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支華爾茲 Do I Hear a Waltz?

資料:

製作人、作曲: Richard Rodgers

作詞: Stephen Sondheim

原作、改編: Arthur Laurents "Time of the Cuckoo, The"

背景、服裝: Beni Montresor

燈光: Jules Fisher

髮型: Phil Leto

編曲: Ralph Burns

音樂指導: Frederick Dvonch

舞曲: Richard de Benedictis

主管: Harris Jacobs

經理: Maurice Winters

製作顧問: Jerome Whyte

製作舞台經理: Jean Barrere

舞台經理: Harry Young

樂團經理: Sol Gusikoff

音樂協調: Harold Glick

版權顧問: Emile Charlap

公關: Frank Goodman, Martin Shwartz

選角: Edward A. Blum

宣傳: Lawrence Weiner and Associates

副編舞: Wakefield Poole

編舞: Herb Ross

導演: John Dexter

 

簡介:

其實就音樂劇來講,此劇其實沒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從每方面看,此劇都是一種典型的六十年代故事音樂歌詞皆屬平庸無味的一套普通音樂劇作品罷了;然而當人們注意到此劇的創作小組後,便又會思疑自己下的定論是否來得太早了。遺憾地,不是。當初想到把話劇"Time of the Cuckoo, The"改編成音樂劇的是編劇Arthur Laurents,話劇本身是個成功,而早在1957年"夢斷城西"的製作時他已向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 II這對作曲作詞組合建議過。後者認為原話劇的電影才發行不久,現在可以說是太早了。然而,八年後人事變動,Oscar Hammerstein II己然不在人世,而Arthur Laurents則把Richard Rodgers和Stephen Sondheim再次扯在一起,縱使後者實在不大願意只管作詞。

三個音樂劇巨頭聚在一起併出了火花,可惜這卻是負面性質的。那時正值三人的事業低潮,作曲家失去了多年來的搭檔、作詞家和編劇上一套音樂劇"瘋人瘋市"慘敗收場,而他們之間的合作亦充滿了不和。原因之一是故事講述的主角在當時的社會根本不能討得同情,而不論是Richard Rodgers、Arthur Laurents還是Stephen Sondheim對此次製作都是缺乏熱情和興趣的。如此情況之下,劇評對此劇當然是毫不留情地批評。於是在百老匯此劇的上演可算崎嶇難走,當年卻有好幾套出色的音樂劇出爐,結果這套音樂劇便被打入冷宮,從始少有問津了。曾參演過此劇的演員有:Elizabeth Allen、Sergio Franchi、Carol Bruce、Stuart Damon、Julienne Marie、Anthony Crivello、Carol Lawrence等。

 

故事:

第一幕

渴望一個充滿異地情懷假期的美國少婦里安娜來到了威尼斯,並對身邊的一切都甚感興趣。("Someone Woke Up")她跟一個十歲小導遊來到了酒店,那裡的主人色蘿娜歡迎一眾美國遊客,("This Week Americans")他們包括珍妮佛和艾迪這對夫婦以及另一對姓麥艾亨尼的夫婦。里安娜跟眾人打交道,("What Do We Do? We Fly!")然而一到晚飯時間他們便分道揚鑣留下了單獨前來的里安娜。第二天她看中了一隻十八世紀式設計的高腳杯,並認識了英俊的店主連拿度。("Someone Like You")他教導里安娜如何講價,("Bargaining")里安娜刻意跟之保持距離,在晚上發現自己又獨自一人時卻又後悔了。("Here We Are Again")

第二天她又回去找連拿度,卻只見到其助手維杜;不一會連拿度反來酒店找她,在一輪掙扎後她終於接受了他的邀請。("Thinking")維杜告訴里安娜連拿度其實是有婦之夫,而他們二人正是父子。里安娜迷茫地取消了會面轉而跟珍妮佛一起,而她的丈夫則背著老婆跟色蘿娜打得火熱。("No Understand")里安娜後來發現了二人偷歡,大感驚愕;而連拿度此時又來找里安娜。二人一輪解釋和爭辯後終於暫時約定會面,開展一段不大見得光的關係。("Take the Moment")

第二幕

酒店內珍妮佛、色蘿娜和里安娜各自想著自己的處境。("Moon in My Window")珍妮佛跟艾迪鬧翻,但卻不露於外人之前,二人強充自然的周旋在眾人之間。("We're Gonna be All Right")連拿度遲到了,卻送來一條紅寶石鍊子,讓里安娜心花怒放。("Do I Hear a Waltz?")里安娜告訴連拿度她始終須得回去美國,連拿度求她別走。("Stay")里安娜心情極好,舉辦了一個派對邀請了所有人。("Perfectly Lovely Couple")維杜突然進入,里安娜得知那條鍊子還沒有付費後尷尬的付了,卻憤怒地發現原來連拿度有佣金收的。

她不理會連拿度的解釋並把他趕走,自己則喝的爛醉。在報仇心理作祟下她揭發艾迪和色蘿娜之間的姦情,結果整個派對變成了災難。第二天她卻後悔了,但一切已然無可挽回,連拿度再次向她解釋,二人和解了,但亦就從此各走各路。("Thank You So Much")

[附加資料: 此劇有好幾首棄曲,包括"Two by Two"、"Perhaps"和"Everybody Loves Leona"等。]

 

紀錄:

2001年洛杉磯劇評獎

最佳曲詞

 

唱片:

香港沒有發售,全世界來講有1965年百老匯原版以及2001年柏莎丹娜劇院版,在美國都已停止發行的了。

 

觀感:

的而且確此劇的音樂不算非常出色,就筆者的感覺來講至少是這樣。全劇的歌曲大概貼近了小歌劇的風格,卻沒有甚麼特別出色的歌曲,大部份都流於沉悶無味。歌詞方面亦沒有了作詞家一貫的意有所指式感覺。故事是另外一個致命傷,尤其是第二幕極其簡單和短小,全然比不上第一幕的長度和派頭。而且劇裡面亦沒有太大深化里安娜這個角色的段落,她與連拿度之間的戀情似有還無。這在話劇裡可能會頗為讓人受落,但音樂劇因為有了歌唱的時間,便少了時間交待深一層的情感,加之還有其他角色(雖然亦不大突出),情況便不大樂觀了。另外此劇亦缺乏讓編舞一展所長的段落,頗為可惜。

 

推薦曲目:

Bargaining: 男聲獨唱,難度挺高的角色炫示曲,歌詞甚具喜劇效果。
Here We Are Again: 大合唱,調子輕鬆而帶浪漫色彩,雖然是大合唱卻突出了女主角的孤寂。
Moon in My Window: 女聲三重唱,劇中最精采的一首歌曲,對三個演員的要求都不低,角色探索型歌曲。
Do I Hear a Waltz?: 女聲獨唱,此劇的主題曲,輕鬆活潑而帶喜悅,適合拿出來獨唱。

 

數字:

百老匯首演: 1965年3月18日 - 1965年9月25日
上演場數: 220
個人評分: 7

 

劇照:

 

回到A-F的音樂劇 回到音樂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