此劇就像"洛奇恐怖晚會"一樣視為"異類"(Cult),對音樂評價不一,卻不無同意此劇的確是爆笑、血腥、活力、恐佈共冶一爐的作品。其他有份出演此劇的還有:Jennifer Bryne、Jenna Coker、Renee Klapmeyer、Brandon Wardell、Tom Walker、Darryl Winslow等。

 

故事:

第一幕

家庭用品職員艾殊、他的女友蓮達、妹妹雪露、好友史葛和史葛的臨時女友舒莉一行五人結伴同行來到野外,發現了一間空置的木屋便走了進去。("Cabin in the Woods")突然屋子裡的地板彈出了一道活門,眾男生們找到一本叫Necronomicon的書,以及一盒錄了書中好幾段經文的錄音帶。艾殊和蓮達互訴衷腸("Housewares Employee"),而雪露則聽到了樹木間的怪聲,並遭到了樹木的攻擊。眾人發現離開的路已經被截,(It Won't Let Us Leave")雪露突然變成了喪屍,("Look Who's Evil Now")眾人把她丟了進活板門裡。突然舒莉也變成了喪屍,史葛情急之下槍殺了她,心下大為驚愕。("What the Fuck was That?")

膽小的史葛離開二人,艾殊獨自一人的時候,眾喪屍出現並招引他加入,("Join Us")艾殊見他其中一隻手居然加入了,便用電鋸將之割掉。另一邊廂,受已過世的父親之命來木屋的安妮和男伴艾德在森林中迷路,並遇上了過路人積基,("Good Old Reliable Jake")並請他帶路。之前受到雪露襲擊的蓮達也逐漸喪屍化,在最後浪漫之後("Housewares Employee/Reprise")艾殊拿起斧頭把女友的頭一下子砍掉。("I'm Not a Killer")正當艾殊在做這些事兒的時候艾德、安妮和積基來到,都被當前的情景嚇了一跳。

第二幕

正當艾殊準備解釋的時候,雪露突然襲擊艾德,結果也把他變成喪屍。("Bit Part Demon")在他被完全魔化之前,艾殊把他一槍幹掉了。突然安妮之父的靈魂顯現,向眾人解釋關於那本書和喪屍的事,而唯一解救眾人的辦法也在書裡。安妮感懷身世,在他身邊的男人全都死掉了。("All th Men in My Life Keep Getting Killed by Candarian Demons")艾殊卻也開始變成喪屍,並把積基拖了出去,安妮情急下舉刀雙向,卻錯殺了積基。("Ode to an Accident Stabbing")艾殊回歸,卻居然並沒有魔化,而劇裡亦沒有解釋過。

不得已,安妮唯有開始讀那本書,眾喪屍突然出現,向那本書致敬。("Do the Necronomicon")在安妮找到方法解決眾魔的同時,那隻被艾殊鋸下來的手突然發難殺了安妮,艾殊現下只能孤軍作戰了。("It's Time")他向每一隻喪屍襲擊,並以最離奇的方法將它們一個又一個殺掉。然而,他卻忘記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喪屍已經死了,再殺是無用的!("We Will Never Die")奄奄一息的安妮醒來完全封印,把一眾喪屍帶回地獄之餘自己也油盡燈枯。幾日後,這件事唯一的生還者艾殊向顧客們講述這次經歷,並殺掉了一個突然變作喪屍的顧客,眾人這才相信。("Blew That Bitch Away")終於皆大歡喜,大團圓結局。

 

紀錄:

/

 

唱片:

只出了一隻,2007年外百老匯原版卡士。

 

觀感:

無疑,此劇其實處處都透露著"洛奇恐怖晚會"的影子,但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個人對此劇的歌詞頗為喜愛,除了粗鄙不文的語言都寫了進去外,亦有一股幼稚變態的感覺,跟劇本本身非常合襯。音樂方面此劇有好幾首曲子都是特別出色的,而曲風也不流於太過喧鬧,不會造成耳朵衝擊。編舞可能是此劇最出色的地方,尤其是喪屍們的群舞可以說是精采之極。即使有這樣的主題,此劇也獲得了好幾個大獎的最佳外百老匯音樂劇提名,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了。外百老匯的音樂劇來自五湖四海,加拿大的例子不多,就拿此劇最為讓人印象深刻吧。

 

推薦曲目:

Cabin in the Woods: 大合唱,全劇的開幕曲,盡顯小百老匯式舞台呈示方式的片段,歌曲也用上了複雜的多部輪唱。
Housewares Employee: 男女合唱,以此劇的提材來講要插下一首情歌還真是不容易,歌詞顯稚嫩。
What the Fuck was That?: 男聲合唱,以探戈曲式寫成,粗鄙的歌詞加上搞笑對話,甚為小巧有趣的曲子。
Good Old Reliable Jake: 男聲獨唱,角色炫示歌曲,對音域的考驗極大,適合拿出來獨唱。
All the Men in My Life Keep Getting Killed by Candarian Demons: 女聲領唱,全劇寫的最出色的曲子,溫柔的搖滾樂加上恐佈的歌詞,效果甚佳。
Do the Necronomicon: 大合唱,全劇舞蹈最豐富精采的段落,Hinton Battle的功價可見一斑。

 

數字:

外百老匯首演: 2006年11月1日 - 2007年2月17日
上演場數: 126
個人評分: 7.5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