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cked 觀後感

本來沒有安排去看的音樂劇,到最後突然能夠成行,自是不勝喜悅。相較之下Victoria Apollo Theatre比起幾乎同一位置的Palace Theatre要寬闊開揚得多,坐得感覺上也比後者舒服,而劇院本身也較大。那也無可厚非,畢竟這是一套以投資大、花錢多而著名的音樂劇的長駐場館。在開始之前,已經見到舞台四邊的裝潢非常精細,尤其是於舞台頂能動的巨龍令人嘆為觀止。筆者看的是七月二十八日晚場。

如果一向有聽開Stephen Schwartz作品的話,大概便會有如筆者一般的疑問:要他寫一部史詩式題材的音樂劇,可以嗎?比較一下他最出名的作品如"上帝的魅力"、"邊邊正傳"等,都是以小曲風格為主,與童話倒挺合襯,但和巨型和氣勢二子幾若無緣,縱然說動畫"埃及王子"結構非常複雜,那也只是四五首曲子而已,只是音樂劇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在聽原聲的時候,個人對此劇還沒有一個梗概,已經感到此劇的擺位似乎和Stephen Schwartz一向所擅長的音樂劇風格有點分別。當中最令人感到迷惑的莫過第一首歌曲"No One Mourns the Wicked",氣氛明明是一片歡樂,歌曲卻是帶有一種悲劇的感覺,好像只是暫時的喜悅似的。故事發展下去歌曲亦漸趨輕鬆,又一次回到Stephen Schwartz式的小曲世界,例如說"Popular"、"What is This Feeling?"和"Dancing Through Life"等歌曲都是作曲作詞人擅長的歌曲,亦寫的各具風格,成為全劇的焦點之一。在第一幕之後這類型的炫示曲便少了很多,反之訴說角色心事的歌曲卻多了很多,第一幕已有令人嘆為觀止的"The Wizard and I"和"I'm Not That Girl",前者對女高音有要求,後者歌詞使很多歌迷為之斷腸。第二幕之中"Wonderful"、"As Long as You're Mine"都是出色的令人滿意的歌曲。要挑剔一下的卻是幕尾曲"For Good"不論是交待感情或是歌曲本身都沒多少特色,流於二流一點。歌詞方面大部份都具語帶相關效果,當中"Popular"和"Wonderful"兩首歌曲都是曲詞俱言之有物,實在出色。編曲非常不錯,感覺上可以龐大又可精巧,屬高級水平。

恐怕沒有人會反對此劇擁有百老匯近代以來最曲折離奇、令人想再三回味的劇本。整個故事由開始到結尾,都不斷的在給與觀眾一個又一個的伏線,去到最後才一次過表現出來。故事除了清清楚楚地交代了綠野仙蹤裡面的背後故事之外,還順便諷刺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氣候。故事之中,善良女巫葛玲達和邪惡女巫艾科芭就似是一對性格迥異的姊妹一般,葛玲達心地善良卻有著一副公主脾氣,到後來長大了明白了世途險惡之後才知道自己一直被當作扯線木偶。到後來她掌握了大權,究竟她能否以個人魅力繼續帶領奧斯城的人們走向繁榮呢?這個是個未知之數,就連劇本也沒有交待過。至於艾科芭,她同樣亦是心地善良,但她同時有著不幸的遭遇,身心受創之下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亦很同情那些受外在因素影響而弄的雞毛鴨血的人。她不同葛玲達的是她肯反抗權威,就像革命者一般,並且不斷的被另一邊妖魔化,到最後身敗名裂,要一死以自保。然而,她懂得把這些和葛玲達分享包袱,自己則退隱江湖,這種氣量和為所有人好而自我犧牲的無私精神,是遠比其他性格光榮的。稻草人為情癡,鍚人是悲劇之下的產物,而獅子則是被好心做壞事,三人各有千秋,卻都是現實的犧牲品。娜莎露絲由愛生恨,自己送自己進地獄;瑪利葆為虎作倀,最終不得好下場;大巫師害人終害己,還錯手害死了自己想有很久的孩子,算是故事作者給他最殘酷的懲罰了。故事本身其實便有很大的政治性,加上歌曲歌詞再一次提點,很難說此劇與政治沒有關係。這是從成人角度來看,但從小朋友角度來看,此劇是認識世界的事並非如故事書一般單面的,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所套用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事亦不一樣。筆者對此劇的故事非常欣賞,更對能把一本書的故事縮至三小時依然迷人心魄而敬佩。

其他東西亦沒甚麼好再講的了。編舞非常出色,在"One Short Day"以外,其他小跳舞段例如"What is This Feeling?"和"Dancing Through Life"都非常合宜,既表達出童真,又顯示出舞蹈員成熟那邊的美感。設計項無懈可擊,場景費煞心思想盡辦法,可謂金雕玉琢、嘆為觀止。至於服裝更是亮麗動人;燈光亦恰到好處。不得不讚讚此劇的特別效果,又多又精彩,誠為全劇最出色的地方之一。演員方面,艾科芭的演員Alexia Khadime唱演俱佳,尤前是前者真的是震懾全場觀眾;而飾葛玲達的Dianne Pilkington一開始的候好像有點不穩當,到後來倒也沒有問題了。飾大巫師的Desmond Barrit感覺上比起唱片中的少了一份老奸巨猾,多了一種惹人可憐的模樣,倒也是一種不錯的演繹哩。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