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 觀後感

筆者出生的年代之中並沒有機會接觸樣板戲,即使閒來有時間,也不會去看這類型的東西。當焦媛實驗劇團繼"心太野"之後再度製作音樂劇,更拿了一套如此具特色的故事作題材之下,即使沒有甚麼大明星助陣,筆者還是買票去看了。上環文娛中心劇院不是一個常見的表演地段,場地伙伴計劃實施之後,恐怕筆者去這個地方的次數會更為頻密吧。筆者看的是九月十三日的晚場。

香港音樂劇所著重的始終是劇本,音樂被歸入第二考慮;但個人不大同意這一點,因為沒有了音樂這項元素,除了劇目真的非常出色,否則音樂只會徒作點綴,不能把劇本裡面的東西繼續延續。此劇的音樂,揉合了中樂和西樂兩種風格,主要是在西樂的基礎上加入了中樂的處理。因為場刊沒有印出歌曲名字,這裡就以筆者自己在網頁起的名字作記認好了。"序曲"其實頗為不錯,但編曲方面略顯突兀,尤其是如鬼魅般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鋼琴聲,而伴奏過於電子化,使整首曲子是在聽Midi一般,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及後"歡慶"一曲盡見作曲者劉穎途對寫音樂劇的手法還未至於嫻熟,如此一首開幕曲熱鬧有餘,但旋律和節奏方面皆無突破,而且苦心經營著中西合壁的音樂開首觀眾尚未適應,即使演員努力演出,始終未竟全功。劇中的歌曲就是缺乏了一種可以讓人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掙扎,又或是暫時脫離痛苦的紓緩;就好像一個說話平板的說書人一般,故事是講了,就是講得不好聽。拯救了此劇曲譜的,出奇地,是歌詞。填詞人陳文剛在之前的"流落在彩色街頭"和"異型金剛"都有不錯的表現,在此劇的發揮頗為出眾。他尤其是在角色探索型的歌曲如"太傻"、"親人"、"面前"、"遐想"等都給歌唱者的角色加添了一份感覺,讓楊白勞原本開朗後變懦弱的轉變加下了註腳,亦充份加深了在劇中其實無甚角色性格的喜兒的色彩。至於編曲,也只屬一般,尤其是在中西樂要交接的時候,作曲者使用了用間奏的方式,把二者交替,而非常見的將兩首歌曲分開的處理。這需要高技巧,而他似乎仍未算合格哩。

其實筆者對劇本倒是最有興趣的,在民革時期的中國,到處都是打倒地主、打倒資本主義的聲音,亦要破除迷信、離孔遠孟,這些現在聽上去已經不合時宜,甚至有違良知的觀念,原本是此劇的中心思想。要怎樣才可以用另一個角度去欣賞這一個故事呢?編劇艾文似乎認為,要從白毛女本身著手。全劇的故事以喜兒為主角,每一個場景幾乎都有她的份兒。有趣的是,雖然如此喜兒的性格卻是毫不突出的。她唯一的性格便是清純孝順而已,而劇中亦沒有安排甚麼轉折給她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真正考驗她的就只有生下了嬰兒之不掙扎應否將之殺死的抉擇。這樣看來,白毛女不是主角,她身處的時代才是。劇中的人物其實都極富色彩,率真善良的王大春、愛女如命卻懦弱天真的楊白勞、好食難做的黃世仁、滿腹巧計卻用之不義的穆仁智、善良關切的張二嬸、口不對心卻以家為本的黃母,統統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性格,作為配角非常足夠而且足夠引出一個社會觀。全劇的故事其實頗為平鋪直述,沒有引進特別的技巧,感覺平平。故事本身沒有甚麼可批評的地方,倒是劇本在後面始終刻意想淡化原來的紅色色彩,使劇的速度突然之間加快了,本應是充滿緊湊的故事變得完得太快,好像有點到喉不到肺的感覺。劇的主題亦不甚明顯,雖說是講人的不同缺陷,全劇由頭到尾都只是一個故事,並沒有可以跳出來加入評語,或是讓觀眾暫時離開戲劇的片段。如此一來,昇華作用及娛樂作用俱只屬一般;編劇對寫普通劇本可能是不錯的,但音樂劇有別於話劇,寫的時候也要考慮歌舞因素,以及劇本在歌曲與歌曲之間的作用。

舞蹈是全劇另外一個出色的地方,此劇的卡士不算大,但舞蹈場面卻毫不顯得單薄,而且雖然難度不算高,卻對全劇有一個非常不錯的點綴作用,亦在某些橋段加深了角色的情感。導演在此劇沒有用太多的創新手法,兢兢業業地完成了任務,雖沒有甚麼驚人之處,卻亦算合格完成。設計項方面都沒有太大特色,燈光的變化最多,但主要是在投射方面,而服裝倒是做的不錯,場景則顯得較為多用垂布,看得多開始有點悶。演員方面,焦媛的演繹一般,單純的以劇本為主,似乎未能加入自己的特色於角色裡面。飾楊白勞的蘇育輝聲線和演技俱佳,而飾穆仁智的馮澤恩亦是奸得過癮,此二人是全劇發揮得最好的兩個角色。飾黃母的文瑞興有點太後生,和黃世仁一起最多只像姊弟而不像母子。綜觀全劇,實在只有中等水平,無論是音樂、劇本,乃至設計、導演,亦有甚大的改進空間。

 

回到小小搞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