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 觀後感

中國音樂劇之前來過一套"金沙",當時筆者沒有機會躬逢其盛,今次兵馬俑由美國來到香港,可不能錯過了。初去到的時候一如所料,有一大塊簽滿名字的板子,還有原聲CD、DVD和"真正的"場刊有得買。而給觀眾們免費拿的只是一份簡簡單單的薄歌曲表與故事分景大綱而已,還印有錯字呢。開場之前台上兩則已經放置了全副敲擊樂的裝備,看來是為了之後的開幕用的。筆者看的是五月十二日晚場。

從音樂角度出發,此劇可以講的地方其實不算多。這套音樂劇的音樂可沒有用上太大的創新技倆,倒是把一堆堆不同的已有的東西加進去劇裡面,使其呈現出來的聲音更豐富而已。此劇的舞曲大都以外國的音樂寫作方法寫成,而中樂除了是用在配器上外,亦只有在某處會突然出現的獨奏。在舞曲當中,全劇的主題大概只有兩個在之後獲得了重現,包括了開頭齊秦交戰的大戰場面,以及揭示著楊明和孟瑩之間戀情的愛情主題。要講多少能讓筆者記住的恐怕只有呂不韋和太后之間一段舞蹈,音樂曲風似乎顯得別扭,卻也可以說是相襯了情景。歌曲方面,此劇的沒有特別出色的歌曲可足人議論之處,結果即使女高音在台上的唱功顯示出來是頗為不錯,觀眾們只有大打呵欠的份兒。全劇的歌曲都是訴說內心,又或評論事件之用,絲毫沒有推動劇情或帶出甚麼樣的深化意義在劇之中。結果,歌曲在此劇之中便淪為枝微末節,即使歌詞詩意盎然,寫的甚有美感,卻亦無補於事。唯一一首似乎有多少聽頭便只有近劇末的"Life is But a Fragile Flower..."一曲,但說到底也不是甚麼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編曲普普通通,因為元素太多,沒有統一的感覺,亦不能讓各曲自領風騷;而音響處理上,台則兩套敲打樂直把音樂錄音比了下去,而歌者壓根兒不用咪高峰也行,現下放了上去,幾若"爆咪",徒惹人毛孔直豎而已。

劇本是全劇最讓人難以評論的一個環節,不難看得出此劇其實有兩條故事主線:一條講述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另一條講述美女孟瑩與情人楊明的愛情故事,將兩條線連起來的是太監趙高。改編歷史事件必須加入原創東西,而愛情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這條愛情線大部份時間與秦始皇根本沒有關係,趙高在中間再多動作,也根本不能把兩條故事線拉在一起。況且,秦始皇那邊的故事一件接一件,又是沒有關連,使劇本根本沒有連貫性;但是愛情故事那邊則是有發展順序的。結果一合起來,便形成了一個古怪的感覺:似乎一邊是短劇,一邊是連續劇。除此以外,此劇的角色分立也非常明顯,武、旦、生、丑,各顧各的,誰也不理誰,之間幾若沒有相互交流。武生的專注打功夫、舞者們專注跳舞、男女演員卿卿我我、丑角趙高自顧自的取悅觀眾。雖然此劇包含了很多種表演藝術,但中間殊無融匯之用;外國的分析說的對,此劇稱得上是綜藝秀,有著一個中心主題,但重點還在於各顯紛呈的元素,而不在音樂、不在劇。然而,說此劇沒有一個具張力的片段那倒是不實的,焚書坑儒的一段和孟瑩自縊總算看到了有"劇"的感覺,雖然演員們表情誇張,但也多少有回些血肉了。

其實看這套音樂劇的最點還是在舞蹈和動作場面吧,動作、音樂、劇,還是第一個詞兒最貼切。此劇的台上人員非常多,要製造一個龐大的恢宏的氣勢便得靠人多,而此劇亦對此沒有放過。舞蹈在此劇是頗為有看頭的,不管是群舞或雙人舞都不錯看。然而群舞當中常有舞步重現,還要是不止一次,而是好幾次,次次的編排、動作都一式一樣,這倒讓人看的挺悶的。全劇出色的舞蹈段落有如秦始皇與孔子、呂不韋與太后、冠冕儀式群舞、兵馬俑群舞、孟瑩自縊前的舞蹈等。看是挺好看,但是舞蹈本身欠缺表意性,而是單純呈示美感,對劇本身沒有幫助 - 又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例子。全劇中獲最多掌聲的是柔骨功和打功夫的小演員們,他們在市集一幕是不錯,但放在軍隊裡根本不合邏輯,編劇把之不止一次放在裡面是為了加大噱頭還是甚麼筆者不得而知,但本人看的實在反感。反而,此劇的設計卻是非常討人喜歡,服裝和背景及道具金雕玉砌、場面壯觀、氣勢森然,可能是最符合"Spectacle"要求的地方。此劇在美國之所以獲得好評,似乎是觀眾對如此多的表演一次過呈現出來感到新鮮有趣,亦無暇細細分開來看此劇的其他內容;劇評們呢,則避重就輕,明擺著說這套不算是音樂劇,自不能以一貫方式測度。就筆者來講,不論此東西算是甚麼類型的表演,感覺只是 - 各自為政,故事鬆散,歌曲平庸,設計突出,氣勢龐大 - 簡而言之,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回到小小搞作

1